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以绝对利益(Absolute advantage)原则为基础的古典国际分工和贸易学说。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而产生的。一国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商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的成本太高,不如从别国购买来的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国出口产品,则是因为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国先进,从而拥有绝对优势,可以使本国利用同样的资源生产出比别国更多的产品,以致本国生产的产品成本和价格更低。因而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并且贸易的结果将使双方均获益。这就是古典的“绝对利益说”。
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斯密反对为了求得顺差而垄断对外贸易的做法,主张自由贸易。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口其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将比各种产品都自己生产更有利。同时,专业化的分工所形成的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可以提高世界总产出水平,增进整个世界的福利。(www.daowen.com)
从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即参与贸易的双方均可从中获益,而非如重商主义所称是一种零和博弈,由此可以看出,斯密是倡导实行自由贸易的。但是,按照斯密理论的推理,只有那些在生产某种商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拥有一项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可能在每一项生产上都不具有优势,按绝对利益说,这些国家就没有理由加入到国际分工和贸易中来,但实践证明,这些国家还是可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如何从理论上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呢?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发展了这个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