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的思想,是秦汉时期中华商道及其儒商潜行重要的原因。但是,在秦汉时期,相关的重农抑商政策都没有能够严格持久地实行下去。[65]秦国统一天下之前,商鞅实行变法,变法重点是重农抑商。秦始皇建立帝国,依然遵循了这一思想。当然,要指出的是,抑商并不是废商和轻商,而是抑商人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66]汉朝初期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同样没能持续下去,没几年就“驰商贾之律”[67]。真正严厉的抑商政策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一)秦王朝时期中华商道潜行的思想原因
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是有其根据的。商鞅认为,富强是治国的目的,而富是强的基础,“国富者强”。[68]但是,只有重农才能富国。“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69]集中力量搞农业,才能使国家富足。另外,商鞅还认为,秦国要长期实行农战政策,才能成就强国霸业,统一天下。而农是农战的基础。一是战争所需军粮和其他重要军用物资,都要农业来提供。二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安土重迁,易于驱使,是兵员的基本来源。因此,如果农业凋敝,农民流散,战无以支撑,必然处于劣势,以致败亡。基于富强和农战的目的,商鞅把农业称为“本事”,而把工商业看成“末业”,提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70]所谓事本禁末,就是勤于农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禁,这里是限制之意,而不是禁止之意。事本禁末,国家才能富强,而从事农业生产者越多,国家就越富强。客观地说,这种认识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71]
事本可以富强,而逐末则会影响富强。商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诱使农民脱离农业,“怠于农战”。因为“商贾之可以富家,技艺之可以糊口”,农民“用力最苦而赢利少”,“则必避农”。[72]另外,商鞅还认为商会害农。因为,“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73],造成“农困而奸劝”。[74]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商鞅对商业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认为,“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并且“农、商、官,国之常官也”。这是说,商可以通有无,并且和农、官一起,是必需的职业。因此,商鞅并不是要禁止工商业,而是“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75],即要限制工商业人数,尤其是要限制中小工商业者。(www.daowen.com)
(二)汉王朝时期中华商道潜行的思想原因
汉朝时期,贾谊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代表。贾谊认为,重农抑末才能富安天下。对此,贾谊提出了积贮理论。贾谊认为,富安天下的“富”,就是指国家和个人储备较多的剩余产品,主要是粮食,这种储备就叫作“积贮”。“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76]因此,国富而强,“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77]至于民富,贾谊认为,“以末予民,民大贫,以本予民,民大富”。[78]所以,只有重农抑商才能国强民富。之所以末贫而抑商,是因为“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79]所以,贾谊是主张重农抑商的。另外,当时的现实令贾谊忧心忡忡。因为,“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尤可哀痛”,[80]国家和个人的储备都少得可怜。贾谊一则担忧百姓遇天灾,卖儿卖女;二则担忧国家遇兵旱之灾,无以为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贾谊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上面所说的,背本趋末而食者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奢侈之风日长。要解决奢侈之风,关键在于制定制度。“去淫奢之俗,行节俭之术,使车舆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数”。[81]
那么,如何改变当时背本趋末的情况呢?贾谊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方法:一是驱民归农。这就要变无为政策为有为政策,实行国家强制干预,使“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二是控制货币。贾谊认为,改变“除盗铸令,使民放铸”的政策,就要实行“上收铜勿令布”的政策。贾谊认为,收紧民间铸币,不能简单地禁止民间铸币,而要控制铸币的材料,将铜收归国有,从而杜绝民间铸币。贾谊认为,国家控制货币,可以获得七福。这七福概括起来是三个方面:第一,可使货币稳定,有利于户籍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第二,政府可以利用掌握的货币,调节物价,控制市场,并可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不仅可以调节供求,而且可以赢利,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商人的投机活动。第三,有利于利用经济手段与匈奴贵族作斗争。[82]此后,贾谊的重农抑商思想成为西汉时期的主流思想,无为放任政策发生了逆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