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据要求分析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据要求分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18地质灾害危险性数据要求数字高程数据用于提取地表高程和地形坡度;断裂构造分布数据用于提取活动断裂构造线;地震烈度数据用于计算地震烈度等级;年平均降水分布数据用于计算年均降水量;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数据用于划分地下水未超采、超采、严重超采等水资源开采级别;地质灾害分布数据用于计算地质灾害密度。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据要求分析

本书中灾害风险主要选取了地质灾害危险性作为监测评价指标,其指标含义、计算方法和所需数据详细介绍如下。

(1)指标含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一定时期内区域地质灾害活动程度的综合反映,即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可能发生的某种地质灾害的密度、规模、频次,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范围与危害强度的综合概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作为地质灾害评价(敏感性、危险性、风险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而且是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考。

计算地质灾害危险性涉及七种要素:地表高程、地形坡度、活动断裂密度、地震烈度、年均降水量、地下水开采程度和地质灾害分布。地表高程是指地表海拔高度;地形坡度用于反映地形起伏状况;活动断裂密度用于反映某一地区活动断裂对人类建设活动存在的影响程度,用距离活动断裂的远近表征;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年均降水量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地下水开采程度是指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状况,如未超采、超采、严重超采;地质灾害分布是对某一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程度的表征,用每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的数量表示。

(2)计算方法

式中,Q为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ui为各要素的评分值,wi为各要素的权重,n为要素总个数。

(3)所需数据

计算地质灾害危险性所需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数据、断裂构造分布数据、地震烈度数据、年平均降水分布数据、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数据、地质灾害分布数据,见表3-18。

表3-18 地质灾害危险性数据要求(www.daowen.com)

数字高程数据用于提取地表高程和地形坡度;断裂构造分布数据用于提取活动断裂构造线;地震烈度数据用于计算地震烈度等级;年平均降水分布数据用于计算年均降水量;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数据用于划分地下水未超采、超采、严重超采等水资源开采级别;地质灾害分布数据用于计算地质灾害密度。

(4)技术流程

第一步,建立矢量网格数据。根据研究尺度,利用渔网(Fishnet)工具建立方形网格数据(如1km×1km),并添加七种要素的属性字段和综合评分字段,利用矢量网格提取每个研究单元的要素数据。

第二步,要素数据标准化。将以上七种要素全部转化为栅格数据,并统一坐标参考系统。

第三步,制作要素数据网格。利用网格提取研究单元的七种要素数据至相应的属性字段,形成包含七种要素信息的矢量网格。

第四步,按照专家评分法对七种要素进行量化评分。

第五步,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七种评价要素的权重。

第六步,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计算公式,利用网格数据中各要素的综合评分计算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