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的产业政策使省级政府针对本省特定的企业或行业提供排他性的激励,以引导这些被选定的行业和企业率先得到产业政策的激励和扶持,针对性明显强于中央政策。一是省级政府可以帮助特定的企业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优势竞争能力,减少同行业其他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对省级政府来说,就能够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去培育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二是缩小政府的支持范围,细化产业类别,选择对本省中长期发展有利并能有效推进产业优化与升级,具有更强生命力的新产业,这有助于政府产业政策在较短时间起效,当然也有助于省级政府取得政绩和经济收益。三是省级产业政策能够利用行业或企业间的竞争以及协作关系,实现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上下传递为例,《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用20年达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一个典型的指导方向性的政策。到了省一级就非常具体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提出主要“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实施‘2+10’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建设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开发处理‘2’个全球重要基地,培育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10’个千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整体上看,重庆市提出的产业政策延续了国家提出的七大产业类别,但实际上通过“打造重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先导产业”的区分,仍然体现出了地方政府对产业政策的选择,同时通过“2+10”产业集群的描述,进一步细化了重庆市在产业选择方面的政策导向。而各开发区、园区就会更加细化产业政策,重庆市根据产业布局及发展思路,进行了产业导向性的区域划分,避免同质化发展。各产业承载主体会根据开发区、园区的具体政策作出选择。各开发区、园区也会制定更为细化的产业引进方向及相关支持政策。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提出构建“3331”产业体系思路,具体到了可操作的环节,即发展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三大制造业,培育发展大数据、大健康、绿色环保三大特色产业,提升发展金融、贸易、国际物流三大优势服务业,集聚发展显示面板、集成电路、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通用航空、云计算及物联网、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能源装备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