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最早出现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学等领域中。管理者通过对员工赋能,使员工感到自己被信任,从“被驱动”转变到“自驱动”,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最终结果,不仅提升了个人效能,还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依赖自上而下控制的大型机器,在具有高度确定性的时代,传统的命令控制体系十分有效,但在错综复杂的时代,速度和敏捷性要重要得多。因此,管理者要为下属赋能,做到“双眼紧盯,双手放开”。
优秀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善于调整、适应能力较强的组织,其核心在于共享意识的“阴阳对称”。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严格去中心化,实现多方交流,提升组织的透明度,实施赋能。只有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使企业的实力大增,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在传统工业时代,基于泰勒的“经典还原理论”创立的商业组织可以看作是一个超级机器,为了让机器有效运转,企业采用的是高度标准化、集权化的组织结构,权利分配自上而下,保证了组织的稳定和高效。在这个大型机器中,每个员工都是一颗螺丝钉,可以被任意替换。虽然每个人在各自职位上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但要受到来自上级的指挥和控制,每个想法和动作都要上报,得到批准后才能执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被严重抑制。(www.daowen.com)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元化劳动队伍正在形成,传统雇佣关系正走向崩溃。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导致工作方式、沟通方式等发生剧烈变化,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员工也在向“创意精英”转变,内部员工的自主性、独立性得到强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员工不再愿意做企业的附属品,强烈要求体现自身的价值创造需求。
精英群体内在的创造性、积极性不再需要来自外部的激励,而是来自于内驱力,这就导致了组织从简单的“赋权”更要转变为“赋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差别却很明显。赋能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赋予员工有更大的能力,给予员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组织中所有的个体都是主动的,能够进行关键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执行命令。
传统公司,每个员工都是网球运动员,公司和员工是一种博弈关系。未来公司,每个员工都是高尔夫运动员,公司和员工是场地和玩家的关系,打球的动作由运动员自己决定,运动员要对成绩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