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群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使其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导段、示范段和样板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2019年,江苏率先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指出:“在江苏大地上,依法推进790公里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文化长廊、旅游长廊、生态长廊,推动沿线产业升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我们人大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江苏作为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始终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的相关工作,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对此,取得的工作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下:
1.统筹搭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6个1”组织架构和保障体系
①“一组”:建立高规格的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沿线设区市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文化、生态、旅游三个专项小组;②“一智库”:成立省级重点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由省社会科学院管理,下设苏州、扬州、淮安、徐州、常州、无锡、镇江等7个分院,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③“一基金”: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④“一组织”:在扬州设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 C O)秘书处;⑤“一展会”: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运河沿岸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和美好生活共享平台;⑥“一法规”: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基于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立足江苏实际,做好顶层设计,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2.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打造运河文化标识
表1 传承大运河文化,打造运河文化标识的工作内容
3.改善运河环境风貌,综治运河水系利用
表2 改善运河环境风貌,综治运河水系利用的工作内容
4.打造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打造文旅融合优质项目。紧抓大运河“水”和“文化”的资源禀赋,推出无锡融创文旅城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性项目;改造运河沿线老旧厂房,对一批近现代工业遗存加以改造利用,打造深具文化积淀、浓缩时代记忆的旅游产品。
二是打造文旅融合精品线路。推出“水韵江苏”旅游产品开发,开发“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等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让游客深切感受大运河文化魅力。
三是做大做强运河文旅产业。大力挖掘运河沿线孕育的丝绸、玉雕、美食等历史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运河文化相关联的创意设计、文化休闲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特色文创产业,提质增效运河沿线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大力创办南京融交会、苏州创博会、常州动漫周、徐州文博会、无锡文博会等特色展会,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1.对江苏段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凝练有待深化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文化历来兼容并蓄、多元交融,无论是王燕文(2008)的“师法自然、创新求变、融通和谐”,还是夏锦文(2019)的“通、统、融、合”,无不显示大运河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而这种精神内涵正是区域合作、融合发展的基本要素。但是,目前大运河承载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挖掘仍不够充分,尚未理清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内涵。对于大运河其他区段及相关水系的关注度有待提升,尚未建立对大运河及相关水系整体性保护的思维。支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科研成果较为薄弱。
2.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凸显
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文化遗产,文化类型种类繁多,不同时期和形态的遗产资源叠加交错,保护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碎片化保护的现象突出,一些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历史信息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遗产真实性、整体性保护力度还有待增强,部分城乡整体风貌和建筑设计与运河历史遗存和千年古韵不够协调,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遗产保护时有矛盾。
3.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急需拓宽
缺乏运河历史文化旅游核心产品,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部分优质资源长期闲置,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对遗产保护的支撑作用不足。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打造旅游业升级版的新需求。文化、旅游的合作不够畅通,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保障,部门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管理不精细不严格、流程不清晰不科学等现象。例如,运河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同质化较普遍,产业特色不够明显,真正将运河文化植入到文创产业不多,未能很好地挖掘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创优秀人才缺失等。
鉴于大运河江苏段水网密集、人口稠密,生态资源本底较为敏感脆弱。部分禁止开发区域存在环境隐患,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有待加强,大运河串联的部分湖泊水体质量有待提升。沿线产业结构仍然偏重,部分城乡建设挤占河湖生态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①运河沿线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城乡建设严重挤占河湖生态空间,甚至出现齐堤建设现象,大运河两岸绿化水平较低,岸线生态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②运河水体污染情况严峻,部分运河沿线存在明显的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特征污染,上、下游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物入河量较大,部分地区尚无污水管网,部分老旧管网存在窜管、渗漏问题,污水直接排入水体;③运河生态驳岸有待完善,运河沿岸采用硬质护坡结构,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近岸植物缓冲带的过滤净水作用,岸坡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及自净能力受到了破坏。
5.运河沿线区域协作水平有待提升
运河沿线设区市间常态化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工作统筹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机制需进一步健全优化。生态环保、航运水权等方面省际沟通协作,现行遗产保护、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政策规划衔接急需加强。统筹运河相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尚在摸索当中。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运河沿线省际城市协作联动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三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后在江苏密集叠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为江苏进一步推进国家战略叠加红利释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作为最具发展优势和最有建设条件的省份,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引领、融合交汇功能,是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江苏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更将有助于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要以重点工程的实施为抓手,把握战略衔接的突破口,打造战略衔接的平台和载体,推动战略衔接目标内容的落地见效。
1.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江苏区域发展的带状网络格局以沿江(长江经济带)、沿海(沿海经济带)、沿线(陇海线,淮海经济区)为主轴,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发力,推进江苏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则从中西部方向更进一步强化了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联系和区域整合,构建起江苏全覆盖、大纵深、闭合式的“井”字形空间布局,以打造“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进一步推动江苏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促进区域绿色发展
建设大运河沿线绿色生态长廊,旨在与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江苏沿海生态保护、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共同打造覆盖江苏全域的、“沿长江、沿运河、沿黄海、沿淮河”的绿色生态圈,积极推进江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实现江苏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3.推进文化+战略的实施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重在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凝练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大运河沿线的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推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孵化新的文化模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释放新的文化动能,以推进“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智造”“文化+农业”等系列文化+战略的实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机遇,积极推动江苏文化走出去,融入全球文化价值链,形成文化产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新优势,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能级,实现江苏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从地理空间来看大运河贯穿江苏南北8个地级市,与江苏境内的江、河、湖有机串联,与江苏沿海海域呼应,构成了江苏密集交错的水系网络;大运河文化带与沿长江、沿海、沿陇海兰新线交汇互连,建立起覆盖江苏全域的“东西南北”生产力布局主轴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江苏形成空间叠加、功能互补,其战略的有效衔接将共同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就是要将内容和作用上既各有侧重又彼此联系的多个战略进行有效整合,推动战略之间的功能强化、功能补充和功能制约,充分释放国家战略的综合红利和叠加优势,实现江苏在更高平台、更广领域、更新境界上的更大发展。
1.发挥战略衔接的增强功能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更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集中体现和本质要求。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还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都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战略举措;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就是要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一步增强国家重大战略的功能效应,发挥战略之间的协同效应,更好地推进新发展理念在江苏的实践探索。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衔接,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深入挖掘大运河2500余年历史演进蕴含的“通、统、融、合”的文化基因,充分展示其开放的文化特色,打造开放的文化品牌,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对内对外、东西南北的开放发展,更好地为江苏在“一带一路”交汇点上赢得发展的新机遇和更大空间;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衔接,其主要内容就是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重点,充分借鉴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经验,强化大运河河道水系、交通航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以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打造高颜值的绿色生态长廊;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衔接,其主要内容就是要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凝练的创新文化基因,以文化引领创新发展,以文化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搭建创新创意平台,激发创新创意活力,更好地推动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拓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2.实现战略衔接的补充功能
不同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其各自的战略侧重点。“一带一路”倡议侧重于推进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长江经济带建设旨在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以区域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就是要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引领、融合交汇功能,在功能定位、空间整合上形成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补充,更大程度上释放战略叠加的综合红利。
3.强化战略衔接的制约功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坚持保护治理优先,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管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需要强化文化和生态对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注重文化的科学保护、创新传承和合理利用,注重生态空间的管控、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江苏高质量发展,以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4.增进战略衔接的协同治理机制
要发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积极导向,健全的协同治理机制是关键。加大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及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推进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加强水资源管理协调,保障跨流域、跨区域管理防控的无缝衔接;加强落实宣传推广和公共服务的协调机制,推进运河沿线区域合作利用,推动中国大运河走向世界舞台。
跨域的协同治理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客观要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需要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治理的新模式,建立健全协同治理的新机制,在相互经验借鉴相互协调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体系,以高水平治理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5.打造文化名片,强化多样化的战略衔接机制
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创新性传承大运河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凝练、升华形成的文化基因和内核,以文化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涵盖了中原文化、淮扬文化和吴越文化等三大文化高地,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型塑了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化特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应深入挖掘不同文化高地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凸显地域的特色化发展,在打造大运河江苏段统一“文化名片”的基础上构建大运河沿线城市多样化的“文化符号”,来有效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不同地域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如沿淮河区域应更侧重于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以融合共济的文化特色为引领和支撑,构建海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双向开放格局,发挥其“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功能;沿长江区域则更应侧重于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其经世济用、开拓进取的地域文化特色,构建系统创新格局,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阴凉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1.加强管理机构的衔接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首先要加强管理机构之间的对接和协调。要加强工作领导小组之间的对接,推进战略之间的统筹协调;加强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对接,建立健全工作推进的协同机制,推进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加强战略之间的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形成战略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在必要的时候,可设立临时管理机构,加强战略衔接的统筹协调管理。
2.加强资金的统筹管理
在资金筹措方面,既要考虑战略特定导向资金的专款专用,也要考虑战略之间的功能衔接,统筹使用现有政府投资基金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财税金融政策,推动更多江苏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盘子,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性资金和专项资金扶持;要充分发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艺术基金等相关资金、基金的整合效应;要创新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运营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通过加强培训形成一支有更高战略站位的管理队伍,能够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同时注重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要通过一流学科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域人才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人才的培养;要健全人才柔性引进,加大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吸引更多在战略管理、资本运营、文化创意等领域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为推进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预计到2020年,江苏将基本确立“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中先行一步、彰显特色,涌现更多可视性成果,对外开放格局已现雏形。江苏将协力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新格局,重点实施“五大计划”,具体如下:
表3“一带一路”倡议在江苏的建设重点
此外,《意见》明确表示,省委、省政府支持连云港建成战略支点,支持徐州建成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南京建成重要枢纽城市,支持南通建成重要出海门户,支持苏州、无锡、常州建成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支持其他地方建成特色合作基地,切实做好“战略支点+重要节点+重要枢纽+出海门户+合作示范+特色合作基地”的建设规划,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新机遇与新活力。
1.现实需求
对外开放,是江苏发展的突出优势。“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是我省开放的最大命题,自贸实验区是我省开放的最高平台;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切实把握在国际产能合作上的产业定位。不能完全迎合“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及地区较低的产业结构,而仅布局中低端产业走出去。必须深刻意识到,只有具备产业结构优势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江苏才会拥有更好及更多的机会,实现本土产业链中某些环节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延伸和转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叠加交融,将为江苏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支撑。屹立在“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江苏,不仅要展示和放大向东(对外)的开放优势,融入价值链的全球分工体系,而且要做好向西(对内)的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的新空间。大运河首先是一个流动的文化带,特别是江苏段更是沟通南北的文化中枢,与连接东西的陆海丝绸之路相交汇,形塑了大运河开放的文化特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深入挖掘大运河2500余年历史演进蕴含的开放文化基因,充分展示其开放的文化特色,打造开放的文化品牌,文化引领促进对内对外、东西南北的开放发展,更好地为江苏在“一带一路”交汇点上赢得发展的新机遇和更大空间。
2.经验借鉴
(1)里多运河+米迪运河:地方文化与运河文化融合
加拿大里多运河文化,是一种聚合文化,它融洽地将沿线各地的民俗、传说、故事、景观及民歌等集聚,最终凝练成里多运河文化。如果乘坐仿制的“加拿大船夫”号独木舟(这种独木舟曾在200年前被皮毛商人广泛使用),游客可以在里多运河上体验夜间泛舟的乐趣,一个船夫装扮的讲解员会详细介绍如何行独木舟礼,还会为游客演唱当地民歌,讲述有关运河的传说。
法国米迪运河通过举行文化宣传活动,传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特定节日里,米迪运河所在地图卢兹市政府会举行相关活动,比如,运河展览、室内运河路线规划、运河艺术线路、每年9月18—19日的运河节日,出版《著名的里盖》《米迪运河:图卢兹和地中海间的皇家水路》等运河书籍,传播现代人类水利工程的融合结晶。
(2)扬州:做好“融合文章”,提出“扬州方案”
扬州连续12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邀请世界运河城市的专家学者们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献言献策。2019年,扬州启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工仪式,将全流域、全时段展示大运河2500年发展历程,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最重要标志。依托大运河文化资源,扬州培育运河沿线新经济带,促进运河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品牌、文化创意品牌、金融投资品牌等跨界融合。可以说,运河文化正在重塑扬州的城市气质,过去“皮包水、水包皮”的消费城市正在转变为创业、创新、创造的科创名城以及文化旅游名城。
(3)淮安:做好“传承”文章,弘扬运河文化精神
一是挖掘好文化内涵。挖掘独特地位的漕运文化,研究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中国漕运制度及其衍生的漕运指挥、漕船制造、漕粮转输、河道治理等漕运文化元素;挖掘独特集成的河工文化,重点探究复杂水利工程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以及水利工程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内涵、人类意识的文化创造;挖掘独特融合的淮扬文化,重点探索淮扬文化兼容并蓄、南北包容的核心文化内涵,加强运河与淮扬文化关联性的研究解读。二是构建好解读系统。依托淮安漕运中心历史地位,以漕运总督公署遗址遗产区保护展示为核心,加快建设中国漕运城项目和中国水工博物馆、漕船制造博物馆等博物馆群,着力形成“中国漕运看淮安”的漕运文化传播基地。建设具有独特艺术品位和现代理念的运河文化雕塑群,集中展示古运河的繁华盛景、古代治水名人以及水工技术,形成全面完整的运河文化解读系统。弘扬由运河文化衍生的淮扬菜文化、西游记文化、戏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推进洪泽湖渔文化、白马湖民间歌舞文化等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
过去,大运河是连接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是涵盖中华历史悠久的文化之河。现在,大运河仍连接着中国五大水系,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切入点。
1.描绘运河文化新内涵,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注入新使命
大运河贯通古今,沿线分布着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文化形态,其中,江苏涉及中原、淮扬和吴越文化高地建设。此外,运河沿线还涉及园林文化、戏曲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本质上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串珠成链,通过不断凝练、梳理和总结,进而深入挖掘,最终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大运河文脉整理研究工程,发布大运河发展报告《中国大运河蓝皮书》,正在编纂《中国运河志》;举办长三角运河文化、大运河书香文脉传承发展等主题论坛、学术大会;开展水文化研究,大运河沿线建成水文化主题展览馆42个,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注入新使命,“走出去”,“请进来”。
积极打造江苏大运河文化I P,用熠熠生辉的大运河文化名片讲好大运河故事,展示大运河文明。全面梳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合海洋文化,提炼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独特基因与精神内核,使其与城市战略、当代价值和现代社会有机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强化对江苏段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结合时代发展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打造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对外传播,讲好中国好故事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一带一路”植根历史、面向未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提法,融入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情怀。大运河作为中华传统几千年文化流淌的活化河流,深刻反映传统文化的记忆。大运河文化根植于人,根植于生活。它既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并保护好这些文化资源,同时也要求我们利用现代科技和创意设计方式,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将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优势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的文化故事。例如,扬州市政府牵头组织编撰Finding China in Yangzhou一书,基于外国人的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展示扬州大运河的文化特质;又如,《扬州运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一书对外传播了扬州运河文化形成、发展、保护、传承和创新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展现扬州运河魅力。
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是,大运河淮阴段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运用文学、戏曲、美术等艺术形式讲好运河故事,展示淮安风采,演绎淮安风情。举办弘扬运河文化、传播本土风情、群众喜闻乐见的论坛、节庆、庙会等活动。通过举办运河洪泽湖旅游文化节、运河水乡摄影活动、半程马拉松、运河骑行长跑等活动扩大淮安运河文化的影响力。
3.构建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开放共享中国智慧
“一带一路”建设强调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即一切往来与合作都是双向互动的。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要欢迎外国企业和资本引进来开放国内市场;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学习和借鉴沿线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行业经验。它是中国版的全球化战略,致力于主导泛区域化合作和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始终将开放包容、尊重多元、平等合作、和谐发展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基调。立足全球视野,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目标,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4.引入与培育以大运河为载体的体育赛事品牌(www.daowen.com)
创新提升“行走大运河”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整体推进自行车、马拉松、皮划艇等大运河相关的体育赛事品牌建设,打造以大运河自然与文化特色为依托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赛事品牌,以赛为媒,推动国内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作为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也是今后长三角地区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1.发展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全国领先。江苏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肩负创新发展先行者重担,经济实力较雄厚,GDP经济总量较长时期内位居全国第二,全员劳动生产率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已然初步显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量和质量均占优。科创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年研发经费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在全国遥遥领先。在产业布局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智能制造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产业集群。
重大基础设施基本联通。江苏交通干线密度较高,基本贯通省际高速公路,有效连接主要城市间高速铁路,初步形成沿海、沿江联动协作的航运体系,基本建立区域机场群体系。电力、天然气主干网等能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本建成防洪、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光纤宽带、4 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在全国领先。
生态环境联动共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省内河长制湖长制率先施行,逐步完善空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治联动机制,太湖、淮河等流域水系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建设重点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中,江苏既是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龙头”“龙颈”位置,又是属于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必须在抢抓新机遇中寻找新路径、激发新动能,优化区域发展战略,找准定位,实现发展增量、战略叠加,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江苏的建设重点如下:
一是充分利用江苏城市群制造业发展优势,着力提升江苏城市群二次开发和技术孵化创新能力,提升我省沿海经济带新兴产业化能力,推动江苏城市群产业升级,协同沿海经济带形成若干产业集群,争取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智能制造基地。发挥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是充分发挥江苏沿海空间优势和城市群人口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金融、文创、旅游等先进服务业,实现高端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协同创新。
三是加快完善交通体系。现阶段,交通“短板”已是江苏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约束因素,需要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铁路、航空建设、过江通道等全方位建设,率先在省内区域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四是建立常态化、长效的长三角协调机制,着力加强覆盖区域战略统筹、区域合作、利益补偿等方面,强调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是注重资源整合和功能布局,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的空间格局。江苏应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明确空间发展目标和策略,以空间协同促进要素合理布局、有序流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1.现实需求
衔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科创中心建设,以文化引领促进创新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一,承担着对外引领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对内推进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更有着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其中江苏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更是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大运河文化蕴含着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沿线城市历来也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典范。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就是要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凝练的创新文化基因,搭建创新创意平台,激发创新创意活力,以文化引领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发展,更好地推动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2.经验借鉴
(1)杭州:不断提升拓宽大运河文化产业支撑
近年来,在杭州“退二进三”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运河沿岸现有旧码头、旧民居、旧厂房、旧仓库重要的改造方式,并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依运河而建的空间组织特征。这些园区充分利用“文化+”的融合发展优势,实现“运河文化有载体、产业运营有内涵”的文创产业开发模式。培育有打造余杭艺尚小镇、运河财富小镇、运河智慧网谷、杭州运河广告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意设计中心等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小镇,集聚创意设计、文化艺术、会展策划等产业,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与之江数字文化产业带、环西湖影视产业圈形成良性互补。此外,通过杭州大纶丝厂旧址等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项目,打造“大运河历史村镇精品旅游线路”。
(2)淮安:做好“利用”文章,升级运河旅游品质
一是扮靓运河城镇。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下,精心策划一批体现运河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的和谐景观。利用国家、省级层面有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策支持,做好板闸遗址、泗州城遗址、清口水利枢纽遗址等的保护展示,建成一批运河遗产考古遗址公园。挖掘和发挥码头、蒋坝等乡镇的优质运河文化资源,规划调整城镇村庄产业布局,把发展休闲健康旅游作为特色方向,打造出一批运河文化特色小镇。二是打造生态廊道。大运河是名副其实的生态走廊,依托洪泽湖大堤水上堤堰奇观、清江大闸水上闸群奇观等运河资源,建设运河生态文旅休闲长廊、淮安水上运河旅游新干线、洪泽湖大堤沿岸文旅休闲廊道等,将大运河淮安段打造成为贯穿南北、环境品质优良、水绿交融共生、功能复合多元的生态休闲廊道。三是培育旅游品牌。整合运河沿线地区的旅游资源,根据不同客源市场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产品形式多样的运河旅游产品,突出地方特色,开发出运河特色村镇游、运河水上枢纽游等一批精点运河旅游线路。利用淮安境内名人故居、祠墓及相关遗址开发旅游线路,打造运河区域名人故里游品牌。将历史文化乡镇和村落串点成线,打造风情小镇游品牌。做强、做优淮扬菜美食节、洪泽湖大闸蟹节、中国漕运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庆活动,使淮安成为“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品淮扬美食”的最佳目的地。
(3)沧州:形成以文化旅游为引导的现代产业集群
沧州运河是大运河文化带上充满传奇历史的地段,这里有扁鹊故里鄚州(今任丘鄚州镇),有“实事求是”的发祥地献县,有《诗经》的发祥地河间,有中国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之乡沧州,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的运河沿途故事,有泊头清真寺、马厂炮台、沧州文庙、清真北大寺、正泰茶庄等。沧州要对运河分段管理和分类管理,根据各自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与上下游区域建立互动机制,通过开发特色文化项目、规划旅游线路等,开发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大运河智慧管理平台,形成一套突出地方特色的战略规划。出台《大运河沧州段旅游规划》。依托大运河特色文化资源争取河北大运河博物馆落地沧州,举办历史文化体验和民俗节庆活动,推进大运河沿线吴桥杂技文化名镇、泊头铸造工艺名镇、东光生态名镇、沧县旧城铁狮子景区、沧县兴济运河名吃小镇、沧州武术文化小镇、青县红木小镇等特色文化名镇建设,打造青县、沧县、泊头、东光、吴桥等运河水岸特色县市景观中心、休闲中心、度假中心。
1.运河+产业融合
以大运河文化为引领,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文化+”模式,构建文化与产业的双向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强化文旅融合,推动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充分整合利用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注重大运河沿岸的文旅的活态传承和文化生态的共融共生,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合理规划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整体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宣介营销,培育统一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大运河文化品牌,大力推动创意设计、传媒影视、会展广告、营销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一批文创产业高地和功能集聚区;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创新创意体验场景,开展具有江苏大运河特色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使其成为新型文化业态的试验区、高品质文化消费的体验区和数字新型技术的展示区;加快推进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农业、金融、互联网产业等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意提升和创新转型,促进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的转变,推动江苏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运河+旅游融合
大运河的开发利用首先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串珠成链”、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活力不仅需要在整体上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而且需要不断创新资源的整合方式,不仅仅需要对大运河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还要对沿江、沿海、沿淮河等其他区域空间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要进一步推动经济要素、生态资源的整合,紧密联系其他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区域间各类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构建区域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高水平打造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要在文化内涵挖掘上下功夫,提炼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基因与精神内核;要在丰富产品供给上下功夫,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和个性的旅游服务;要在品牌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要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提升运河旅游景观条件;要在推进融合拓展上下功夫,推动文化旅游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上下功夫,为大运河文化繁荣保驾护航。
积极打造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文旅融合品牌。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国际旅游节、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的开展,将其打造成为运河沿线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培育一批文旅融合示范点和旗舰项目。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民宿、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一批大运河文化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打造国际影响力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努力构建运河沿线文化热、旅游火、百姓富的新格局。
3.运河+文化创意融合
(1)推动创新创意,实现产业活化转型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创新性传承大运河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更是要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使大运河文化“新”起来,阐发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内涵和新价值,使大运河文化“活”起来,激发起创新创业的活力,使大运河文化“兴”起来,推动产业的新旧动能转化,成为区域开放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源。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基因的开发利用,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发创新意识、保障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制度体系,实现产业空间的活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2)设立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建议在沿线建立2—3个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在文创产品开发、文创设计服务、文创贸易促进、文创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以此为示范引领,推动大运河沿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品牌。
长江经济带是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协调合作发展带和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江苏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具体的建设重点主要有:
一是打赢治污减排的攻坚战。全省约2/3的重化工产能聚集在沿长江两岸,沿江8市废水排放总量占全省74%;长江沿线分布110多个化工码头,年过境危化品超2亿吨,陆上风险和水上风险叠加。强化水资源保护,完成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任务,完善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这三大调水工程,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二是加速长江沿岸产业转型升级。破低端产能,立中高端环节和中高端产业。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产业体系。紧抓枢纽经济这个新增长点,以南京、徐州、无锡等交通枢纽城市为节点,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枢纽功能,借此加快推进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水平,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三是创建美丽城乡建设示范区。积极对接“1+3”功能区、江淮生态大走廊等重大区域战略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共享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必须加强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产业转移、交通建设、岸线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与长江沿岸省市主动对接,积极探索构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共同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群建设对接等工作。保护好、建设好长江生态环境,强化主体责任,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技术创新,从机制体制上根本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
1.现实需求
衔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引领促进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旨在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在江苏境内,大运河串联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建设,不仅要通过水资源的利用开发疏通两大流域水系之间的水运交通网络,打造畅通高效的江海河联动航道体系;更是要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连接长江生态保护带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并且与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保护共同构筑起覆盖江苏全域的环形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相互制约、补充和强化,建立起江海河关系和谐、质量全面改善、功能显著增强的生态安全格局,充分彰显大运河文化蕴含的生态魅力,为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为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经验借鉴
(1)淮安:做好保护文章,管控运河环境风貌
围绕里运河、洪泽湖、白马湖等河湖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加快洪泽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推动白马湖、洪泽湖“纳湖入城”,构筑淮河、大运河生态廊道“纵横交错”的绿色枢纽。强化对河道的原状保护,开展淮安境内运河河段的水体、岸线整治,对运河沿岸居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农业工业水污染源乱排等污染水质、影响景观的行为进行全时段、全区域监控监管。对运河全线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治理,实施雨污分流系统,保障大运河水质。逐步拆除、迁移、改造不利于本体保存、有损遗产价值、破坏遗址景观和谐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面改善运河遗址及其周边的整体环境。
(2)沧州:形成多元共治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机制
以大运河河长制为抓手,通过全面消除垃圾河、黑臭河,提升截污方式,建成零直排区,加强运河沿线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升改善运河水质。围绕引水、洪水资源利用、通航等功能调整完善水利规划,要借文化带建设的东风,利用南水北调东线输水能力,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旅游通航,规划水上服务区。大力开展侵占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红线违法、违规房地产项目及违法建设清理整治活动,在大运河沿线大面积种植生态林、果林,高水平抓好运河沿线新农村建设等。此外,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普及运河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通过民间河长、巡河护河志愿者、河道观察员等,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1.运河+生态(绿色)融合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衔接的主要内容,着重打造一批战略衔接的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系统推进,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
(1)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资源的活化利用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要有效衔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仅要完善沿线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还要与其他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行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形成系统的“沿江、沿海、沿运河、沿淮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建成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廊道;要防范大运河的过度开发利用,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守现有生态资源不被破坏、不挤占运河生态空间的原则,以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先慢后快”思维,并与遗产保护、文化开发、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其他规划内容和政策措施在工作目标、思路、步调上保持一致,稳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开发和利用;要推进区域间生态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生态利益调节的常态化协作机制,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的有效平台,形成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的整体合力,引领和推进江苏全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2)设立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
建议在大运河与淮河交叉段以及大运河与长江交叉段建立2个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按照“规划协同、生态共治、设施互联、数据共享”的原则,实施生态保护的区域协同治理,以此为示范为引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生态长廊建设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衔接。
(3)发展绿色一体化工程
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资源的活化利用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要有效衔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仅要完善沿线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还要与其他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行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形成系统的“沿江、沿海、沿运河、沿淮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建成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廊道;要防范大运河的过度开发利用,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守现有生态资源不被破坏、不挤占运河生态空间的原则,以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先慢后快”思维,并与遗产保护、文化开发、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其他规划内容和政策措施在工作目标、思路、步调上保持一致,稳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开发和利用。
要推进区域间生态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生态利益调节的常态化协作机制,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的有效平台,形成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的整体合力,引领和推进江苏全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2.运河+城乡融合
衔接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共生共利机制,以融合交汇实现共享发展。历史上来看,大运河沿线密布的城镇、乡村都是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衰,而近年来大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严重挑战。产城融合与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两大战略。其中,产城融合战略强调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注重产、城、人的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融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有效衔接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人与自然的共生机制、城市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城镇与乡村的共利机制,消除不合理的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以及过度人类活动等对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不利影响,更能实现共建共利共享,让城乡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3.运河+文化公园
(1)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相衔接,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放在一个更宏阔的战略视野下来统筹谋划,高规格、大视角布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建设和各地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推动运河公园点线的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代表性的示范点。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世人评说的时代经典。
(2)构建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区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国家层面是一盘棋,在江苏层面既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不能千篇一律。在建设的总体思路上要以文化研究先行、规划引领,有序推进,不能一哄而上。建议首先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一批功能各异的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区,按照省级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的方式先行先试,搭建起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框架结构,再以此为示范引领,向其他地区依次铺开,最终建成既有江苏统一标识,又具有各地地域特点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宣传大运河文化,展示江苏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进一步引领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的一条主线就是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和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自古就是联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纵贯江苏全境,沿线涵盖了全省85%的人口、90%以上的经济总量,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更应成为推进运河全线及周边地区协调联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引领、融合交汇功能,是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将有助于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一是衔接“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交汇点功能,以文化引领促进开放发展;二是衔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强化创新中心建设,以文化引领促进创新发展;三是衔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引领促进绿色发展;四是衔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整合,以融合交汇实现协调发展;五是衔接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共生共利机制,以融合交汇实现共享发展。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要有效衔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大运河连线织网、融汇交流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课题组认为,一是发挥战略衔接的增强、补充、制约和协同治理功能,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充分释放国家重大战略在江苏密集叠加的综合红利。二是以重点工程的实施为抓手,把握战略衔接的突破口,重点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绿色一体化发展工程、示范引领工程,推动战略衔接目标内容的落地见效。三是加强管理机构的对接、资金的统筹管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战略衔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三生深度融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以产城融合推动新平台与新业态联动,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实现城市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乡村经济新动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以人城融合打造高水平人文空间,推动新时代文化高地文明高地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课 题 号:19WT A 014
课题组组长:汪 群
课题组成员:陈 杰 林芳强 王继宗 张巧凤金中坤 华云刚 岳 芬 殷 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