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调查研究,提升领导能力

加强调查研究,提升领导能力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前不能预设调子。有的领导干部在调研之前就定好调子,期望调研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论,这会严重影响调研的准确性。”

加强调查研究,提升领导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掌握正确方法,努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成效”。调查研究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客观真实情况,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干部作风,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4]“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前领导干部中,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走不出“文山会海”,以工作忙很少下去调查研究;满足于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闭门造车”做决策;自认为对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熟悉,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调研走马观花,走过场,只看“盆景式”典型,流于形式。[6]这些表现,不仅严重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影响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继续胜利前进。一个科学完整的调查研究,包括三个阶段:调查前、调查中、调查后。调查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准备调查研究的选题和方案。调查中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实际调查、方法技巧运用、调查素材收集。调查后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调查结果研究、报告撰写和报告运用。领导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和成效,必须掌握以下十大方法:

一是调查前要准备“问题”而非仅“选题”。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紧紧围绕“问题”展开,无论是问题的真相和全貌、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都是以“问题”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做好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问题意识到不到位,能不能抓住关键问题,将决定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效大小。那么,调查研究应该抓住哪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具体而言,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选题必须要“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所需的对策建议,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二是调查前要准备“设计”而非仅“设备”。一项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之前一定要对选题进行精心设计,而非仅仅准备调查研究的设备,如录音笔、相机、笔纸、通信工具、交通工具等。选题的设计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和研究有关理论、方法、过去的研究成果。了解调查对象及区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了解和研究有关政策、文件、领导的讲话等。2.提出研究假设。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测性判断,对选题做出尝试性的设想。目的在于:将抽象的选题概念同具体经验事实连接起来,明确重点、方向,使调查研究具体化。3.完成概念具体化。即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过程。具体化是社会研究中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具体化的过程,是沟通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它为我们在社会研究中实际地测量抽象概念提供了关键的手段,是调查访谈提纲和问卷设计的前提和基础。4.确定调研内容。调研内容通常包括:(1)状态。主要是指调查研究分析对象的基本情况。(2)意向。主要是指调查研究分析对象的内在属性。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偏好、倾向性。(3)行为。主要是指调查研究分析对象行为特征,如政治、经济、社会等行为。5.完成调研提纲和问卷设计。根据概念具体化,围绕调研的几个方面内容,具体设计调研提纲(主要用于文献法和访谈法)和设计问卷(主要用于问卷法)。要始终保持价值中立,做到与选题相关,与内容相连,与问题相应,且简便适用。

三是调查前要准备“方案”而非仅“方法”。调查研究是一项自觉性、规范性、科学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调查研究方案是引导思维和行动的纲领。因此,调查研究课题确定后,应该制订详细的调查研究方案。所以,调查研究选题确定后,不是简单地确定研究对象、地点和方法,而是要制订较为完备的调查研究方案。根据确定的选题,调查研究方案大致内容包括:(1)主要目的;(2)指导思想;(3)基本原则;(4)具体对象;(5)研究设计;(6)主要方法;(7)时间安排;(8)参加人员;(9)调查预算;(10)成果要求等。调查研究方法,只是调查研究方案中一部分内容。调查研究的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实地观察法;(2)访谈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4)文献调查法。

四是调查中要带着“疑点”而非“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前不能预设调子。有的领导干部在调研之前就定好调子,期望调研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论,这会严重影响调研的准确性。”“提前预设调子”,即带着自我观点,这样将致使调研者在调研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重视与自我观点相符合的信息,忽视与自我观点不一致的信息,调研结果必然会出现偏颇。“调查研究不能带着预设调子下去,而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先有调查研究后有结论的基本程序,把结论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之上,做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搞好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时下有一种调查,却反其道而行之。即先有认识,先有结论,再“逆向”运行,来一番“调查研究”。这种“逆向”调查“法则”,只要为结论所需,成就可以层层提高,渐次放大,直至“透彻”。问题可以随意“裁剪”“过滤”,直到“把牢”,而对于实际情况则可撂至一边。说穿了,这是以调查之名,行主观意志之实。其结果,只能是在虚假和荒谬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五是调查中要带着“感情”而非“感性”。“价值中立”是衡量调查者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确保调查结果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比如,问卷设计不能带有引导、歧视等感情色彩,访谈者的问法要妥当、合理、有效等。在实地观察中,调查研究者在感情上不应将个人情感因素施与调查的对象和环境中。但是“价值中立”不等于不要感情,也不等于可以感性。研究者对某一群体或领域越具有深厚的感情,越会促使其在调研的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把问题搞明白,把对策找到位。调查研究是考察调研者是否“敢于担当”的重要途径,比如调研者是否对党和人民充满忠诚,对党和人民是否充满感情,是否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做调查研究,结果会截然不同。当然感情不等于感性,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仍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去收集资料,去了解信息,确保调查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有效性。

六是调查中要带着“身子”而非“架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去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调查研究就是“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到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党委、政府干什么”。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只有扑下“身子”,才能了解到最全面的信息;只有放下“架子”才能获得到最真实的信息。这样,才能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七是调查完要带回“资料”而非“材料”。一篇调查研究报告的优劣,是与作者掌握资料的多少相联系的,而获取资料的多少又是与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相联系的。要写出一篇好的调查报告,资料的收集是最基础的工作,因此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提高调研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顺利写作调研文稿打下良好基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调查方法的多样性、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了解各个阶层不同声音。有的同志调查研究没有方式方法,调查完毕带回大包小包的调查“材料”,结果往往出力不讨好,白费功夫。等到写作文稿时,方知有价值“资料”太少,无价值“材料”太多。(www.daowen.com)

八是调查完要带回“思考”而非“思绪”。思考是主动的系统化的思维过程,而思绪仅仅是被动的碎片化的思想回顾。调查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始终贯穿整个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结束后,调研者对原来的问题的假设又有了新的思考。根据调查研究的选题,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否恰当?现有的调查素材质量如何?能否支撑和反映选题的要求?情况现状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晰?是否需要补充调查?等等。但有些同志,为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整个调查研究过程是被动的,从不会积极思考问题。一场调查研究结束后,留下的仅是对调研过程“好的方面”的回味和遐想,对“不好方面”的抱怨和责备。

九是调查完要着手“研究”而非“总结”。一般的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基层的实情,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但涉及政策研究的要求要更高一点,不仅要重调查,更要重研究。组织工作的调查研究,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也有别于具体的工作了解,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策性应用研究,必须强调“研以致用”。正所谓“文可载道,以用为贵”。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必须实现“调查—研究—决策—落实”这个全过程的统一。就是说,不仅要搞好调查,而且要在分析研究上下功夫,在利用调研成果上做文章;不仅要搞好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超前型调查研究,还要注意在决策执行和落实环节上的追踪反馈调查。所以,调查研究结束后并非简单地写个调查小结、调查日记完事,这样的调查研究毫无意义。

十是调查报告既要“研究”更要“讲究”。“调”和“研”是调查研究中的两个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后,必须坚持“调”“研”并重、做到“研以致用”。马克思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势,探索这些形势的内在联系。”列宁也曾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密相连的思想。”调查后不仅要研究调查资料背后的规律,更要讲究调查资料的基本的处理三步法:综合、分析、提炼。

1.综合。资料的综合包括审核、整理、汇总。审核,即检查资料是否真实、标准、准确与完整。对观察法资料的审核:主要检查是不是遵循了调查提纲,是否有还不能归类的资料;对多种方法收集的资料相互比较,是否矛盾。对访谈法、问卷法资料的审核:注意被调查者的态度,是否讲了心里话,是否随声附和,是否调查会为一两个人所左右,是否信任调查者,是否理解调查的问题,是否答非所问,是否受情绪影响,提供材料是否有片面性等。对文献法资料的审核:报刊、档案、文件、文章、领导讲话等,应注意作者背景、文献资料的时间、主要内容等是否与主题有关或有价值。整理,即选择一定标准将资料整理归类,确保条理化,系统化。汇总,即把资料单位一一归类。

2.分析。分析,即剖析和解释资料及其意义。分析即对研究对象“为什么”这样存在和变化的回答,不是描述而是说明。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调查研究的本意既调查又研究。只调查不研究,或者重调查轻研究是违背调查研究的本意的。只有对调查来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发挥它在更广阔范围内的指导作用。

3.提炼。根据选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繁求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提炼出观点。正如郑板桥所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一要提炼主题。要弄清撰写这个研究报告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反映上级某一个决策的执行情况,还是为了探索新的方针政策;是为了总结经验,还是为了吸取教训;是为了给政府“当参谋”,还是为了给部门指路子等。目的清楚后,根据综合、分析的材料,确立主题,就是调研报告所要表达的中心问题,是驾驭调查材料的关键,也是整个报告的灵魂,明确主题再动笔就不会偏离。二要提炼提纲。围绕主题,拟定提纲,构思好整个报告的整体框架,并将这种框架转变为具体的撰写提纲,它是整个报告的骨架。三要提炼材料。根据主题和提纲,选择材料。调查材料与研究报告所用材料不是一回事。研究材料往往都与研究主题相关,但不一定紧密相连。或者说,并非所有的研究材料都能成为撰写研究报告时所用材料。要按照报告的“骨架”来选择填充的“血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材料与报告的主题密切相关。四要提炼语句。撰写报告,最好一气呵成,不要在一些小的环节停下来推敲修改,以免耽误时间。等报告全文写完后,再反复从头阅读,仔细推敲,认真修改,不断完善。五要提炼外表。调研报告是党政机关常用的一种实用文体。判断调研报告文稿的好坏,通常也从结构、内容和形式多个方面来评价。在结构上,一般包括题目、导言、情况、问题、建议(对策)等几个部分。内容上,基本上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逻辑展开。导言部分,即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主要阐述“为什么”,清楚地陈述调查研究的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同时,要将这一问题放到一个较大背景中,以便读者了解为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它为什么值得研究。导言的最后,简单介绍资料收集情况及方法。情况部分,主要阐述“是什么”,主要描述调查研究分析对象的基本情况、内在属性(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偏好、倾向性)、行为特征等。问题部分,主要阐述“怎么看”,分类别对调查研究反映出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阐述(可以按照问题、原因、危害逻辑阐述)。建议(对策)部分,主要阐述“怎么办”可以按照上述问题,逐一对照阐述,也可以按照一定类别分条总体阐述。在形式上,主要看结构是否合理、表述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简洁、打印是否规范等。根据结构内容,字数可以是“三三三”或“一二三”或“三二一”比例。当然,调查研究报告的价值最关键在于情况掌握是否全面准确,问题及原因分析是否深刻到位,对策建议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