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及其中华商道的发展,不仅得益于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得益于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及其制度。
(一)唐朝时期中华商道发展的政策制度
汉朝后,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割据时期,国家的分裂、田庄经济的强化、税赋的实物化、税敛繁多以及逼遏商贾,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隋唐一统天下,特别是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几经波折的市场经济又得到一个向上发展的机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这些政策和制度包括:⑴健全币制,免征关税。⑵实行均田制,扶植个体经济。⑶减轻劳役,放松对手工业者的控制。⑷兴修水利,畅通交通。⑸开垦荒地,改进工具,提高技术。⑹政府加强对商品质量、规格、度量、物价的市场监管,以及强化对市场管理者营私舞弊的惩罚等措施。上述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相应地也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甚至产生了便利交易的“飞钱”这一早期汇兑制度。
有利的商业政策制度促进了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盛唐之时,长安发展成为国际性商业都市,“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的盛况复见于大唐。另外,农业渐进商业化,促进了国家和家庭内部生产的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的规模化商品生产,以及商品种类繁多的区域化和全国性的市场。[96]海外贸易繁荣,出现了丝绸之路的盛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
但是,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炽,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崩溃,田庄经济日兴,加上安史之乱,市场经济凋敝。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但藩镇割据,特别是均田制、租庸调制崩溃,复征关税,以及病商政策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www.daowen.com)
(二)宋朝时期中华商道发展的政策制度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虽因辽和西夏的对峙,全国并未统一,但是在100多年内,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劳动力增多,生产经验积累,自耕农增加,商品性农业扩大,手工业更加兴盛,为市场经济新的飞跃创造了必要条件。此外,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利商政策和制度,使得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些政策和制度包括:⑴采用“和雇”“招募”政策,减少对手工业的束缚。⑵劳役货币化,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⑶减免税赋,行“恤商”之政。⑷取消坊市分设,突破唐代对商业活动地点、时间的限制。⑸宋代商人不论在服饰穿着上,还是在户籍编制上,都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束缚和限制,获得了人格尊严。特别是宋代商人开始享有入仕资格,这成为社会地位提高的最显著体现。尽管这些挤进仕途的商人大部分是财势雄厚的大商人,而中小商人一般很难挤进仕途,但是中小商人的经商活动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同样体现了社会地位的提高。[97]⑹尊重私人合同的效力,保护私人的产权。[98]
宋朝的利商政策及其制度技术进步和商业革命。[99]宋代市场活跃,买卖通宵达旦,庙市、百货市场等专业性市场大大发展起来,摊贩、沿街叫卖货郎活跃于市场,《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刻画了这种繁荣的景象。对于世界而言,宋代的科技发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令人震撼的事件。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写道:印刷术、火药(宋代进一步改进了火药)和指南针,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样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名人,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100]斯塔夫里阿诺斯更是明确地指出,中世纪主要的技术发明大多数出自中国。但遗憾的是,不像在西方,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能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性影响。[101]这些科技为16世纪西方的兴起和全面领先世界、殖民世界创造了重要条件。另外,由于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等航海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获得长足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开放的港口贸易从南向北发展。中国人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依靠外国中间商。同时,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制成品,进口的商品则多半是原材料。冶铁中心佛山、陶瓷中心景德镇、商贸中心汉口和朱仙镇等数十座以商业为主的大城市崛起。[102]这是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重大意义的商业文明事件。[103]“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104]南宋时期行业多达440个,商品种类繁多,绝大多数是日用必需品。商业已开始改变其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性,这是宋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进步表现。由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宋代的金银匠、钱商、当铺老板,以及茶引、盐引等汇票和商业票据的交易兴盛起来[105],还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但是,南宋后期统治者加重剥削,阻碍了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南宋统治地区不到北宋的三分之二,但朝廷的剥削收入却相当于或超出了北宋,特别是从商业方面以及通过商业方式掠夺来的货币收入,成为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猛增的主要因素。具体盘剥手段有:一是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南宋后期,纲纪紊乱,商税苛繁,衣食住行无所不征,正税之外,连行人穿的衣服、背的行囊,空回的船、食用的米菜,都要征税,甚至私设税场,随意加税,民不聊生。[106]二是扩大商品专利范围。除了传统的盐、酒专利,又增加了茶、矾、香税,实行专卖制度,苛征商税,且屡次调高税率。另外,货物交易、金钱出纳要加征经制钱、总制钱等附加税。商税苛繁,税场成为“法场”。[107]三是和籴、和买的剥削。和籴、和买本来都是官家通过商业方式从农民手中购买,但这时却变成不出钱的赋税,给农民加上了沉重的负担。四是滥发纸币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北宋出现交子纸币,仅在部分地区使用;但南宋时期,出现了淮交、川引、会子等纸币,并在各地广泛流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官府不备本钱,滥发纸币,且无法兑现,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更为严重的是,通货膨胀导致币值下跌,物价上涨,财政收入虚增,赤字无法平衡,结果就再发纸币,物价再涨,形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使农民、工匠、小商人生活困顿。社会经济陷入崩溃的绝境,腐朽的南宋政权到了覆亡的地步。[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