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inventory)是指企业或商家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原料或产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销售存仓等。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出售,不论是可供直接销售,如企业的产成品、商品等,还是需经过进一步加工后才能出售,如原材料等。
存货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保持科学合理的成本水平,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收益之间作出权衡。
1.存货成本
存货成本主要包括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1)订货成本。
订货成本是指取得订单的成本,包括差旅费、邮资费、电话电报费、办公费等。订货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为了维持一定的采购能力而发生的、各期金额比较稳定的成本,称为固定性订货成本,通常属于无关成本;而随订货次数的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的成本,称为变动性订货成本,属于相关成本。
订货成本=固定性订货成本+变动性订货成本
(2)购置成本。
购置成本是指存货的买价,取决于存货数量和单位价格,可视为固定成本,属于决策无关成本,因此所建立的存货模型对其不予考虑,但为扩大销售而采用数量折扣等优惠方法时,购置成本就成为与决策相关的成本了。
(3)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是指企业为保存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支付给储运部门的仓储费、存货占用资本应计的利息等。储存成本也可分为两部分:总额稳定,与储存存货数量和储存时间无关的成本,称为固定储存成本,通常属于无关成本;总额大小取决于存货数量和储存时间的成本,称为变动储存成本,通常属于相关成本。
(4)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停工待料损失、商品不足损失。(www.daowen.com)
2.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制造业发出存货包含两个环节,一是车间从原材料仓领料环节,二是将入库的产成品销售给客户。无论哪个环节,都需要计算发出存货(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的成本。其成本的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计划成本计价法、毛利率法、销售成本率法等七种方法。实务中,一般企业较多采用的是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具体方法是,期初存货数量和金额从上月结转,本月购进存货既登记数量,又登记金额,领用或发出时,只登记其数量,暂不计算金额,月底时,计算发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即:
由于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简单,容易理解,大多数在存货管理上无特殊要求的企业一般采用该种方法。
3.存货的控制方法
(1)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
经济订货批量,简称经济批量,是能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决定存货经济订货批量的成本因素主要有存货成本中的变动性订货成本、变动性储存成本以及允许缺货时的存货短缺成本。由于基本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不存在缺货成本,所以存货总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当变动性的订货成本与变动性储存成本相等时,存货的相关总成本最低,此时的订货批量即为经济订货批量,即:
(2)有数量折扣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①按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确定经济订货批量。
②计算按经济订货批量订货时的存货总成本。
③计算按数量折扣的订货批量订货时的存货总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