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样本研究优化

江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样本研究优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晓晖 于 伟党中央作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决策部署后,镇江市高度重视,全面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制定出台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积极开展试点探索并扎实推进文明实践工作。

艾晓晖 于 伟

党中央作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决策部署后,镇江市高度重视,全面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制定出台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积极开展试点探索并扎实推进文明实践工作。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其中第四十一条强调:党员教育管理要“注重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这些党内法规的新要求和新的中央会议精神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遵循和创新原则。

关于试点的具体工作,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于2019年印发了系列文件,如《关于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进行评估的通知》《关于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与试点县(市、区)联系制度的通知》等。因此,镇江的试点工作在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些重要遵循和创新原则以及具体文件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强化“答卷”意识,按照重点抓、持续抓、深入抓,抓出成效、抓出影响的要求,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1.加强领导,把准工作方向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既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一项重大举措,又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举。镇江聚焦首要政治任务,突出党委领导,强调思想先行,确保方向正确。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综合运用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专家辅导等多种方式,学懂弄通基本理论,结合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的:要提高政治站位,紧扣目标任务,高标准做好试点工作,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国面上工作做出江苏贡献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把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总方向。

2.细化部署,紧扣目标定位

制定出台镇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确定“资源向下、服务向下,上下结合,服务基层”的总体思路,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对新时代文明实践进行顶层设计、活动统筹、资源整合、工作督查。试点市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区(街道)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同时,创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有条件的单位、企业、“两新组织”、公益文化场所、村组(小区)等地,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组织特色志愿服务小组,把新时代文明实践覆盖延伸到城乡各个角落。牢牢把握“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主要目标,以志愿服务为抓手调动各方力量,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打造工作模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使之成为兼具思想政治引领、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惠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

1.规划布局,试点先行,以点带面

新时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任务抓在手上,以有力的组织保障增强工作实效性。凝聚强大的工作合力,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各项工作。目前,丹阳市为全国试点,句容市、扬中市由第一批的省级试点升格为第二批全国试点,丹徒区由市级试点升格为省级试点,镇江新区为全市试点,均已按照要求,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部挂牌。润州区、京口区超前谋划,主动在城市街道探索开展试点工作,着眼于“作用发挥”,因地制宜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亮点和特色。

2.制定标准,网格管理,明确建设路径

研究制定《镇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标准(试行)》,做到“六个有”,即有标识、有阵地、有展陈、有队伍、有活动、有制度。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不搞大拆大建,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2018年10月22日,丹阳市率先启动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以全市域为整体,以“1145”工程为抓手,全面整合人员队伍、平台载体、项目活动等各方面资源,构建了上下协调、联动推进的高效运行机制。建立四级纵轴,以市、镇、村为单元,进行分级设置(延伸到自然村)。重点打造访仙镇鸾集翔村、延陵镇九里村两大示范站,推动全市所、站标准化建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整合资源,打造集“融媒体”“平台展示”“志愿者孵化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挥部。镇(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各镇(区、街道)文体中心等为主阵地,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推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活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村(社区)党员活动室、电教室等为主阵地,结合农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运用本地资源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自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岗(服务员),入家入户实地了解农村群众生产劳动、生活实际情况,关注、反映农村群众热点问题,负责文明银行信息采集收录,协助村实践站做好相关工作。2019年指导完成1个“品牌实践中心”、5个“示范所”、7个“普及所”、100个“先进站(岗)”、300个“普及站(岗)”,让全市涌现500个“文明标兵户”、2000个“文明标兵”。至2020年底实现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争创率均达到100%。

1.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媒体融合格局

互联网+”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新亮点、新方向。丹阳市、句容市积极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中心(智慧云平台),上线“文明实践地图”,运用“学习强国”网络平台的资源,通过“互联网+”方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一云四屏”(线上智慧云+有线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展示屏),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使文明实践活动更具特色、更可持续、更富活力。

比如,丹阳市以延陵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模版,面向全市12个乡镇(区、街道)、204个村(社区)全面复制推广“延陵模式”,加快推进全域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工作。

再比如,句容市盘活了全市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体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康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根据文明实践工作需要统筹使用,协同运行。开通“文明句容”电视频道、“句容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微信公众号,做到活动发布一处生成、信息传播多处呈现、分区分类随时点播;用活用好“学习强国”平台,既学习、也宣传,用稿量居辖市区第一;重建4000个“农村大喇叭”,广泛播放文明实践内容,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最后一米”;开发大数据云图系统,实时掌握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动态,通过定量分析,定期统计评选明星实践站、最受好评活动等,为提高活动针对性提供了科学支撑。句容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获评全国“最佳县级融媒体业务奖”,被广泛推广运用。

2.强化资源整合,着力功能嵌入,打造综合性平台

按照中央和省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丹阳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全面整合拓展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人才资源、专业资源、资金资源,建立资源供给数据库,依托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集新思想线上推送、群众需求线上定制、大数据线上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云平台,提供“交互式、精准化”服务。扬中市在打造5大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对接群众需求,立足本地实际进行特色化延伸。构建“七彩平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注入“扬中色彩”,即理论宣讲“红色”平台、教育服务“金色”平台、科技服务“蓝色”平台、文体服务“紫色”平台、风尚倡树“青色”平台、暖心帮扶“橙色”平台、生态家园“绿色”平台。其中,暖心帮扶“橙色”平台建立在本地志愿服务群众基础好、志愿服务品牌多的基础之上;生态家园“绿色”平台是基于本地“生态岛城”的城市特点和建设“长江生态旅游岛”的发展需求。

1.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促进社会认同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于激活社会资源、整合公益力量、协调人际关系、创新社会治理,具有文化示范作用。

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加强基层工作的思维定势,切实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的思路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策划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广泛发动。丹阳、句容和扬中不断拓宽志愿者招募途径,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到乡土文化人才、“五老”人员、先进人物等再到普通百姓,志愿服务团队正由单纯依靠行政推动转变为社会广泛参与。二是定向培育。中心不仅给每支公益团队授旗、建立了统一的微信群,而且还设立了志愿者培训孵化中心、制定了志愿服务奖励办法,让志愿者们更有归属感、荣誉感。志愿者从原来的“各自为战”,到现在的“抱团作战”,迅速成为文明实践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变得多元化、全面化,服务上也更广泛、更专业、更精细。三是建立志愿服务礼遇规定。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者,优先推荐参加身边好人、劳动模范等荣誉评选。试行文明实践优秀志愿者礼遇办法,对志愿者按服务时长进行星级评定,给予物质奖励;对于贡献突出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利用专刊、微信公众号、网站宣传推介其先进事迹,进行正面宣传。比如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水平,夯实志愿服务工作基础,培育和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氛围,丹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市民政局、慈善总会拿出150万,在全市范围内支持全市50个志愿服务项目。

2.集聚志愿者力量,成为文明实践工作的主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贴群众需求,设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让群众得实惠,让群众跟党走。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每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

丹阳市成立4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运用“新时代+N”模式,广泛开展“文化庙会”“文明银行”等文明实践活动,并利用教育服务平台打造“双百、共育、美心”三大工程,开展“习总思想进课堂”“八礼四仪伴我行”“四点半课堂”等系列活动,让文明实践惠及广大未成年人。扬中发挥志愿服务的良好群众基础,全市34万人,每6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在文明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他们与各单位、村(社区)结对共建,采取入驻、委培、孵化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句容市组建5支市级骨干志愿者队伍和619支基层志愿者队伍,扎实开展“百姓大舞台”“文明集市”“百姓名嘴讲理论”等文明实践活动,注重项目整合,将农委的惠农服务项目、科协的科普服务活动、党校的理论宣讲课程等常态服务项目进行汇总梳理,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项目库统一调配。结合“三下乡”活动,在元旦春节期间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百项精品服务项目下基层”惠民工程,受惠人群超过5万人。丹徒区高规格建成志愿者之家,镇江新区广泛开展“好家风家训传承”等活动,让文明实践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3.引导群众参与,下沉服务,志愿活动常态化

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使用,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鼓励群众参与基层文明实践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推动建设试点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做,让人民群众中在文明实践中得到实惠,让农村群众在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中体悟美好生活、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大力开展扶贫济困、健康义诊、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公益活动,推动志愿服务由城下沉到乡;另一方面,强化激励,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理念,涌现出郭庄镇虬北村“道德银行”、天王镇唐陵村“爱心超市”等一批农村志愿服务品牌。

1.推动“新时代+理论宣讲”,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

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文明实践中心以“四讲”工作法为抓手,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一是“导师宣讲”。邀请理论专家学者担任理论宣讲导师,利用其学术优势,共同开发党的创新理论乡土教材,定期对我市“百姓名嘴”队伍进行业务指导,发挥“领头雁”作用,为我市孵化培养一支政治坚定、热爱宣讲、表达能力强、以年轻人为主的宣讲队伍。二是“名嘴宣讲”。从首届“理论好声音”大赛获奖选手中选拔20名优秀成员加入“百姓名嘴”宣讲团,通过定向培养,将他们培育为理论宣讲的“轻骑兵”,用乡音俗语为老百姓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以“星火之光”助“燎原之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公益宣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每月,丹阳市以支部为单位,组织“丹心向党”志愿者结合垃圾分类、禁放烟花爆竹等重点工作,深入社区、广场等人群密集地开展微宣讲。党员干部以这种形式更好地走近群众,更温馨地帮助群众、引领群众。四是“文艺宣讲”,通过送春联下乡、唱红歌、广场舞大赛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在创新理论宣讲方式的同时,通过开设“文明丹阳”微信订阅号,让宣讲“进口袋”;通过开展“文明丹阳迎新春”线上有奖问答活动,让宣讲“能互动”;通过抖音传播短小精悍的宣讲片段让宣讲“活起来”,现抖音粉丝已逾1300人,点播量达8400余次;“理论故事会——百姓名嘴风采展示”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传播累计有4.5万余人次点击观看。

2.整合特色资源,让实践活动赋予新内涵

针对群众需求,结合本地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实际,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上进行大胆探索创新,充分彰显本地特色。比如句容立足“生态农业”优势,让文明实践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通过把阵地建到群众身边,整合农业园区、合作组织等优势资源,放大赵亚夫、“农二代”等典型引领作用,把教育服务平台、科技科普服务平台等摆在田间地头,以“葡萄架下的文明实践”为基础和引领,打响“草莓棚里的文明实践”“草坪地上的文明实践”“苗木园里的文明实践”等一系列特色品牌,覆盖20万农民,让“富口袋”与“富脑袋”互动互促、和合共生,让文明实践与生产生活深度交融。丁庄万亩葡萄合作联社实践点得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的肯定。丹阳市利用村民老宅、村活动室,建立“党员微家”“文化微家”和“家风家训馆”等微阵地,把文明实践做到群众身边。

3.突出广泛参与,让文明实践成为育民惠民新路径

坚持把群众作为文明实践的主体。一是紧扣新思想这条主线,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建“百姓名嘴宣讲团”,创作原创节目,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次。高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赵亚夫事迹馆,再现赵亚夫贯彻总书记“三农”寄语,探索“以农富农”新路的奋斗历程,自6月份试运行以来,已接待近万人次参观。二是探索在试点村开设“文明银行”,以乡风文明积分制方式,将百姓的文明行为数据化,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弘扬乡风文明,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夯实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比如,把垃圾送到分类站点可以积分、红白喜事不铺张浪费也可以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后可兑换相应的奖励,文明账户还可以作为评选“星级文明户”的重要参考数据。使精神文明建设这项长期工程,既常抓不懈,也不断创新,惠及万家。丹阳的“文明银行”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市4个镇(区街道)的34个行政村(社区)、472个自然村全面展开。

4.突出文化浸润,让文明实践成为乡风文明新动力

大力办好文明实践文化服务平台,发挥本地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化作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一是聚焦群众文艺。句容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突出“百姓编、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举办市镇村三级“百姓大舞台”,编排宣传新思想、弘扬新风尚的原创节目,组织优秀团队跨区域走亲巡演,今年以来,已开展演出300多场次,提升了群众文化获得感。二是聚焦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以“抢救保护老建筑、抢救弘扬老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双抢”工程,扶持秦淮灯彩、张家镗舞等非遗项目,组织民俗文化巡演,引导传承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主题宣传、传播文明风尚等题材融入作品创作,举办秦淮灯会,吸引10万多人次观看。

1.坚持实践导向,完善责任机制

镇江市将各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党委巡视巡查,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坚持实践导向,完善考核机制。比如丹阳市委书记、中心主任与各镇(区、街道)及各有关部门签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考核细则,坚持奖优罚劣,树立正向激励导向。

2.坚持过程优化,构建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镇江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使用,鼓励群众参与基层文明实践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

3.坚持目标导向,探索社会化建设管理的运行机制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本质功能是聚民心,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来聚民心,用党的方针政策聚民心,用解决困难、多办实事聚民心,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聚民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比如丹阳市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服务。

丹阳市谋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之初,江苏有线丹阳分公司就顺势而动,主动请战,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班子成员分工,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加强与丹阳市委宣传部和文明办的沟通,了解项目建设需求,调动各方资源,加紧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建设“一云六屏两播”等十大系统,于2018年12月上旬初步构建“智慧云平台”并试运行,2019年3月初基本建成并全面覆盖全市1个实践中心、12个实践所、192个实践站、278578个实践户。平台管理软件获得了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丹凤朝阳——江苏有线丹阳分公司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入选《第18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截至2019年5月底,已累计接待40多批次省内外参观团,省文明办刊登文章肯定了“丹阳经验、丹阳特色”,省委宣传部领导来丹阳现场调研后明确表示要向全省推广“丹阳模版”。

为更深层次了解其他地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动态和借鉴有效经验,与江苏镇江样本的试点工作进行深度的比较和分析,以更深入地充实与完善江苏样本的相关试点工作,联合课题组分省内和省外两个层面,分苏北和苏南两个重点区域展开了多次的实地调研。通过其他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其他地区的实践工作及具体做法多种多样,经过归纳与提炼,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型:

1.主线带动型

这条主线就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山东省级首批试点的龙口市,在市镇村三级建立起以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三级架构,确立了“习语润心”全市实践中心工作品牌和“1+3+X”的工作模式。“1”,即突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3”,即重点实践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乡村振兴、文明提升三大方面内容;“X”,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旧动能转换、移风易俗、脱贫攻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等内容纳入实践范畴。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载体建设上,重点以“骨干+招募”壮大文明实践队伍,以“漫灌+滴灌”项目化推进活动开展,以“输血+造血”激发基层志愿服务活力。在阵地建设上,坚持以“标准化+特色化”推进,目前已建成分中心16处,实践站300余处,实践长廊、广场、基地等77处,建成个人(团体)实践室30处、实践基地8处。在我省其他地区也有类似做法。例如南通如东市,采用了“1+5+X”的工作方式。此类做法突出“1”个中心主线,即突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中心任务。

此类型主要经验与启示:体现了“1+M+N”的主线带动模式。即重点紧紧围绕“1”根主线做好文章,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的“M”可以是“3或5”等等,主要是3大内容体系或5大平台,另外的“N”是指依据实际情况融合添加的丰富多样的具体项目或载体。通过“1+M+N”几者相加,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

2.协同联动型

协同联动是各地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活动的一个共同特点。浙江诸暨市在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基于主城区特点,探索推出了以居民需求为中心、以志愿服务为主体的“三三三”工作法,通过驻站社工深入挖掘、社区日常走访了解、居民主动表达反映等三大渠道挖掘需求,依托专业化社会工作导师团队、规范化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多元化社区草根志愿队伍等三支队伍协同合作,依靠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志愿服务、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等三条路子满足需求,实现了“挖掘需求—协同合作—满足需求”的文明实践新模式。在我省其他地区也有类似做法。例如苏州张家港市和徐州贾汪区,都强调多方联动,全方位共建文明实践中心、实践站、实践所等。

此类型主要经验与启示:牢牢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即“党委政府主导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通过各类志愿者队伍,以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有效协调配合方式把各个项目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实,以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差异性需求。

3.平台互动型

各类平台互动推进,各支队伍交替进入,进一步丰富了文明实践中心内容。山东省级首批试点的胶州市,主要是在乡镇(街道)建设13处实践分中心,在村(社区)建设632处实践站,在文明单位建设98个实践站,建立起纵向涵盖县镇村三级、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同时选取4个乡镇作为市级示范镇,9个作为县级示范镇,17个村为市级示范村,69个作为县级示范村。探索整合“五大平台”、建立“七支队伍”、抓实“五种形式”,以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七支队伍”即“理论宣讲分队”“文明践行分队”“法律普及分队”“技术推广分队”“健康服务分队”“文化惠民分队”“家庭教育分队”。在平台对接中开发了志愿服务双向对接系统和手机A P P,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蒲公英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个板块,分角色登录对接,真正实现了群众点单、实践中心配餐、志愿者送餐的目标,精准化提供基层群众需要的服务。此类做法在我省其他地区也已实施,例如丹阳市、句容市,各有特点,各具特色。

此类型主要经验与启示:在不断加大便捷高效的志愿服务平台等建设(如点播大屏、手机客户端等)的同时,强调各类资源和服务的提供者与受众的精准对接匹配,实践过程中的精心服务和精确评估与反馈。

课题组在赴省外山东、浙江等地调研基础上,在省内其他试点城市也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探讨与交流。通过现场考察与交流,课题组总结出有三大方面值得充分借鉴。

1.推进更加注重规范化(www.daowen.com)

一是全省统一谋划、统一标识、统一推动。比如山东省统一采用“蒲公英”形象作为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L O GO,文明实践志愿者均为“蒲公英志愿者”,寓意像蒲公英一样,立足践行,做文明的种子,去传播希望和爱。二是全省基本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此次考察学习的山东试点地区胶州市、平度市均实现县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园区)分中心、村(社区)实践站全覆盖,同时积极引导文明单位、社会团体成立实践站。三是全省平台资源融合整合程度较高。山东省委组织部门明确要求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实践中心阵地共建共用共享。文明实践各相关部门资源项目统一接受实践中心平台统筹调配,条块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试点的市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又是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县,“两个中心”同部署、同推进。

2.试点更加注重特色化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过程中,山东、浙江各地试点地区都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实践活动。浙江诸暨十四都村结合本村学习风气浓厚、在外大学生较多的特点,重点打造“新风润化、文明传家”的实践品牌。山东胶州的乡村以“儒学文化”为品牌,着力打造“传儒学文化经典,春夏秋冬全实践”。打造成为文明实践示范村;打造环村实践路,该路联结了春夏秋冬四个实践场地;“春夏秋冬”指在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实践主题,春天主要在田间实践,夏天主要在大槐树阴凉下实践,秋天主要在实践广场实践,冬天则到村内实践站实践等等。

3.措施更加注重精细化

一是相关制度标准细化。为推进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山东、浙江等地试点地区均制定了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工作制度、宣讲制度、管理制度、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制度和星级认证嘉许办法,建立了文明实践项目互动机制和反馈评价机制。有的县市还细化出台了分中心(站)月度考核标准,进一步压实试点任务。二是运行机制配套完善。如山东省财政设立6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试点地区给予经费补助和保障。如山东五莲县在县级层面专门成立了正科级事业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1200万元专项资金,确保有人员做事、有资金干事。三是文明实践活动组织规范。各个试点地区均以“讲、评、帮、乐、庆”等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讲”,即组织志愿实践队伍,以讲堂或入户的方式,讲理论、讲政策、讲文化、讲法治、讲道德、讲技能。“评”,即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评选,褒奖善行义举、惩戒道德失范行为,推动移风易俗。“帮”,即组织志愿者采取上门拜访、恳谈交流、心理疏导、公益帮扶等方式,面对面、心连心,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情感心理等困难和问题。“乐”,即培育挖掘基层文化人才,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庆”,即有计划地举行节日庆典活动,为群众婚丧嫁娶、成人升学等人生节点举办仪式。

各地在创造性地进行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在课题组的调研和问卷中,“志愿服务形式多于内容”“工作开展套路化”“解决基层文明实践工作难点堵点问题不够”等问题都有所反应。经过梳理和剖析,课题组认为以下几类情况较为共性: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当中,资源投入和有效利用问题是各地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与大多数基层工作一样,资源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条件。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的人财物投入大相径庭,经济比较好的地区无论是在阵地建设还是在人员配备上都更加完善和充分,而很多经济一般的村社,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建设到志愿者的募集再到管理服务人员的配备都显得捉襟见肘。文明实践完全依赖增量资源投入显然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做法,整合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村社来说,党建、宣传、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文明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都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由于隶属于不同部门和团体,造成建设上的重复和使用上的不兼容,将所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摸清各类阵地的人财物家底,打破门户之见,实现村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一盘棋,非常关键。

另一种资源浪费还表现为文明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的不平衡现象。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县区村社根据相应的版块内容开展服务活动,满足和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生活需求,但也不乏一些地区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有的地方活动场所堂皇有余、内涵单薄,有的地方活动室繁多,但空间逼仄、人迹寥寥,简单来说,就是观赏性大于实用性。也有的地方将原来的老年活动室、棋牌室摆放上一些党报党刊包装成政治理论学习场所,但活动内容依旧。还有的地方斥巨资打造各类云平台、线上中心,初衷是力求可以实现基层需求与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但是完美的系统功能、复杂的点单路径、略显花哨的操作界面,就连专门的演示人员有时都难以熟练操作,更何况基层村社群众。高科技介入基层治理显然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将融媒体建设与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也是很好的创意,但就当下阶段具体形式而言,我们感觉还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和务实的作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志愿服务水平和稳定供给主要是由志愿者群体决定的。目前城市区域的志愿者组织相对发展比较成熟,而农村地区不管是组织化程度还是志愿者数量都还非常有限,这就给文明实践中心的服务水平和长效性带来了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志愿者数量较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活动、提供的服务,门类齐全、形式多样并且拥有可以长期坚持发展的空间。文明实践中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新的志愿服务平台,融合到原有的志愿服务体系当中,效果事半功倍。而另一些地区原有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就不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设立使得志愿服务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这些地区大多以行政命令拼凑出临时性的志愿服务队伍,不仅极大地削弱了服务质量,更缺乏持续发展的可能。

从组织管理角度看,要将城市志愿服务资源引向农村,组织工作至关重要,志愿者群体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的特征,当下对于志愿服务又是一种多头管理格局,宣传、民政、妇联、关工委、统战等部门都涉及相关管理业务,再加上各种协会,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常常要在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疲于应付,而地方上对志愿者群体情况掌握更是混乱模糊,组织工作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这就给文明实践中心的有效运转带来阻滞。

志愿服务在内容上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根据中央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五大服务平台的定位——政策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所有基层志愿服务也分为这五大板块,并且在具体服务内容的供给上也基本一致。但调研发现,就具体地区,尤其是村社单位而言,趋于一致和平均的具体服务内容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民众的需要。对于不同村社而言,对产业发展、科技支持、文化保护、乡风民约、养老互助等的需求大相径庭。比如一些城郊村社,在公共服务方面可以享受到城市体系辐射,更加需要的可能是产业科技、乡风民约方面的服务;而一些纯农村社远离城市,民风淳朴,更需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所以在具体操作层面,仅仅按照中央设计的五大板块,平均、教条地完成规定动作,而不考虑基层现实需要,势必会影响基层民众的体验,更加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服务针对性的另一个方面还在于组织需求面对特定对象如何实现的问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政治理论宣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是实践活动的首要内容,同时,相对于其他社会服务类板块,也是组织需求指数较高的一项。调研中我们发现,怎样开展好这项服务是困扰各地的一个共性问题,有的地方定期开展严肃的政治宣讲、持之以恒,有的地方借助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但究竟效果几何,大家心里都没底。要让相对抽象的政策理论、核心价值能够在农村社会、人民心中留得住、扎下根,能够让大家自觉接受、入脑入心、外化于行,不是热闹一场、一蹴而就的工作。基本理论、核心价值是确定的,但针对具体的基层村社人群从宣讲内容到案例选择再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都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目前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处于试点阶段,大多数地区还停留在具体工作的创新探索阶段,对于制度的考虑还没有启动,现行的一些机制很多不够细致与合理。

系统思维来看,新时代文明实践不仅仅是乡镇村社层面的工作,更是一个需要全市各部门进行协调联动的综合性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财政能力有限、实践场所拮据、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非常普遍,很多地方的文明实践试点就像一个个精致的“盆景”,受制于资源投入,美则美矣,想要真正在基层发挥实质性作用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些问题无法单纯依靠乡镇村社层级或仅仅依靠宣传部门加以解决,文明实践场所建在乡镇村社,但实质运行涉及市级层面众多单位。有的地区由市委宣传部门牵头,联合纪检、组织、人社等20多家单位,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力求统合现有资源、整合部门力量,以机制创新保证文明实践的开展。在资金、人力资源等专项问题上,更加需要我们能够拓宽思路,在争取建立专项经费预算的基础上,探索整合社会资源、民间资金的有效投入机制。

作为文明实践的核心——志愿服务,很多地方主要还是依靠行政力量牵头,把志愿服务工作单纯作为硬性行政任务来摊派完成。目前虽然各试点已经初步建立起中心、所、站三级组织网络,但文明实践的内容多、范围广,仅依靠三级组织力量不仅难以适应当前基层文明实践活动的多层次、多样化特点,也较难满足群众长久需求。而且目前的实践主体大多是一些社会志愿组织,具有公益性和临时性的特点,从长远来看,这种供给方式的可持续性是不足的。要真正做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动员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一个有效的长期运行机制,从“具体志愿服务内容的征集规划”到“志愿者资源的整合分配”再到“志愿组织的管理”及“志愿服务的评价”都必须进行设计和规范。这样才能避免上级抓得紧或是领导检查时,基层文明实践场所配备齐全,志愿服务项目亮点纷呈;实际日常状态下,无人服务、无从服务的尴尬。

依据镇江试点样本的开展状况、其他地区的推进情况及调研中发现的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真正取得各方面高度认可的实效,课题组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相关对策建议。

1.提升线下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倍增效应”

线下资源一方面是阵地资源,一方面是人力资源。阵地资源是文明实践活动的依托,文明实践中心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换牌子,重点是盘活激活县、镇、村的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统筹使用各类公共服务阵地,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下建设“有固定场所、有专人管理、有活动模式、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不断配套完善活动设施,突出文明实践功能。提升阵地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倍增效应”。

不断创新,促进普及渗透,提升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如张家港的南丰镇,因地制宜,充分整合村里的党员、能人和志愿者资源,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变成53个村民小组家中的“和美乡风志愿岗”。按照功能,把“志愿岗”细分为“先锋岗、科普岗、民情岗、帮扶岗、阅读岗、文艺岗、环保岗”和“治安岗”。各个“岗”既可独立运作,也能优势互补,共同应用,把理论政策、文化教育、健康环保、科学家教等一系列服务有效送到百姓家门口。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一个固定的载体,南丰镇把“站”细分成“岗”,载体虽然“化整为零”,服务反而“化零为整”,充分发挥了村民志愿者的作用,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2.发挥线上平台载体综合使用效率,形成“乘数效应”

打破部门壁垒,按照服务类别,强化资源整合,对电视大屏、网站、报刊、两微一端等媒体资源和各公共服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打破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实践活动的效率。鼓励探索创新,做强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与科普、健身体育等5大平台,结合地方实际,增设其他平台,实现5 +N。借助融媒体中心,综合运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逐步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促进线上无限延伸,发挥各类平台载体综合使用效率,形成“乘数效应”。

如浙江慈溪,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延伸文明实践领域,做到文明实践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广泛惠及群众。在“三北传习录”微信公众平台每日推送一期“学习进行时”,在“新时代e支部”开设文明实践空中课堂,文明慈溪等政务公众号中增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专栏,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在“慈溪手机台”开设文明实践直播栏目,实时直播“微型党课”“全民艺术嘉年华活动”“农村文化礼堂文体团队才艺大赛”等文明实践活动。建立慈溪市网络文化协党团工作组织,创立“小红船”品牌,将党建工作延伸到网络文化组织,深入开展“中国好网民”接力活动,通过举办“网络文化艺术节”“网上主题宣传”,持续传播正能量,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累计参与网民60万人次。

3.推动纵横融合,释放文明实践工作的“最大化效应”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纵向要延伸到底,横向必须覆盖广泛。在纵向建立协同调度,对人力、物力的合理调度调配,实现中心、所、站的联动;横向重在功能上整合,对各公共服务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进行功能整合,推动资源共享共建,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文明创建、文化惠民、融媒体中心建设等充分融合,释放文明实践工作的“最大化效应”。

1.壮大志愿者队伍,确保文明实践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从纵向来看,建立县、镇、村三级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支队和小队;从横向来看,整合各部门、学校、企业等单位,发挥部门的专业和职能优势,充分挖掘社会各方资源,不断拓宽基层志愿者选用渠道,围绕群众需求和项目实际,通过从基层干部中定、民间能人中选、返乡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中育、德高望重的乡贤中聘、基层退伍军人中引进等方式,不受地域等限制,尽可能把符合要求的志愿者都选出来,加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伍。

依托志愿服务平台,搭建网上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做好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的网上注册、岗位发布、项目认领、管理记录等。重视建立基层志愿者后备人才库,储备一批后备人选。按功能和服务方向,组建多个志愿服务联盟,摸清群众需求,针对志愿者薄弱的农村,全区域统筹各联盟活动,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通过健全队伍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志愿队伍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保证文明实践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2.激活农民志愿者的内生动力,使农民成为文明实践的主体

走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要带动全体农民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鼓了“口袋”,更要富了“脑袋”。这需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作用,只有调动更多的农民参与,才能使广大农村进一步形成浓厚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才能保证文明实践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当志愿者”,变为“我要当志愿者”,激发其内生动力,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村基层内生型志愿者,既弥补农村人才之不足,又是农村多元化治理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还能提升农村治理的现代化能力与水平。

鼓励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树立典型示范,营造崇尚志愿者的社会氛围。贴近农村基层树立典型示范,将那些优秀志愿者、模范集体和个人推举出来,大力宣传,高度评价和赞扬他们的志愿精神,形成全社会尊重、热爱、崇尚志愿者的文化氛围。如浙江省诸暨市运用报、屏、网、微、端等多种形式,开设“美在身边”“志愿诸暨”“榜样的力量”专题专栏,喊响“志愿让你我更温暖”,在公园、广场、社区、围墙、公共场所等地布置志愿服务类公益广告300多处,让志愿者成为人人熟知的“明星”。这样的精神嘉许让志愿者有了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并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

3.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基层内生型志愿者,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为了能够提供优质服务,必须提升志愿者的能力。一方面要组织志愿者多读书、学习,掌握更多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建议充分利用农村书屋、乡贤传授等,全面提高村民文化知识水平;一方面通过现有志愿者队伍中师徒结对、传帮带的方式进行跟踪培养、精心培育;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志愿者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业务技能培训。联合属地高校,成立志愿者学院,协同机关和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知识传授、技能传习、项目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制定出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计划,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发展。

1.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培育基层群众坚定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调动起最深层的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敲开百姓家的思想之“门”。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可能使农民产生了思想困惑,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势必会使农民产生疑虑情绪。需要组织宣讲人员奔赴农村等基层一线,精准发力,从实际出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农民辩证地看问题,以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只有解决思想问题,才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如浙江慈溪组织开展“五大党课”基层巡讲、“党课进百村”等活动,坚持举办“三北讲坛”“慈溪论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2.加强政策法律教育,增强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适应广大基层群众的思想实际,要以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从农村暴露的一些问题看,多数涉及村镇规划、土地整合、房屋拆迁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不懂法,或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一知半解,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导致群众上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应该把法律和法规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普及,把该内容摆在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位置,以群众的法制意识,做到知法守法。

3.注重文化传承,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以文化人,提升乡风文明。一是推动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垂范,群众自觉、全面参与,努力营造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宣传典型人物。大力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组织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讲巡演,利用“善行义举榜”“道德长廊”等传播“最美”形象,引导农村群众向善向上、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三是涵育优秀家风。开展“家风润万家”主题活动,宣传优秀家规家训,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开展垃圾分类、庭院美化、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等系列文明行动,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设置诚信“红黑榜”,引导农民诚实守信、遵德守礼。四是形成工作长效。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员教育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范畴,纳入行政社区目标管理考评内容,纳入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测评体系,促进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要明确管理责任,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加强对婚丧礼俗中介机构的监管,探索建立婚丧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促使其规范运行和自治管理。

任何系统性的建设都离不开体制机制,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运行机制,规范其运行方式,一方面能在文明实践工作过程中起约束作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力量,提高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效率,激励各方面人员共同、持久的推进文明实践工作。因此,在运行机制上下功夫,能解决文明实践“做多久”的问题。一要建立健全投入与保障机制;二要建立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三要建立健全激励与创新机制。

1.建立项目推进机制

为民服务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志愿者的供给要和群众的需求精准匹配,多为群众解难事、做实事,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如张家港的供需对接机制。一是广泛收集群众需求,建立需求清单。建立群众需求收集渠道,运用调查问卷、上门拜访、网络调查、群众座谈等多种方式,主动收集群众需求;运用意见箱、民情岗、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随时收集群众需求;同时突出收集重点、扩大收集范围。二是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资源清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坚持下沉资源、主动承接资源、广泛吸纳资源,善于整合利用各方资源。三是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建立项目清单。在摸清需求、掌握资源的基础上,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巧妙设计活动项目和菜单,采取“下点上派”的形式,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勤于参与,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文明实践项目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按季或月更新,对效果不佳、群众“不认可”的项目,进行整改或清退。

2.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文明实践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创新型工作,要重点加强财力投入,保证文明实践中心的基础设施充足、宣传阵地充分、服务人才充沛。一是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二是拓宽财力支持路径,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间机构、企业及个人等积极参与捐赠,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持续开展。着力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保障体系。把“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框架体系逐步拓展延伸,形成四级或五级框架体系,建立健全各级组织领导机制,牢牢压实市、镇、村三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3.建立关怀激励机制

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关怀礼遇志愿者,打造“保障+激励”型的志愿服务体系,如注册志愿者均可获得统一提供的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每年医疗机构为优秀志愿者提供一次免费体检,优秀志愿者就医享受优惠,优秀志愿者子女上学享受优惠政策,优秀志愿者获免费旅游卡,贷款优惠等。如江阴市给市十佳志愿者发放了“礼遇卡”,持有礼遇卡的志愿者会获得“衣食住行乐”等方面不同程度的优先、优惠、优享、优待。汤圆食品店全场商品8.5折、每两个月一次免费观影、入住酒店可享受优惠……这份独属于志愿者的礼遇清单不断更新,各种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志愿者有了满满的获得感。此外加强人文关怀,按地域或专业队伍情况,开展志愿者论坛等互动活动,向农村志愿者表达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总之,留人要留心,要通过组织的关爱,通过适当的方式,保障基层志愿者的相关待遇,从而激发志愿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对文明实践中心进行规范、管理、引导和监督,保证文明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一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所辖区域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各平台运行情况、各联盟组织活动的情况、各地文明实践开展情况以及群众的反响,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二是建立文明实践月报制度。定期由相关部门、镇(街道)报送本月文明实践平台、项目、队伍、活动等情况,推动工作向基层延伸。三是建立文明实践督查考核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四是对接受捐助形成的基金,坚持“自愿捐助、民主议助、专款专用”的原则,制定规范章程,实现民管民用、阳光运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必将随着时代变化和国家宏观治理体系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创新。中央文明委已出台《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这是今后深化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新的发轫点。在此基础上,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更要深度融入“中国之治”美好愿景,以促进中国特色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课 题 号:19WT A 009

课题组组长:艾晓晖 于 伟

课题组成员:徐志伟 张欣平 彭智勇 张玉枚 周秋琴于 江 朱巍巍 杨 猛 金夕龙 查兆娣卜兴荣 武卫华 张金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