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动物,“精神愉悦”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更多能够引发心灵感应的“连接”。只有拥有了广泛的社交关系,人们才能创造出璀璨的文化和多彩的文明,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人类精神愉悦需要的“精神资产”。
古往今来,无论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还是多姿多彩的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聚居的人群和发达的社交关系,而那些离群索居或孤悬一隅的原始部落文明则像转瞬即逝的流星一样,消失在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广泛的社交关系是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最大动力,也是人类精神文明不断涌现活力的源泉。
但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的传统商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严重受限的,一个人能够连接的人数不超过千人,人们稳定的社交关系严格按照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150定律”进行(即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后大约是150人)。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精神资产因为有限社交关系的阻碍,无法得到充分的创造和最大化的价值释放。
换句话说,人类“精神资产”的井喷,必须突破“邓巴数字(150定律)”这一社交关系障碍,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连接数千人、数万人。当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呈指数级增加,人类在精神层面互动交流的密度也就呈指数级增多,人类在精神文明创造方面的产出自然也呈指数级增加,人类将由此真正进入到一个超越物质主义的高阶商业文明中。
幸运的是,社交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交关系桎梏,带来了人类“精神资产”的井喷。人们通过脸书、微博、微信等众多的社交应用连接到了远超“邓巴数字”的社交关系,按照六度空间理论,社交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通过最多6个有效连接就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建立起联系,理论上我们借助社交网络可以连接的人数是现实世界中认识人数的“六次方”,人们只需要认识不到30个人,就可以与全世界60亿人建立起连接。(www.daowen.com)
现实的情况是,社交网络借由人们精神层面的广泛连接和心理共鸣,开始为各行各业进行商业赋能。从来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像现在一样,人类的精神文明创造行为空前活跃且成果斐然,跟人们“精神需要”相关的知识产业、娱乐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游戏产业等都空前繁荣,这些直指人类精神需要的新兴商业彻底覆盖了传统商业的光辉,娱乐明星、知识精英、网红“大V”占据了社交媒体最多的流量和版面,而传统物理性的商业基础设施正被以社交网络为特征的新兴商业基础设施取代。商业摇身一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联系,而不再只是物质的连接,几乎所有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在社交网络上绞尽脑汁地讨好年轻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信奉所谓的“渠道为王”“终端制胜”。
人们的消费观,特别是年轻人的消费观已经彻底改变了。一款产品是否能够受到他们的追捧,产品的精神愉悦属性或者说体验感对于他们决策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胜于产品的物理属性本身(包括产品品质、产品性能等)。人类数千年的商业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是“超越物质的”,人们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而非生存需要做出商品购买决策。
一言以蔽之,商业正在超越物质主义走向精神主义。传统商业是买卖东西,是搭建了一个“物质”的连接,只要产品好就足以打动人,人们会为产品的物理属性买单。但新兴商业是买卖心情,是搭建了“精神”的连接,产品好已经不足以打动人,人们更愿意为自己的体验感和精神愉悦买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