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挑战工业社会的文化遗产:种族主义vs民族主义

挑战工业社会的文化遗产:种族主义vs民族主义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先有“民族”,后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利用了业已存在的、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多种文化或者文化遗产,并且往往把这些文化大加改头换面,用以对抗工业社会的通识侵蚀。

挑战工业社会的文化遗产:种族主义vs民族主义

人类社会中有两种边界:一种是政治边界,一种是文化边界。前者是政府的权力边界,后者是人们的文化认同边界。

农业社会,统治者往往只关心自己的政治边界,而不关心文化边界,所以政治边界和文化边界的冲突比较小。

一个辽阔的农业帝国,下面可能会有无数个民族和小社群,政府除了税收以外,对各地的文化是不干预的,而是由各地的乡绅主持,即所谓“皇权不下县”。而老百姓的第一身份认同只是自己所属的文化社群,小的文化边界,比如村、镇、部落,大的文化边界就是种族,这些边界内都有自己独特的次生文化,人们只认同这些次生文化,而并不非常关心外面的政治边界。

所以在农业社会中,只要政府一被打败,民众很快就能够接受征服者的统治,所谓“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为了满足大规模协作生产的要求,各国的统治者必须要推行通识教育,消弭统治区域内的次生文化差异,力图让政治边界和文化边界统一。这个时候,政治边界和文化边界就出现了剧烈的冲突。

在工业社会早期,社会发展极度不均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高等文化,所以每一种历史中存在的次生文化为了存续下去,就急需得到政治上的支持和加强,每一种文化都希望有一个国家来维持,并且最好是它自己的国家。(www.daowen.com)

所以在这个阶段,如果某种文化显得有政治前途,尤其是如果这些文化又代表了大量居住相对紧凑的人群的话,便有可能被精英群体所利用,根据历史上的领土或者仇恨,包装成一个群体的身份标识,使他们团结起来,这就是民族主义

因此,工业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革命,比如中国就是在洋务运动之后开始爆发的民族主义革命的。

是“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先有“民族”,后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利用了业已存在的、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多种文化或者文化遗产,并且往往把这些文化大加改头换面,用以对抗工业社会的通识侵蚀。

两次世界大战,包括今天中东乱局的根源,看起来是民族与民族主义,但其实都是农业社会在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两种不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碾压下,“民族主义”被少数精英利用为斗争工具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