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主要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影响分析

主要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影响分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系列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以下一些代表性的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虽然弗农没有使用“产业转移”这一概念,但从企业生产由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的转移过程来看,这种“产品生命周期”的实质就是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梯度转移。

主要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影响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系列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以下一些代表性的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

(一)雁行模式理论

雁行模式理论是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在其1932年的著作《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并认为日本的工业化是遵循着雁行模式发展的。他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学说”以日本棉纺工业发展为例,文中以棉纱、棉布代表消费品工业,以棉纺织机械代表生产资料工业,并以过去半个世纪世界棉纺织工业的经验证明二者均沿此轨迹发展,说明了产业跨国梯度转移的过程。即在日本工业化初期,主要对外输出丝绸、棉纱、棉布等消费品,换取工业国的纺织机械等生产资料,用西方先进的纺织机械装备本国的纺织品生产。进而,日本对进口纺织机械进行替代性生产,从而带动了日本的机械工业的发展。在机械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再依次带动钢铁工业机电工业等行业的发展。

图2-1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

由于该行业产品的成长经历了从进口到国内生产再到出口三个主要过程,在一个以横轴为年代,纵轴为市场的直角坐标图上,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三个阶段如三只大雁在飞翔,其中第一只雁代表该行业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代表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代表出口浪潮。因此,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学说”(图2-1)。这三只大雁形象地显示了工业化过程中,某一产业在次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由进口、国内生产到出口的全过程,实质上也间接说明了该产业由较发达国家转移到本国国内、再转移到不发达国家的梯度转移过程。

雁行模式理论分析了外贸主导型对外开放的过程,分析了产业吸收国某一产业的引进、发展过程,从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动的角度揭示了后进国家比较优势变化和产业成长的过程,并奠定了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雏形。

(二)产品生命周期说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说”。“产品生命周期”即产品的市场寿命,是指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该理论间接地阐述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梯度转移。

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弗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为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介绍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品开发和引入期是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成本中投入最多的是技术和熟练劳动,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较高。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发达国家一般处于产品或产业创新的前列,并往往由其开始某一产品或产业的生命周期循环。在这一阶段,一般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限制只能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没有能力进入这个新兴产业

成长阶段是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国外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外国厂商开始模仿或引进该技术进行生产,产品开始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

成熟阶段是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与开发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逐渐降低,资本(尤其是熟练劳动)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生产地点也互补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该产品的技术逐步标准化直至落后,其附加值也逐步降低,当其利润降低到某一程度时,进入衰退期,发达国家便会从这一领域退出并再次推出新的产品,从而又开始新一轮“产品生命周期”(图2-2)。(www.daowen.com)

图2-2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弗农还从市场需求的诱因和生产成本的比较两个方面对产品生产(产业)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转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于产业存在的基础是产品,从而也就形成了产品生命周期。虽然弗农没有使用“产业转移”这一概念,但从企业生产由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的转移过程来看,这种“产品生命周期”的实质就是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梯度转移。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对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进行了初步分析。当时的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而工业的高速增长需要大量非熟练劳动力,从而导致发达国家非熟练劳动力严重不足,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吸引下,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就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由于当时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上的差别。刘易斯虽然揭示了当时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的现象,但并没有从更多的角度去探讨国际产业转移背后的动因和规律。

(四)边际产业扩张论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其《对外贸易论》一书中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更为直接地揭示了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他在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后提出:“一国应将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的产业转移至该产业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取比较利益。”

他分析: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其特点一是按照比较成本大小的顺序依次进行,目的在于振兴并促进对方国家的比较优势产业,并主要向国外市场销售;二是中小企业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从与对方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投资;三是在方式上主要采取与对方国家合办或类似产品分享方式的非股权安排方式。如针对当时日本纺织服装企业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他提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在于开发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将劳动密集型生产转移到国外。

他认为,按照比较成本论,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吸引外资国则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发挥或增强其比较优势。

边际产业扩张论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纺织服装行业拥有过剩的加工能力和技术,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属于“边际产业”。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