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三阶段方法原理解析

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三阶段方法原理解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5-1PDCA步骤及方法5.1.3.3三阶段控制原理所谓“三阶段”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自我约束和他人监控相辅相成,构成机制,是施工项目事中质量控制的基本保证。

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三阶段方法原理解析

5.1.3.1 工程质量控制目标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工作和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在满足投资和进度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预定的质量目标。

建设工程的质量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强制性标准的规定。这实际上也就明确了对设计、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同类建设工程的质量目标具有共性,不因其业主、建造地点以及其他建设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图5-8 工程进度管理流程图

建设工程的质量目标又是通过合同加以约定的,其范围更广、内容更具体。任何建设工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建设工程的功能与使用价值的质量目标是相对于业主的需要而言,并无固定和统一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讲,建设工程的质量目标都具有个性。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图如图5-9所示。

图5-9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图

5.1.3.2 PDCA循环原理

戴明循环或称PDCA循环、PDSA循环。戴明循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先是有着“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之称的著名的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在当时引入了“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雏形,后来有戴明将休哈特的PDS循环进一步完善,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这样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

戴明循环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

P(Plan)——计划,通过集体讨论或个人思考确定某一行动或某一系列行动的方案,包括5W1H;

图5-10 PDCA循环图

D(Do)——执行人执行,按照计划去做,落实计划;

C/S(Check/Study)——检查或研究执行人的执行情况,比如到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点”“管理点”去收集信息,“计划执行的怎么样?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找出问题;

A(Action)——效果,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肯定,或者模式化或者标准化以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要加以总结,以免重现;这一轮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步骤及方法如表5-1所示。

表5-1 PDCA步骤及方法

5.1.3.3 三阶段控制原理

所谓“三阶段”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三阶段构成了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三段式控制图如图5-11所示。

图5-11 三段式控制图

(1)事前控制属于预控方式,其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强调施工项目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二是按施工项目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特别强调的是,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往往把施工项目管理的模式曲解为“以包代管”,这就失去了企业整体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指导和支撑作用,从而造成施工项目质量预控的先天缺陷,这对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是相当有害的。

(2)事中控制主要是通过技术作业和管理活动行为的自我约束和他人监控,达到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目的。所谓“自我约束”,就是在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指导下,依靠作业者和管理者的内在因素,把作业技术能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努力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完成预定质量目标的作业任务。所谓“他人监控”包括来自企业和项目经理部内部管理者的检查监督和来自企业外部的监控,是自我约束行为的一种外在推动力。自我约束和他人监控相辅相成,构成机制,是施工项目事中质量控制的基本保证。

(3)事后控制包括对施工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理想状况是做到各项作业活动“一次成活”“一次交验合格率100%”,但这种理想状况并不是所有的施工过程都能做到,因为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计划时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当出现施工质量实际值与计划值之间超出允许偏差时,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证施工项目质量处于受控状态。(www.daowen.com)

施工项目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三大环节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实质上就是PDCA循环的具体化,并在每一次滚动中不断提高,达到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表5-2)。

表5-2 三段式质量控制内容

5.1.3.4 三全控制原理

三全控制原理来自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思想,同时包容在质量体系标准(GB/T 19000—ISO 9000)中,它指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这一原理对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图5-12)。

图5-12 三全控制原理示意图

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对施工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其中工作质量是指参与工程施工的管理者和操作者,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工作质量是施工质量的保证,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形成。

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根据施工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对于施工企业及其项目经理部来说,也要做好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和质量保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全员参与质量控制是指把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施工活动的管理者和操作者,让他们都关心和参与施工质量控制。也就是说,施工项目经理部一旦确定了施工项目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就应该动员全体人员参与到实施质量计划的系统活动中去,发挥自身角色的作用,把提高施工项目质量和本人的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保证施工项目质量。

5.1.3.5 质量管理数理统计工具

数理统计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如图5-13所示。

(1)分层法:由于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对工程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质量问题分析,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以便准确有效地找出问题及其原因之所在。

图5-13 数理统计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示意图

(2)因果分析图法:也称为质量特性要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对每一个质量特性或问题,采用逐层深入排查可能的原因,确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然后进行有的放矢处置和管理。

(3)排列图法: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抽样检查或检验试验所得到的关于质量问题、偏差、缺陷、不合格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统计数据,均可采用排列图方法进行状况描述,它具有直观、主次分明的特点。

(4)直方图法:

①整理统计数据,了解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即数据分布的集中或离散状况,从中掌握质量能力状态。

②观察分析生产过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和受控状态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

(5)通过分布形状观察分析:

①所谓形状观察分析是指将绘制好的直方图形状与正态分布图的形状进行比较分析,一看形状是否相似,二看分布区间的宽窄。直方图的分布形状及分布区间宽窄是由质量特性统计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所决定的。

②正常直方图呈正态分布,其形状特征是中间高、两边低、成对称。正常直方图反映生产过程质量处于正常、稳定状态。数理统计研究证明,当随机抽样方案合理且样本数量足够大时,在生产能力处于正常、稳定状态,质量特性检测数据趋于正态分布。

③异常直方图呈偏态分布,常见的异常直方图有折齿型、缓坡型、孤岛型、双峰型、峭壁型,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过程存在影响质量的系统因素,或收集整理数据制作直方图的方法不当所致,要具体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