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江苏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汉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描述了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路径。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改善。2018年,江苏共有50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

王汉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描述了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路径。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省份,加快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江苏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奋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对不断增创发展的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达到92595.4亿元,比上年增长6.7%,总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变,到2018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5%、44.5%和51.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比2017年提高0.7个百分点,超过二产占比6.5个百分点。2018年,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全省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1.1%和8.0%,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3.4%和74.2%。2018年,全省城镇化率达69.61%,比2012年提高6.6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2018年,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排名中,江苏有23个县市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超过总数的1/5。

2.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经济发展质量主要衡量指标包括比较充分的就业、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和福利分配的改善。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改善。登记失业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2018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97%,比2012年下降0.17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2018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9.5万元,比2012年提高8.1万元,年均提高1.35万元。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8491.9亿元,比2017年增长9.4%;成本费用利润率从2012年的6.25%提高到6.91%,年均提高0.11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96元,比上年增长8.8%,快于GDP增速2.1个百分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630.2亿元,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6.7%。

3.经济发展效率明显提高

十八大以来,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能源消费水平增速逐年回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更有效率的发展。2017年,全省综合能源消费总量31430.41万吨标准煤,与2012年相比,总量仅增长了8.9%,年均增速仅为1.7%,远低于地区生产总值8.4%(不变价)年均增速,显示出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全省用较少的能源消费,获得了较大的经济产出。2012年以来,全省行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仅在2016年取消和下放132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出台省市县“三级四同”权力清单,开展“不见面审批”的标准化,90%以上的审批服务事项能够在网上办理,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2018年,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48.95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09.54万户。2018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PM 2.5年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连续6年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3.2%,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

4.经济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动力显著增强。2015年11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江苏迅速制定实施方案,确认改革目标,坚定贯彻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去产能成效明显。2018年压减钢铁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21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60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模以上企业3600多家。大力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家以上。2016年至2017年,出台三次降成本意见,累计为实体经济降低成本超过1000亿元。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2个百分点;多措并举为企业降低成本1200亿元以上;200个补短板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600亿元。2018年,增值税改革深入实施,全年为企业减税400亿元以上。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省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展开。制定出台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打造连云港战略支点。实施国际综合交通体系拓展等“五大计划”,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投资项目230个、同比增长5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9.6%以上,占比提升到24%以上。

5.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全面提升

江苏是全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区域创新能力曾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2018年研发投入达到2504.4亿元,R&D投入强度2.7%,占比居全国第四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6.45件,比上年增长17.6%,居全国前列。2018年,江苏共有50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实体经济优势突出,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产业势头强劲、新经济迅速成长。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8,机械纺织位居全国第一,电子冶金、石化居全国第二。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0%,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3.8%,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8.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新经济领域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快速成长,营业收入比2017年分别增长39%、15.2%、8.0%。

1.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从江苏综合竞争力来看,总体表现为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综合竞争力水平亟待提升。2018年,江苏经济总量按汇率折算为1.4万亿美元,如果按独立经济体排名超过澳大利亚,列全球第12位,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汇率折算1.74万美元,列全球第52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江苏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次于广东。从分项看,江苏的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经济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都低于广东。2018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广东3.2个百分点,低于浙江3.7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来看,与广东相比均呈现差距拉大趋势。2012年江苏GDP比广东少3009.7亿元,2018年与广东差距扩大到4682.4亿元;2012年江苏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广东少367.51亿元,2018年与广东差距扩大到2378.9亿元。从自身发展来看,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提升江苏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从对全国贡献来看,江苏作为全国第二经济大省,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步入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著提高发展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江苏综合竞争力。

2.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当前,江苏产业整体层次不高,重工业占比较高,传统产品产量大,传统行业占比高,制造业总体仍然处于价值链、产业链的中低端,服务业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2018年,全省重工业产值占比超过70%,化学农药、塑料、水泥、化学纤维生铁、粗钢、钢材等传统工业产品产量列全国前列;钢铁、化工两行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超过15%。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占服务业比重达18.5%。各领域新兴动能快速崛起,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体量小,占比低,短期内还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工业领域来看,尽管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空天海洋装备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实现11.6%、10.8%和22.6%的较快增长,但其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仅为2.5%、0.7%和0.6%。从消费领域看,2018年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1270.8亿元,仅占限上零售额的9.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从江苏情况来看,只有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建立起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推进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从江苏现实情况来看,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收入差距上。具体来看,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服务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现代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苏北相对于苏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工业化已经到了后期,城镇化率虽然接近70%,但与发达国家80%以上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51.0%,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占比70%的水平。2018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苏中、苏北的2.84倍、2.52倍,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苏中、苏北的1.39倍、2.28倍。设区市中,经济总量最高的苏州是经济总量最低的宿迁6.76倍,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宿迁的3.10倍。从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苏南分别是苏中、苏北的4.19倍、3.42倍,较2012年分别扩大了0.59倍、0.78倍。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6倍。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途径,主要是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系统工程中予以逐步解决。

4.加快形成完善创新体系的客观要求

虽然全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创新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需要进一步强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更少。2018年,江苏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70%,列全国第四位,低于北京(6.17%)、上海(4.16%)、广东(2.78%),与韩国(5.44%)、日本(3.75%)、德国(2.91%)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8年专利授权量为30.7万件,相当于广东的64.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20万件,相当于北京的87.5%、广东的78.8%。2018年,全省P C 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0.55万件,低于北京(0.65万件)、广东(2.53万件),仅相当于广东的21.7%。2018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 .55%,与发达国家和地区5%以上水平差距较大。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3万家,仅为广东的40%。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因此,要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创新贯穿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始终,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引领创新,通过创新迸发的巨大动力和能量推动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1.总体思路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观点,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本研究将重点围绕以上“六个体系,一个机制”七个核心子系统,把握其内在结构性特点,正确认识和稳妥把握一系列关系,框定范围,选择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2.基本原则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坚持常规的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量化原则、简明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等,还需要体现其时代性、先进性、实用性。

(1)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在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衡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标必须体现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要求,必须致力于打破“GDP总量崇拜”,将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从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可比对的客观标准。

(2)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全面及时客观反映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特征,特别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成效以及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新方略,比如“一带一路”、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等。

(3)坚持兼容并蓄原则。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兼容并蓄。当前,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各国竞争力等全方位指标衡量体系,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如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等,值得吸收和借鉴。

(4)坚持简约实用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尽量选取最核心、最关键、最综合的引领性指标。主要采用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消除量纲差异影响,保持可比性和连续性。

3.指标体系框架

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标体系框架可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两个层次。一级指标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体系、区域城乡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体制机制七个方面设置。二级指标体现一级指标的主要内涵和特征。创新引领、协同发展进一步揭示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进一步诠释市场体系,收入分配高效、收入分配公正进一步明晰收入体系,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是区域城乡发展体系的总体目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构成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是开放体系的要求。经济体制机制包含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个指标。

本研究基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属性,在吸收借鉴国内有关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标体系构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修订的2019年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全面、必要、稳定和可行的方式,分别从7个维度入手,选取了可体现江苏高质量发展的27个指标,对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1)产业体系。完善产业体系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导、技术引进为补充的产业发展道路,系统提升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农业方面,要系统提升生产能力与生产质量;工业方面,要体现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的引领作用,实现制造业发展高端化;服务业方面,要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表1 产业体系相关指标

(2)市场体系。指标选择应能体现市场竞争规则的公平性,全面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内实现公平有序竞争,保持较强的市场活力。

表2 市场体系相关指标

(3)收入分配体系。应体现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推进财富与收入的合理分配,特别是经济发展托底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体现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

表3 收入分配体系相关指标

(4)城乡区域发展体系。重在破除经济空间布局不合理,充分发挥城乡区域的整体优势与协同效应,积极推进城乡区域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区域层面重点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层面重点体现实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取得的成效。

表4 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相关指标

(5)绿色发展体系。要系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发展,体现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等多个环节。

表5 绿色发展体系相关指标

(6)全面开放体系。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实现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既要积极引进来,也要大力度走出去,实现高水平的立体双向开放格局。

表6 全面开放体系相关指标

(7)经济体制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简政放权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教育、卫生、文化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更多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从“增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表7 经济体制体系相关指标

综合以上七个核心子系统的指标,并根据重要性进行赋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表8 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4.计算方法

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每项指标的水平指数。对正向指标,各指标水平指数=(实际值-最小值)/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对逆向指标,各指标水平指数=(最大值-实际值)/极差。最后将同一年的所有指标的水平指数同各自权重相乘后求和,得出该年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综合指数(表9)。

表9 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综合指数及分项指数

结合图1和有关数据可以看出,2013—2018年,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数呈上升态势,表明现代化经济体系日臻完善的趋势明显,且提升速度在2017年之前尤为明显。

图1 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综合指数

从各体系分项指数来看,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指数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基本呈线性上升趋势,这主要同我省近几年来把生态作为最大民生关切,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有关。比如先后组织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启动实施省级环保督察,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全面履职等,实现江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绿色发展体系指数从0提升至21.11。与此同时,我省进一步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3%。产业体系性指数从0提升至17.16。市场体系指数的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江苏政府部门通过简政放权、职能转换、提高效能等,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有效地提升了市场主体的活跃度

全面开放体系、收入分配指数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特别是近两年来下降得较为明显。二者均在2016年时达到高点后,开始逐年下降。开放指数下降,主要受到近年来外部环境影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特别是中美贸易战开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冲击影响了江苏的外向型经济。另外收入分配指数的下降,主要体现为劳动者报酬占比有所下降,反映初次分配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城乡区域发展和经济体制两大体系指数增势较为平稳,表明江苏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持续有力,在落实国家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稳扎稳打,取得了一定成效。

图2 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分项指数

广东、江苏、浙江均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在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实力。全面综合分析粤苏浙三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厘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探索体现江苏特色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路,将不断增创江苏发展新优势,为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打下坚实基础。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

表102018年广东、浙江、江苏综合实力指标对比

(1)经济规模。广东综合经济实力稳居首位,江苏紧随其后,浙江总量低一个层级。改革开放以来,粤苏浙三省焕发出勃勃生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合计占全国比重超四分之一。2018年,江苏经济总量跨越9万亿大关,达925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0.3%,低于广东4683亿元,高于浙江36398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指标方面,三省总量位次与GDP高度一致,广东保持领先优势地位,较江苏分别高出40.2%、18.9%、63.5%。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8年美国GDP 20.5万亿美元、日本5万亿美元、德国4万亿美元,分别是江苏(1.4万亿美元)的14.6倍、3.6倍、2.9倍。

(2)经济发展水平。江苏人均GDP超10万元,位居三省之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8年,江苏以人均GDP 115168元位居三省首位,折合1740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17年公布的最新标准划分,粤苏浙三省人均GDP均超过12236美元,基本达到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水平,但是距离发达国家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2018年江苏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仅为第47位,相当于2017年美国6万美元的29%、日本3.8万美元的 45.5%、德国4.5万美元的38.7%。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需求结构。江苏消费需求支撑作用更为明显,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2016年,江苏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贡献率较广东、浙江分别高出6.7个、8.1个百分点;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比例为51∶42.8∶6.2,广东为50.7∶43∶6.4,浙江为48.2∶45.3∶6.6。从长期趋势来看,江苏最终消费占比一直低于广东、浙江,但2011—2016年江苏最终消费占比提升明显,累计提升9.5个百分点,广东、浙江提升2.3个、1.7个百分点,从而最终实现反超。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消费率仍然偏低,突出表现在居民消费率水平,如美国近年来居民消费率保持在60%—70%之间,2017年美国居民消费率高达69.1%,高出江苏30个百分点之多。

(2)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结构布局,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广东、浙江3个多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提升空间很大。2018年,江苏、广东、浙江三产比重均超过50%,三次产业结构呈“三二一”优化态势。但比较来看,江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4.5∶44.5∶51,广东3.9∶41.8∶54.2,浙江3.5∶41.8∶54.7,江苏三产比重较广东、浙江分别低3.2个、3.7个百分点。对比发达国家,2016年美国三次产业比例0.9∶18.2∶80.9,德国0.7∶30.9∶68.3,日本1.2∶29.5∶69.3,三产比重高于同期江苏29.9个、17.3个、18.3个百分点,江苏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产出效率。江苏全员劳动生产率高出广东、浙江,但仅为美国两成多,生产力有待进一步解放。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所有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2017年,江苏全员劳动生产率18.1万元/人,高出广东28.4%、浙江32.4%。从国际比较看,江苏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地区仍有较大差距,2018年江苏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9万美元,美国13.2万美元,德国9.5万美元,日本7.5万美元,江苏约为美国的22%、德国的31%、日本的39%。

(4)能耗水平。江苏万元GDP能耗低于浙江,略高于广东,远高于发达国家,节能降耗、绿色低碳之路任重道远。2017年,江苏万元GDP能耗0.37吨标准煤,低于浙江0.41吨标准煤,高于广东0.36吨标准煤。总体来看,广东、江苏能耗水平基本相当,但因重化工业占比较高,江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69吨标准煤,较广东(0.53)高出28.7%。与发达国家相比,2014年江苏单位GDP能耗0.1987千克石油当量/美元,是美国的1.6倍、德国的2.5倍、英国的3.4倍。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农业现代化。江苏农业区域优势明显,在粮食种植、机械化水平、养殖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增加值率三省中最低,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三成多。基于广阔的平原优势,江苏耕地面积占全国比重3.4%,高于广东1.5个百分点,浙江1.9个百分点,2017年粮食产量是广东、浙江的3倍、6.2倍,但水产品、水果产量为广东的六成;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投入量为0.73千瓦/亩,高于浙江0.7千瓦/亩,高于广东0.61千瓦/亩;代表农业发展水平的养殖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5%,高于广东、浙江3.6个、4.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江苏农业现代化水平国内居于领先地位,201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十五”以来稳居全国各省份第一。但受农产品结构影响,2017年江苏农林牧渔业综合增加值率60.7%,低于广东、浙江4.4个、5.8个百分点。与美国相比,美国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更高,在农业就业人口不及总人口2%的情况下2018年美国农业创造1642亿美元增加值,大概推算劳动生产率达2.6万美元/人,约为江苏3倍多。(www.daowen.com)

(2)制造业现代化。江苏制造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备,但制造业结构偏重,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比重低于广东、高于浙江;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制造业仍处于中低端,产品附加值偏低。2018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0.5%,较广东(31.5%)低11个百分点,高于浙江(12.8%)7.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47.7%,低于广东6.2个百分点,高于浙江7个百分点。从主导产业集聚来看,江苏、浙江三大主导行业相对均衡,各行业增加值占比差距不大,累计占比达38.3%、35.6%,广东三大主导行业增加值占比44.1%,其中电子行业占比29.8%,电子对广东制造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日本以汽车、机械设备见长,三大主导行业合计占比分别为44.5%、43.5%,与广东水平差不多;美国制造业较为分散,三大主导行业占比31.3%、低于江苏7个百分点。从增加值率水平比较来看,2016年美国制造业综合增加值率38%、日本36.5%、德国35.4%,与江苏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21.9%差距甚远,其中美国电子增加值率达71.8%、医药制造64.7%、电气设备47.1%,牢牢掌控着行业高端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

表11 三大主导行业构成情况(%)

(3)服务业现代化。江苏服务业发展起步晚,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2.2%,尚低于美国1950年55%水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偏低,发展后劲不如浙江、广东;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占比偏低,不能充分支撑实体经济发展。2016年,浙江、广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9.2%、66.6%,江苏为49.5%,差距近20个百分点。内部结构上来看,2016年江苏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仅为美国的3.3%、日本的17.7%、德国的21.8%;占GDP比重9.2%,高于浙江0.2个百分点,低于广东0.5个百分点,低于美国、德国、日本8.7个、6.6个、3.2个百分点。

表122016年苏粤浙服务业与日本、美国、德国比较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强化创新战略支撑

(1)R&D投入强度。科研投入力度逐步增强,三省R&D投入强度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研发投入的累积效应差距仍客观存在。2017年,江苏、广东、浙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3%、2.61%、2.45%,江苏、广东均已达到创新型国家(大于2.5%)水平,浙江也基本达到。与发达国家比较来看,2016年美国研发投入强度2.7%、德国2.9%、日本3.1%,均高于同期江苏2.62%水平。且从长期时间序列来看,江苏2009年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而1997年美国研发投入强度就已达到2.58%、德国2.24%、日本2.8%,其强度超过2%的年份可能要追溯到1970年左右,累积效应持续了近50年时间。

(2)专利申请。江苏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放缓明显,总量低于广东,高于浙江;P C T专利申请上广东可比肩发达国家,江苏差距甚远。2018年代表原创能力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江苏4.2万件,低于广东1.1万件,高于浙江 0.9万件。近两年广东、浙江表现强势,2017、2018年广东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现增长18.4%、16.5%,较江苏高出17个、15.3个百分点;浙江实现增长8.2%、13.2%,较江苏高出6.8个、12个百分点。从P C T专利申请来看,2018年全国申请量5.33万件,其中广东2.53万件,占比高达47.5%,高出江苏37.2个百分点。广东P C T申请量已赶超德国(1.99万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5.61万件)、日本(4.97万件)。企业P C T专利申请量排名前五十的厂商中,日本16家、美国12家、中国8家、德国5家。中国的8家厂商分别是华为、中兴、京东方、O P P E、腾讯、大疆、深圳华星、武汉华星(深圳华星子公司),6家来自广东,贡献了广东近五成的P C T申请量。

(3)教育人才。江苏有厚重的教育文化积淀,教育资源充沛、教育成果丰硕,但国内一流高校人才在苏就业率低于广东,一流大学综合竞争实力比不上浙江,更比不上美国。2017年,江苏拥有142所高等学校(985高校2所、211高校11所),广东151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4所)、浙江108所(985高校1所、211高校1所);江苏研究生毕业人数4.58万人,高出广东69%、浙江144.9%。江苏教育优势较强,但广东(主要是广州、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强于江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产业的“先进”程度。据2017年北大、清华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中北大22.1%去往广东、4.6%去往浙江、3.7%去往江苏;清华16.4%去往广东、4.7%去往江苏、3.8%去往浙江。据2017—2018年Q 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前100名中6家中国内地大学,浙江大学入榜,江苏、广东无大学入榜;美国31家,超过第二名英国15家,教育优势地位毋庸置疑,每年吸引近百万留学生入美学习深造,清华大学出国深造毕业生中67.8%首选目标为美国。作为人才吸引高地的美国硅谷,知名高科技企业云集,逾60%在硅谷科技和工程领域工作的毕业生出生于美国本土以外。

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动实现均衡公平

(1)区域协调发展。三省中广东区域发展差异较大,浙江区域发展差异最小,但较美国、德国、日本区域均衡发展仍有差距。2017年,江苏、浙江、广东人均GDP基尼系数分别为0.20、0.16、0.35,而美国为0.14、德国0.13、日本0.08,比较而言日本区域发展最为均衡。从三省内部来看,广东城市梯度差异尤为明显,其区域GDP最高最低之比为6.4,江苏3,浙江2.3。

(2)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民富”程度高于江苏、广东,总体上与发达国家仍差距明显;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低于美国40多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过程中民众获得感不强。2018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低于浙江(4.6万元),高于广东(3.6万元),若不考虑汇率、通货膨胀等因素仅相当于美国1975年水平,为美国、日本2015年水平(按2015年汇率折算成人民币计算)的14.4%、31.5%;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33.1%,低于广东8.3个百分点,低于浙江13.4个百分点,而且江苏、广东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7%,美国2010年已达到77%。

(3)城乡均衡发展。江苏城镇化率低于广东,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上浙江优于江苏、江苏优于广东。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2018年江苏城镇化率69.6%,低于广东(70.7%)、高于浙江(68.9%),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与日本(93.9%)、美国(81.8%)、德国(75.5%)之间尚有较大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2.26,高于浙江(2.04),低于广东(2.58),浙江城乡差距更小,发展的均衡性相对较好。

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民营经济。依托肥沃的商业文化土壤,浙江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多项民营经济指标占比高于广东、江苏,但民营企业户均体量小、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偏少。近年来,江苏、广东、浙江纷纷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让民营经济充分发挥在稳增长、促转型、扩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8年,江苏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1483亿元,占GDP比重达55.6%,占比高于广东1.5个百分点,低于浙江约9.9个百分点。其中,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占比47.9%,低于广东、浙江2.5个、12.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额占比33.4%,低于广东、浙江15.5个、44.6个百分点。最新出炉的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名单显示,浙江上榜企业92家,连续多年蝉联第一;江苏83家、广东60家,排名第二、第四位。从体量规模上看,广东户均营收849.5亿元,高于江苏563.2亿元,高于浙江463.1亿元。从产业分布来看,江苏涉猎电子制造、软件服务的民营企业8家、广东12家、浙江4家。

(2)资本市场。江苏A股上市公司数量少、市值低,总体看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与经济总量规模不相适应。2018年,江苏境内A股上市公司401家,总市值3.2万亿元,低于浙江432家、3.3万亿,低于广东588家、7.6万亿。①从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重来看,2018年广东占比最高,达78.5%,浙江次之,为58.9%,江苏仅为34.5%,较广东低44个百分点,反映出江苏资本市场证券化率和投资机会相对较低。从单个A股上市公司来看,市值突破两千亿的广东6家、浙江1家,江苏无企业入围;市值百强企业江苏8家、广东22家、浙江3家。2018年,江苏最高市值上市公司恒瑞医药(市值1942亿元),仅为A股第一市值公司市值的10.5%,为腾讯、阿里(非A股上市公司)市值的7.5%、7.9%。

(3)开放经济。江苏吸引外资情况良好,总量居全国第一,广东、浙江紧随其后;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总量位居第二,仅次于广东;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与广东差别较大,江苏偏制造业、广东偏服务业。2018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255.9亿美元,高于广东219.3亿美元、高于浙江186.4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世界500强企业有389家落户江苏;完成进出口总额43802.4亿元,占全国比重14.4%,低于广东9.1个百分点,高于浙江5个百分点。从2017年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来看,江苏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比44.5%,高于广东(27.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比1.3%,低于广东(10%);金融房地产业占比16.2%,低于广东(21.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8.9%,低于广东(15%)。

(4)营商环境。三省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各具特色,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广东综合改革行动方案34条措施都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通过补短板、提效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中,江苏、浙江及广东佛山(一门式一网式)的经验做法被列为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政府自身改革的目标模式。本文从《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中选取三省基层实践案例,一窥三省在营商环境建设上的经营之道。广东深圳前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前海模式”。深圳前海坚持制度创新为引领,以实施比经济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为抓手,以全方位风险防控为底线,在全面推进香港与内地服务业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浙江义乌:用好两只“手”,协同促转型。义乌坚持“党政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力促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辩证融合,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先后开展43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14项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全国复制推广。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服务赋予“亲”“清”政商关系新内涵。工业园区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对照世界一流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建立系统化、全链化、标准化审批机制,完善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

1.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创新驱动体系

江苏已具备在国际领先水平上开展自主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应着力推进集成电路、物联网、高性能碳纤维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以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上下游集成创新,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世界信誉度的商标与品牌,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创高地,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将研发机构建在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将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引导企业做强创新载体、夯实创新基础,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权属、作价、交易、收益等的瓶颈,调整相关产业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加大对转化环节的支持力度,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力争在重点技术创新领域实现突破。目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仍是提高江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的互动结合,走出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之路。同时,要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江苏传统产业高消耗、低效益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要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关停并转等多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在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新增长点、新动能和新供给的培育。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优化江苏服务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产业生态、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产业结构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努力把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江苏服务”的核心品牌。抢占互联网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先机。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布局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培育发展适合本地的新兴产业,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合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实现资本要素良性运转,加快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

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框架,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金融生态,推动江苏加快由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迈进。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更好地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提供更加丰富的资金供给方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使得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可以得到必要的金融资源支持,大力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融资边际成本。着力解决我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足的突出短板,抓住机遇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积极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发展,稳妥推动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整合和规范发展,积极培育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各类私募基金集聚区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更多契合江苏经济发展热点难点痛点的险种创新,鼓励保险资金积极参与到我省重大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来。要主攻产业基金、资产管理、股权交易等以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为特色的新金融,把江苏打造成新金融高地。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培育壮大地方金融产业,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着力打好金融改革开放主动仗,努力构建更加优良的金融生态,在推进金融强省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4.统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更高层次推动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体系

把握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淮海生态经济带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协调区域发展,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紧扣“开放+合作”做文章,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促协同,把发展机遇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着眼后发先至高质量发展,加大对长江以北各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一批层次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项目落地,增强发展动能。着眼提升内外联结水平,加快全省机场、港口、高铁、过江通道等建设,着力打通省际“断头路”,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着眼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多渠道增加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收入,抓住机遇改善苏北农村群众住房条件。着眼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推进环境协同防治,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建立长江、淮河等干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协作。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切实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统一固废危废防治标准,建立联防联治机制,提高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跨省界重点生态空间保护,打造跨区域绿色生态走廊。

5.加快建设现代城市群,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

加快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推进宁镇扬、苏锡常等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南京首位度。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抓住国家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等发展新机遇,跨江联动,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共同构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地带,共建全球城市区域。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产业园区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重视承接产业园区发展和人口集聚衍生的生产生活服务消费需求,前瞻布局城镇产业配套功能,提高生活配套设施的便利化、品质化,营造产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城市氛围。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城镇对人口集聚的承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进程中,合理安排城镇及产业发展的规模与空间布局,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中心城区完成功能疏解和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网络化、多中心、多功能的田园城市发展模式。新区以完善功能、搭建平台、引进人才、孵化企业、培育产业为宗旨,集聚国际交往、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高端资源,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更好地支撑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加快培育创建一批具有江苏特点的特色小镇,彰显江苏产业特色、突显苏派人文底蕴、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6.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切实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围绕建设交通强省目标,把高铁建设作为主要突破口,探索高铁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推动过江通道、高速公路扩容改造,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发展航空运输和临空经济等。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物流大走廊,航空航线对沿线节点城市和国家地区的覆盖率显著提高,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优化交通建设投资结构,重点向补短板、强弱项领域倾斜。铁路网络加快完善,基本建成全省铁路主骨架和“轨道上的2小时江苏”。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建成南京都市圈等重点区域“1小时城际交通圈”。徐州国家铁路物流中心基本建成。航空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南京禄口机场国际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无锡硕放机场枢纽功能得到强化,淮安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初见成效,民航总体实力大幅增强。过江通道加快建设,过江交通瓶颈基本消除。加快5 G网络大规模商用,推动物联网、高速信息网络普及覆盖,实施网络规模部署,持续提升无线宽带网络能级,协同开展基于5 G物联的“城市大脑”、智慧园区、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应用,推进5 G应用及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能源、电网、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优化各类能源输储设施,着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电网建设,优化完善电网主干网架,积极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工作。

7.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加快构建现代化循环经济体系

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相互之间建立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实现资源在企业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大力提倡居民绿色消费,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谋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工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制定并实施节水计划。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用水的,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进行节水评估,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鼓励开展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实施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要求,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第三方机构为园区循环化改造提供专业化服务。

8.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有利于提升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要以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改革为主要抓手,系统推动投资便利化改革、贸易便利化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制度改革、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等改革举措,持续改善市场营商环境,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从根本上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好省政府办公厅《聚焦企业关切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江苏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11大项25小项改革任务,力争到年底前,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办理施工许可、纳税、跨境贸易、获得信贷、获得用水、获得电力、获得用气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提升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增强企业获得感和企业满意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力打造我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1.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本质是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提升和动力转换,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以新旧动力平稳更迭为基础,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切实推动要素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变。

2.创新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资源布局,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拥有一批战略性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以企业为载体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中高端的竞争。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建设技术创新平台载体。政府设立创新产业引导基金,为企业做好创新要素和政策服务。

3.产业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

产业结构与新时期经济社会需求结构相匹配。坚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补短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更高层面整合全省产业布局,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形成梯度有序、要素集聚、协调互补的现代产业格局。

4.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同繁荣

坚持“以实为本、虚实并举”的原则,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互动、共生共荣。推动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铸造坚实的物质基础。让虚拟经济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以现代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提升。修订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控制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

5.营商环境更加稳定、开放、包容

构建以法治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用法治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吸引外商来苏投资。尊重创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建立创业创新容错试错机制。鼓励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舆论环境。

6.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协调互补

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着力完善和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提高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重视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作用,防止政府“缺位”。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调整的总要求,是推动国民经济走向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展路径探索和创新实践,努力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效率的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1.在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上率先突破,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根基

将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位置,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通过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鼓励支持制造业大企业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的双创平台,汇聚全球的资源,汇聚全球的智力,为制造业高端化服务。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重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

2.在“卡脖子”技术上集中攻关,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源泉

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更加注重先导性引领性技术创新,着力加强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和标志性技术成果。大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使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发挥创新发展的乘数效应。聚焦发挥龙头企业支撑引领作用,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自主可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高端制造品牌。

3.在协调发展上着重发力,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二是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重塑发展优势。三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四是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在保障能力上强基固本,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体系

一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放宽准入限制,加强市场监管,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加快构建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功能布局,把高铁建设作为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突破口,加快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着力构建高等级航道网,发展航空运输和临空经济,加快打通、畅通过江通道,全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关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成败。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有关重要战略部署,加快出台江苏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性意见,明晰发展目标、做好规划编制、注重政策配套,以系统化顶层设计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围绕“六个体系一个机制”分别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快形成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系统性政策框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市场主体、产业体系、政府调控、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城乡统筹等方方面面,要立足省情、突出特色,建立多部门、多层级的协同机制,高效率地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通过财政调控、金融调控、区域调控、产业调控等手段,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金融、互联网经济适度创新,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完善政府职能和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加优良的公共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坚持系统推进,做好统筹协调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要结合实际,在一体建设、一体推进上谋好篇、布好局。“六个体系一个机制”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四梁八柱,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围绕新发展理念,紧扣江苏省情,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深入研究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一体化推进可行路径,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下功夫,力求理论上不断取得创造性新突破,实践上不断取得实质性新进展。

3.狠抓重点领域,突破核心环节

以实体经济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加快形成新的现代产业优势推动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体系,要从根本上转变依托人口、资源和投资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实现从“数量赶超”到“质量赶超”历史性跨越。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突破资源环境硬约束,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4.树立问题导向,补齐短板领域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系统工程。找到这个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薄弱地带和“痛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系统化解决,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的重要方法论和战略思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弥补科技创新的短板,突破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重点和手段,加快建成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上,重点是要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现代化区域体系的建设上,贯彻落实好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利用好江苏自贸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现代化分配体系的建设上,坚持“共享共富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劳动所得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和居民所得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开放体系的建设上,加快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提高国内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分享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市场空间扩大机遇的能力,同时从贸易大省迈向贸易强省、投资大省,推动形成市场、能源资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5.完善统计监测,强化评价考核

对照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战略目标,借鉴国际统计先进经验,推进统计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完善统计分类,用数据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体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各领域情况。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及时反映三新经济、数字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充分反映现代化经济体系新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兼顾宏观和微观,涵盖总量、增量、结构等多个维度,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适时将具备条件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充分发挥监测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对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完善政绩考核,把相关工作推动情况纳入评价,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置指标权重,完善分类差异化考核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在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上下硬功夫。

课 题 号:19WT A 001

课题组组长:王汉春

课题组成员:刘兴远 李宝会 马 丽 张远征汪学敏 周正辉 高 斌 刘瑞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