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仿佛患上了“AI恐惧症”,很多人悲观地认为AI将会取代人类,但真的会如此吗?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人类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身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并认真思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本质有何不同。
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数学。先说计算机,计算机的所有能力都是由最基本的二进制与非逻辑算法(即0和1)实现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说人工智能,作为现代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深度学习算法的贝叶斯学习,以及其他各种深度学习算法,也是来自于数学的一个分支——统计学。最后,整个现代互联网的大厦,都是建立在数学计算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信息,通常都是二进制数字。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智能的本质从来都不单纯是数学。以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分野,追溯2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会发现,数学从来就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一出生也并不懂得数学,但这并不妨碍人成为智能生物。数学也并不像人类文明一样久远,它只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即便从结绳记事的中国上古时期算起,数学也不过只有5000多年的历史。数学作为人类发明的一种非实物工具,的确带来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极大提升,但人类的亿万年进化,绝对不是因为数学。
既然人类智能的本质不单纯是数学,那么人类运用数学的水平被计算机超越,也就不值得我们恐惧了。事实上,除了虚拟的人工智能以外,人类发明的其他很多工具,也都在某些方面远远超出了人类,而且足以或已经替代了人类,比如飞机、汽车、轮船、雷达……这样远超人类能力的工具可以说不胜枚举。所以现在把一部分“思考”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又何足惧哉?
现实的情况是,尽管人工智能已然很强大,但让人类聊以慰藉的是,直至今日,人类社会始终是靠思想统治的,而不是靠数学。任何没有思想的所谓“智能”,都只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或傀儡。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天文等知识的学习抵达巅峰之境,但却无法彻底在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方面也得心应手。就目前研究所知,人类意识层面的东西多半不能够简单地用数学来表达。对此,我们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即可:人类可以离开数学而生存,但人工智能没了数学就会瘫痪,人工智能的终极定位只能是人类智能的辅助,它摆脱不了作为人类工具的命运。
退一万步讲,即便有一天人工智能毁灭了人类,也不会是因为人工智能本身的“意志”,而只能是人类自己按下了指令键,这在本质上和人类按下核按钮没有什么不同。当然,从毁灭世界的角度而言,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意味着,人类在核战争之外,又多了一个毁灭自己的选项。
事实上,即便人工智能比人类更会运用数学计算和分析能力,甚至比人类更善于使用语言、视觉、嗅觉、触觉等能力,它都不足以对人类构成实质的威胁。最起码,人类还可以与它们比拼效率。人类自身的生物效率有多高你知道吗?人类大脑的工作能耗相当于一个20瓦的灯泡,而要达到同等的计算能力,计算机需要超过人类120万倍的能量消耗。也就是说,仅从效率上来讲,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提人类处理大自然各种不确定性的生存能力了。所以,那些患上了“AI恐惧症”的人,是太看轻自己了。(www.daowen.com)
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大可不必,但机器智能的威胁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说人工智能只是虚拟世界里的“预言家”,那么机器智能却是物理世界的“行动派”。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智能不仅会在更多领域替代和抢夺人类的工作,还可能会成为物理世界的主宰。如今,人类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机器智能已经可以胜任;而一些基础的创造性工作,比如写作、画画、行车,机器智能也都可以完成;甚至是此前被认为是人类和生物特有的一些能力,比如视觉、触觉,机器智能技术也都在取得突破。
未来,机器智能将经历3个典型的迭代发展阶段:
(1)人工智能机器。如汽车辅助驾驶、无人工厂,其特征是自动化机器与人工智能相连,实现无人化。
(2)机器智能。如汽车无人驾驶、智能工厂,其特征是海量传感器及芯片构成物理世界的神经网络,实现物理世界的智能化。
(3)人机融合。如《星球大战》中卢克·天行者被砍断手臂后接上了机械假肢,其典型特征是带有“脑机接口”的机器智能出现,人类大脑与机器可以直接相连,实现人机的智能交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