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保养是从1951年开始的,1951年以前被称为事后保养时代。以后又经历了预防性维修、改良保养、保养预防,继而出现全员生产保养,到20世纪80年代又被称作预知保养。生产保养的历史虽然仅有半个世纪,但是发展得却很迅速。
(一)事后维修时代
1951年以前,工厂只是使用设备,一般不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直到设备出现故障才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法会造成设备的损坏,降低机器的使用寿命,因此被称为事后维修,亟待改善。
(二)预防维修时代
1951年,美国人最先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预防维修主要是对机器设备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如定时上油、经常擦拭灰尘、更换螺丝螺母等。这些简单的保养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依然远远不够。
(三)改良保养时代
1957年,人们开始对原来的保养方法进行改良,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周期更换零件,使设备运转更加正常,即改良保养。根据零件的使用周期,可以在零件使用寿命到期之前更换,这样既有效地利用了零件,又防止了故障的发生。(www.daowen.com)
(四)保养预防时代
从1960年开始,进入了保养预防时代。企业不但对设备进行保养,而且把保养和预防结合起来。通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一定的记录,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声音、颜色的变化),从而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五)全员生产保全时代
全员生产保全在1971年首先由日本人提出来,并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随着TPM在世界各地实施开来,1991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一次TPM世界大会,有23个国家700余人参加,但是只有瑞典和新加坡的两家公司成为日本以外获得TPM认证的企业。
TPM狭义定义是:全体人员,包括企业领导、生产现场工人及办公室人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和保养体制。TPM的目的是为达到设备的最高利益,它以小组活动为基础,涉及设备全系统。
随着TPM活动的扩展,TPM的内容发生了变化。1989年,TPM被重新定义,即为广义的TPM。它是经建立健全的、追求生产系统效率极限的企业体系为目标,从生产系统的整体出发,构筑能避免所有损耗(灾害、不良、故障等)发生的机制,涉及生产、开发、设计、销售及管理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通过公司从上层到第一线员工的全员参与和重复的小组活动,最终实现零损耗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