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上到下重构资本市场逻辑

从上到下重构资本市场逻辑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体和用户的这一新兴商业关系,将会“自上而下”地改造商业链最顶端的资本市场运作逻辑。正是因为商业体和用户共同组成了数字孪生的生产力,资本市场就不可能单纯依靠商业体的固定资产来评估其赚钱能力,而是需要更多地考虑用户规模,同时,通过每用户平均收入反推商业体的实力及其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智能商业时代全新的资本逻辑。

从上到下重构资本市场逻辑

商业体和用户的这一新兴商业关系,将会“自上而下”地改造商业链最顶端的资本市场运作逻辑。而这种改变,我们可以从“传统商业是固定资产决定估值”到“新兴商业是用户规模决定估值”来窥见一斑。

传统上,衡量企业实力的最重要指标就是房屋建筑、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物理性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我们俗称为“固定资产”。评价上市公司估值和赚钱能力,与这些固定资产高度相关,中国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就是固定资产的多寡,当然,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本认知。

互联网企业就不同了,互联网行业流行的是一种叫“P/MAU”的估值法,就是按照月活跃用户数(Monthly Active Users,MAU)乘以每用户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ARPU)来进行估。甚至在企业融资早期,比如天使轮、种子轮、A轮,投资人也并不很关心每用户平均收入的多寡,即便该数据是零或者是负数,只要用户规模增长迅猛,投资人同样趋之若鹜。

可以说,这几乎是互联网公司估值的一条“铁律”,早期投资人看中的就是用户增长,以至于互联网公司的IPO及IPO后的股价表现,也都是由月活跃用户数决定的,人气下滑严重的公司会迅速被资本抛弃。比如,微博在2013年的活跃度距高峰时下滑了30%,一度被资本市场看空而无法完成IPO,但经阿里巴巴入股输血并于2014年成功上市后,微博月活跃用户数量逐年增长,股价也一路暴涨了七八倍,由发行价的17美元最高曾涨到了142美元。投资人很清楚,用户数量就是互联网公司的生产力,有足够多的用户,才能产生足够多的连接和数据,也才能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www.daowen.com)

如果沿用传统商业的做法,抛开“P/MAU”估值法,而是按照固定资产数量来给阿里巴巴、腾讯、微博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做估值,相信会让华尔街的投资人惊掉下巴。

资本市场的作用,本质上就是衡量生产力水平,鼓励先进生产力。在数字市场中,固定资产本身已经不足以代表先进生产力了,商业体和用户的结合体才真正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只有用户规模最大的商业体,才反映了市场最高的生产效率所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工智能代表了未来的生产力,但衡量人工智能的绝对不是机器设备本身,而是谁更多地掌握了海量数据的生产、挖掘及分析处理。

正是因为商业体和用户共同组成了数字孪生的生产力,资本市场就不可能单纯依靠商业体的固定资产来评估其赚钱能力,而是需要更多地考虑用户规模,同时,通过每用户平均收入反推商业体的实力及其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智能商业时代全新的资本逻辑。中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这样的一个觉醒的过程,比如,2019年新推出的科创板,所要求的上市条件就有了更多的包容性,但依然距离数字市场的估值逻辑相去甚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