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省级产业政策:功能定位及发展历程

省级产业政策:功能定位及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产业政策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向日本学习,引入产业政策。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原有的以政府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选择性产业政策逐渐向以市场主导、政府弥补市场不足的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美、英、德等国在“二战”后均实施功能性产业政策。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省级产业政策主要还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政策。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向日本学习,引入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原指政府为促进某一产业的发展,通过调整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状况和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采取的政策,即为促进某种产业的生产、投资、研发和产业改组而抑制其他产业的同类活动的政策(小宫隆太郎,1988)。我国的产业政策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诞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基本是以政府的判断、选择来代替市场机制,具有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原有的以政府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选择性产业政策逐渐向以市场主导、政府弥补市场不足的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产业政策的内涵进一步扩充,并与原有的概念形成一定矛盾。我国各省级政府直接承担着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所以各省的产业政策也就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改革而不断调整。

(二)产业政策的分类

目前,我国学界对产业政策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干预甚至替代市场的选择性产业政策。这类政策主要用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巨大号召力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政府调控为主要特征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开始逐步暴露出弊端。相对于企业微观层面,政府显然在特定时期具有宏观总量信息优势,并利用其优势来制定产业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随着政府这种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式产业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发生着又快又大的变化,政府的宏观总量信息优势也随之弱化,完全用行政方法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很难符合现实经济的需要。与此同时,在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企业会从市场中逐渐挖掘宏观信息,根据政府产业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而选择相应的行为,例如跟进、观望甚至抵触,这样政府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去有效地引领产业变革。政府具有强大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是选择性产业政策模式的基本前提,但是政府是由各个职能部门构成的,可能受到利益集团的干扰和影响,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将导致政府难以做出符合产业发展的正确判断。财税手段也是选择性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企业为了寻求政府的帮助会完全按照政府好恶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这就背离了企业创新的初衷,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都难以得到实质性发展。不难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往往受政府自身利益或信息问题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因企业的干扰而无法达到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所预期的效果。(www.daowen.com)

另一种是功能性产业政策。这种政策可以理解为政府并非针对特定部门或企业制定的政策,而是注重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功能性产业政策在本质上是普及性的,它以保护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为对象,如市场制度、市场环境、创新环境等,还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特征做出相关调整。由于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率先开始实施功能性产业政策,随之韩国在80年代后也进行了转向。美、英、德等国在“二战”后均实施功能性产业政策。在功能性产业政策中,政府通过完善市场制度、创新公共服务、维护竞争秩序、支持科技研发、培养行业人才等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政府与市场更多体现为相互补充的关系。

(三)省级产业政策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级政府开始享受中央赋予的较大的经济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的经济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同时也需要执行国家产业发展规划中的产业政策。在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时,虽然地方政府往往被要求出台相应的计划交由中央备案,不过在具体执行中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有一定的侧重与偏向。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省级产业政策主要还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政策。对于国家的产业规划或相关要求,一般是根据本地实际需要进行贯彻。但是在一些特殊时期,如201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密度,将产业政策作为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并与相应的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如各级政府补助、金融支持等,这就对省级产业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