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一些经济学家对古典理论尤其是李嘉图的单一要素模型做了修正和拓展,从生产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差别的角度解释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阐释贸易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F.Hecksher)和他的学生俄林(B.Ohlin)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或简称“H—O模型”。
(一)假设前提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前提假设分别是: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生产两种商品(X和Y),所以这是一个“2×2×2”模型;两国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没有运输成本;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并且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却完全不能流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生产和交换。
(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一产品的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于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要素价格比例的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这样他们从每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这一现象。他们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种类,然后指出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不同的,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某一生产要素的资源禀赋可能超过另一国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简言之,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www.daowen.com)
(三)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差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的原因和贸易基础进行全新阐释,修正和拓展了古典贸易理论,因而该理论又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理论的观点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别,进而产生了产品的价格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则在技术同一的假定下把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差异专门提出来,解释了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及其导致的相对产品价格差异。由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假定各国需求偏好(及收入分配)是相同的,这样来自需求方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相同的。根据这一推论,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就成为贸易发生的唯一原因。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仍然是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的,只是在理论假设上对古典理论进行了修正,如构造了“2×2×2”模型,考虑了成本递增的情况。该理论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找到了传统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形成的根源,并为后来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实践表明要素禀赋差异并非贸易产生的充分条件,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所以过于强调静态结果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