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省级产业政策应促进区域发展

省级产业政策应促进区域发展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省级产业政策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功能,对区域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省级产业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区域产业政策来体现的。区域产业政策作为省级产业政策的基本形式,要发挥较好的作用,必须具有综合协调功能,促成部门协调统一、增强合力,推动产业结构合理优化。这样省级产业政策就提升为区域政策,二者的总目标一致,即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综合效益。

省级产业政策应促进区域发展

我国的自然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又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临海优势先行对外开放,经过多年的发展又形成了东部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省级产业政策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功能,对区域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省级产业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区域产业政策来体现的。区域产业政策有两种,一是在省域内某大区域颁布的产业政策;二是毗邻省联合制定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和产业布局政策。结构政策是目标核心,它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组织政策是手段,它决定产业结构规模和竞争秩序;技术政策是动因,它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产业布局政策是载体,它决定产业空间经济效率及其结构的有机性。

区域产业政策作为省级产业政策的基本形式,要发挥较好的作用,必须具有综合协调功能,促成部门协调统一、增强合力,推动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必须具有动态协调功能,产业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产业政策目标和实施手段处于动态协调过程中,这要求地方政府必须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动态中协调。必须具有能动反馈机制,由于产业政策实施涉及很多关系,如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等,通过能动协调,可以有效杜绝很多问题的出现。

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若不及时解决,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健康和社会稳定,危及国家整体利益。所以处理好省级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产业政策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是协调和引导,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这就要求产业政策去引导协调。我国各省的产业政策有不少是非常具体的,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不同产业采取不同的措施,其本质是调整资源要素的产业分布,促进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但是,我国严格的行政管理体制,使一省的省级产业政策在毗邻省跨界领域没有任何权威。近年来,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开始实现跨区域合作,但这对于星罗棋布的跨省经济区域没有太大的共性参考价值。例如,长三角和珠三角是由于市场化的要求而形成的,而京津冀以及粤港澳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显然,前者的形成和发展都快得多。

为了使生产要素在合理空间区域进行科学组合,地方政府需要在省级产业政策基础上协调毗邻区域关系,使产业优化落实到特定的区域空间。这样省级产业政策就提升为区域政策,二者的总目标一致,即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综合效益。前者立足解决省域结构优化,后者是地区结构优化,二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不能相互取代,也正是因为省级产业政策不能解决区域问题,才需要区域政策的配套。我国省界划分不能完全体现经济区域的特征,如果产业政策不结合区域来进行,将不可能实现跨省区域资源的最佳配置。要使省级产业政策得到毗邻关系区域的响应配合,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同时需要配套实施体现区域特性的区域政策,实现产业政策地区化、地区政策产业化,使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结合,以实现省级结构优化和区域结构优化。

阅读资料1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出现非均衡问题的发展轨迹(www.daowen.com)

首先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产业布局重点在东部地区,其高速发展对中西部地区没有产生联动效应,东部地区又不停地发展长线产业,使具有资源优势的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产业未能得到发展,加剧了全国性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失衡。

其次是地区与产业发展不协调阶段。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临海对外交通便利,适应于“大进大出”的初中级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沿海又是开放的前沿,在国家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来应该不断进行生产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但我国对东部产业实行了长时期的全面倾斜。这就使西部产业没有与东部产业形成更替式的迭代关系,不仅影响了全国产业的高级化过程,也同时阻碍了中西部的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局面逐渐形成。

最后是省际间的经济封锁与摩擦加剧。20世纪90年代,我国产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初中级产品开始出现过剩状况,部分省进行贸易封锁和原料资源争夺,加之政策和价格体系的双重不合理现象,使本身具备原料和初中级产品优势的中西部地区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提供原料和部分初级产品后又成为东部的市场,这就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为了发展产业,部分有条件的中西部省(区、市)开始重起炉灶,效仿东部踏入中低端行业,由此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区域间的贸易封锁和争夺原材料替代了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协调。

直到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高度关注区域间发展的差异性问题,逐步实施了“西部开发—东部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地区差异性政策,我国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开始得到遏制。

这说明,在GDP和利润追求的驱使下,地方完全可能迅速进入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中,而忽视区域平衡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导致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和国家产业结构失衡。这种现象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都会发生。而解决问题单有产业政策没有地区政策,缺乏空间和地区基础,限制和支持的政策都难以发挥作用。而正是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有机结合,把产业政策的要求具体到区域,才有可能在一定区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大区域结构的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