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2018年中国经济政策
(一)2017—2018年中国的财政政策
1.从“积极”转为“积极有效”
2017年和2018年中国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变为“积极有效”,预算安排更加向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的方向倾斜。2017年和2018年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两年,进一步提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
更加“积极”,表现在中国财政政策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一是完善增值税制度。降低增值税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二是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自2018年10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3 500元提高到5 000元。三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上限由100万元提高到1 000万元。还表现在赤字规模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相应增长,将赤字率提升到3%左右。
更加“有效”,表现在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发挥“结构性”优势,突出了保障重点,提高了支出的有效性和精准度。财政预算安排向补短板、惠民生倾斜。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困难地区财力补助,增加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压缩非重点支出,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
2.从“需求侧总量”调控转为“供给侧结构性”调控
2017—2018年财政政策越来越侧重“供给侧”,中国的财政政策逐步实现了从侧重“需求侧”到侧重“供给侧”的转变。“十二五”时期,财政政策的重点是“需求侧”,强调“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等,2017—2018年财政政策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一是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017年与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中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分别为18%、14.5%。支持开展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督察,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减少报表和过程检查、推进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二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能力建设。2018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政策得到落实,累计支持推广1 087个项目,涉及装备价值总额1 500多亿元。三是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支持国家级、省级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特色载体,助推中小企业升级。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提升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的能力。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奖补激励。四是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出台推进去产能和“僵尸企业”债务重组相关政策,继续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十三五”期间钢铁、煤炭去产能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和治理特困企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3.推动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出台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办法,指导地方有序公开债务限额余额、债券发行和资金使用安排、债务还本付息等信息。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监管政策,加强资金供给端、项目建设源头风险防控。强化监督问责,配合建立终身问责、倒查责任机制,组织核查部分市县和金融机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并公开通报曝光。健全统计监测机制,及时警示债务风险。督促地方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大力支持脱贫攻坚。2017年与2018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分别为860.95亿元与1 060.95亿元,2018年增加的200亿元资金重点用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探索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制定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绩效目标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3)加大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2017年与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资金分别为2 243亿元、2 555亿元。2018年,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投入力度为近年来最大。实施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支持中西部地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二)2017—2018年中国货币政策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去杠杆、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2018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前瞻性地采取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措施,做到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减少逆回购操作额
2017年2月3日和3月16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先后两次上行,幅度均为10个基点,主要反映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利率走势的变化,也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可适度收窄其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差距,有助于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018年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行。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在美联储加息后上行5个基点,其他操作品种利率相应上行。第二季度以来,美联储连续加息三次,中国人民银行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稳定,巩固货币市场利率下行逐步传导至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效果,为稳定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21.2万亿元,其中7天期操作10.8万亿元,14天期操作6.1万亿元,28天期操作3.7万亿元,63天期操作6 300亿元。[1]2018年灵活开展短期逆回购操作。以7天期逆回购为主搭配不同期限品种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及时对冲税收、节日现金投放、季末监管考核等因素对流动性的冲击,弥补短期流动性缺口,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保持在合理充裕水平。同时,针对金融体系结构性去杠杆过程中市场流动性内生波动阶段性加大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厚关键时点的流动性缓冲垫,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2.适当减少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53 295亿元,期末余额为45 215亿元,比年初增加10 642亿元。为满足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主要开展期限为1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稳定市场预期。中期借贷便利采取招标方式,2017年中标利率有所上行。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49 510亿元,均为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的期末余额为49 315亿元,比年初增加4 100亿元。第二季度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上行5个基点,此后保持稳定,2018年最后一期操作1年期利率为3.30%。4月和10月,部分金融机构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置换中期借贷便利共13 515亿元。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共6 069亿元,各季度分别开展操作2 300亿元、769亿元、1 168亿元和1 832亿元,期末余额为1 304亿元。2018年在春节期间和月末、季末等货币市场利率易发生波动的时点,及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满足中小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需求。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共4 385亿元,四个季度分别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1 069亿元、1 425亿元、519亿元、1 372亿元,期末余额为928亿元。探索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3.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为加强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原有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拓展并延伸至脱贫攻坚和“双创”等其他普惠金融领域。同时,优化原有定向降准政策标准,聚焦真小微、真普惠。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四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月,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全面实施,释放资金约4 500亿元。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是将原有定向降准政策拓展和优化为统一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4月和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1个百分点,并置换部分中期借贷便利,净释放资金约1.15万亿元。7月,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
二、2017—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www.daowen.com)
2017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强劲,投资增长稳中略缓、结构优化,进出口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高于第二产业11.1个百分点。就业稳中向好,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GDP为82.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贸易顺差为2.9万亿元。
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价格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四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6.8%、6.7%、6.5%和6.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3.5%。
(一)工业、服务业生产总体平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7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5%、39.9%、52.6%。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1%、40.7%和52.2%。
2017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1 791万吨,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同比增长0.3%。工业生产加快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升。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6%,增速比2016年加快0.6个百分点。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1.3%。2018年,中国农业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猪牛羊禽肉产量为8 517万吨,比2017年略降0.3%。工业生产总体平稳,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比2017年实际增长6.2%,增速缓中趋稳。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2017年增长11.7%、8.9%和8.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5个、2.7个和1.9个百分点。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9%,比2017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2018年全年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35.9%和59.7%,与2017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贡献率下降了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提高了0.2和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出23.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其中,在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是交通运输、仓储、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它们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持续上升,网上零售额增长迅速
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增长稳健。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974元,同比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增速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全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8%,比城镇高1.8个百分点。网上零售增势强劲,线下消费持续回暖,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为7.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 228元,比2017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快于人均GDP增速。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9.0%,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1%,比城镇高1.3个百分点。网上零售增势强劲,全年网上零售额为9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23.9%。
(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 684亿元,同比增长7.2%。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5 636亿元,同比增长5.9%。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住房库存持续下滑,房屋新开工、施工面积增速持续回升,使房地产投资保持韧性。
2017—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投资增速低于互联网、电气机械等新兴制造业投资增速。制造业投资回升强劲,2018年全年增速为9.5%,远高于总投资增速,改变了连续多年对总投资的拖累。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升,2018年的增速达到8.7%,民营企业逐渐成为稳投资的首要动力。一些短板领域投资也持续保持增长,显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第一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与2017年相比增长12.9%,增速高于全部投资4.7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投资增长21.2%。
(四)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工业生产价格涨幅回落
2017年,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2016年回落0.4个百分点。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有所下降,非食品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下降1.4%,涨幅比2016年回落6.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涨幅比2016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18年,CPI同比上涨2.1%,其中,各季度涨幅分别为2.2%、1.8%、2.3%和2.2%。食品价格涨幅由负转正,非食品价格温和上涨。
2017年,工业生产价格上涨较快,PPI同比上涨6.3%,涨幅比2016年提高7.7个百分点。其中,生活资料价格涨幅大体稳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幅提高。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7%,涨幅比2016年高0.7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8.3%,涨幅比2016年高10.1个百分点。2018年工业生产价格涨幅回落,PPI同比上涨3.5%,涨幅比2017年回落2.8个百分点,各季度涨幅分别为3.7%、4.1%、4.1%和2.3%。其中,生活资料价格涨幅相对稳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下降。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5%,涨幅比2017年回落0.2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6%,涨幅比2017年回落3.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1%,涨幅比2017年回落4.0个百分点,各季度涨幅分别为4.4%、4.4%、4.7%和3.0%。
(五)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居民就业感受指数上升
2017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 351万人,同比多增37万人。中国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四个季度就业感受指数分别为41.8%、41.9%、42.6%和44.9%;第四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53.6%,比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16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2018年,全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 361万人,比2017年多增10万人。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2017年同月相比下降0.1个百分点。2018年外出农民工17 266万人,增长0.5%。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四个季度就业感受指数分别为45.18%、45%、44.2%和45.5%;第四季度居民就业预期指数为53.3%。[3]
三、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存在较多的有利因素。全球经济总体上仍延续复苏态势,IMF对2019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与前几年均值基本持平。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增长具有潜力和韧性。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不断上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就业形势保持稳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稳固,出台的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措施效果在逐步显现。同时,金融风险防控成效显现,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2018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值较2017年下降3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IMF于2018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2%。一是金融去杠杆可能带来一些风险。2018年以来,在一系列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的综合措施作用下,各类表外业务蔓延势头有所收敛,但同时带来金融市场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渠道收窄,使得部分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所上升。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需警惕。虽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债务总规模依然庞大。债务利息的迅速增长对未来的财政保障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形成了压力。三是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并未取得根本性改善。
全球经济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冲击。一是全球经济走弱。2018年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呈现疲弱态势,全球经济疲软将给中国稳增长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变数。如果全球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将直接对中国贸易进出口、人民币汇率及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这将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阻力。三是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形成负向反馈环削弱中国外需增长。中国具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的经济表现直接影响世界经济表现。中国市场需求疲软会导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乏力就会加剧贸易摩擦等,从而进一步弱化中国的外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