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相关研究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借助ArcGIS平台建立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过程及其形成和演化的机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有:
(1)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程度较高,是长期趋势演化和短期周期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长期趋势随着时间演化整体上呈逐渐增大态势,短期变化则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
①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程度较高。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极化指数测度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程度,得出其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极化指数分别为0.108 3和0.785 7,远远高于改革开放初的0.077 8和0.517 4。
②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程度是长期趋势演化和短期周期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趋势随着时间演化整体上呈逐渐增大态势,模拟方程为:DTrIPt=2.696 5 DTrIPt-1-2.565 5 DTrIPt-2+0.869 0 DTrIPt-3+εt-0.431 1εt-1-0.565 1εt-2,根据时间序列拐点的原理和方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低位上升阶段(1978—1984年);低位下降阶段(1984—1988年);中位上升阶段(1988—1995年);中位下降阶段(1995—2002年);高位上升阶段(2002—2010年)。短期波动项则随着时间的演化呈现出周期性的演化:周期长度大约为4年左右;周期间收缩与扩张相间进行;波动幅度趋于倒“U”型态势;周期波动不稳定。
(2)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态势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相对集聚分布的格局,且在各个方向上不同。从极化态势演化过程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逐渐由零散分布状态转向连片分布状态且其规模呈增大趋势,在各个方向上空间相互影响半径逐渐增加但各不相同。
①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分布呈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相对集聚的分布状态,且极化态势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都呈连片分布状态且二者分别向相反的两个方向集聚。从区域层面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聚在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的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主要集聚在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的北部;从市域层面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聚在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扬州市和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主要集聚在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和宿迁市。
②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全局空间分布一直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相对集聚的极化状态,且极化趋势逐渐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行政单元逐渐由零散的分布状态转向毗连的分布状态,出现的地点(毗连分布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或市区统计为1个地点)呈减少趋势,毗连分布区域的规模呈增大趋势。
③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其中,东南—西北方向上空间自相关半径较长,其空间极化性较强;而东—西方向上空间自相关半径较短,其空间极化性较弱;东北—西南方向和南—北方向上的空间自相关半径居中,它们的空间极化性也居中。从东—西和南—北正交方向上看,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极化区主要向南方和东方两个方向上集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极化区主要向北方和西方两个方向上集聚;从东北—西南和东南—西北正交方向上看,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极化区主要向东南方和西南方两个方向上集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极化区主要向西北方和东北方两个方向上集聚。
④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在各个方向上空间自相关半径逐渐增加但极化态势各不相同。在东—西方向上,江苏省区域经济一直呈西低东高的空间极化趋势,且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行政单元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行政单元之间的差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南—北方向上,江苏省区域经济亦一直呈北低南高的空间极化趋势,且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行政单元与北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行政单元之间的差距也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东南—西北方向上,江苏省区域经济一直呈西北低东南高的“U”型空间极化趋势,且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行政单元与“U”型底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行政单元之间的差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西南—东北方向上,江苏省区域经济一直呈东北低西南高的倒“U”型空间极化趋势,且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行政单元与倒“U”型顶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行政单元之间的差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3)江苏省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从极化布局演化过程看,经济重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
①江苏省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其中High-High区域主要分布在吴江市、苏州市区、昆山市、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无锡市区、常州市区等9个行政单元,Low-Low区域主要分布在邳州市、睢宁县、新沂市、宿迁市区、泗阳县、泗洪县、东海县、沭阳县、淮安市区、洪泽县、宝应县、建湖县、阜宁县、涟水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滨海县等18个行政单元。
②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一直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一直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且经济重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江苏省区域经济中High-High区域一直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Low-Low区域也是一直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地区,High-Low区域和Low-High区域逐渐消失。
(4)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可以归纳为“集极-孤极-外围”模式,沿江地区表现为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表现为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线地区表现为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表现为发育程度低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从极化结构演化过程看,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愈加强化,沿江地区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强化,沿海地区空间极化结构先弱化后强化,沿东陇海线地区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弱化,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弱化。
①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更多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其空间极化状态规律符合Hole Effect模型。根据江苏省区域经济的空间间隔自相关指数Moran I(d),发现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呈现多核心分布状态,且在空间间隔数为1时集聚分布最明显。
②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可以归纳为“集极-孤极-外围”模式。该模式由集极区、孤极区和外围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集极区1个,孤极区10个。集极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行政单元的集聚区,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孤极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呈零散分布的行政单元,它既是集极区的发展腹地又是外围区的增长极,起着承接集聚区和外围区经济联系的作用;外围区是集极区和孤极区的发展腹地,源源不断地为它们输送劳动力、资本和资源、提供市场并且接受它们的辐射。
③沿江地区、沿海地区、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和沿东陇海线地区当前空间极化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沿江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铁路线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发育程度低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www.daowen.com)
④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中,结构性(有规律)因素逐渐增加。块金值占基台值的比重(随机效应)逐渐减小,偏基台值占基台值的比重(结构效应)逐渐增大。
⑤在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中,江苏省区域经济“集极-孤极-外围”结构中极化效应逐渐增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一直都是由集极区、孤极区和外围区等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集极区的范围逐渐扩大、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孤极区的个数逐渐减少、平均经济实力呈增大趋势,外围区的经济实力呈减小趋势。
⑥沿江地区、沿海地区、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和沿东陇海线地区空间极化结构演化方向不同,其中沿江地区集极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次集极区从无到有、孤极区和次孤极区的个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极化区与外围区的经济实力差距逐渐增大,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强化;沿海地区孤极区的个数总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次孤极区的个数整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整个极化区与外围区的经济实力差距呈先小后大的态势,空间极化结构先弱化后强化;沿东陇海线地区孤极区逐渐转变为次孤极区,极化区与外围区的经济实力都呈下降趋势,二者之间的差距基本维持不变,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弱化;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孤极区范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次孤极区范围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极化区与外围区的经济实力总体上都呈减小趋势,二者之间的差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空间极化结构呈现出弱化趋势。
(5)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是在资本、外资、劳动、人力资本、交通、区域发展战略、空间自相关等7个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不同时期影响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且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时期的贡献作用也不同。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且随着时间演化其影响作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资本、外资、劳动、人力资本、交通、区域发展战略等因子分别从不同的途径发生影响,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资源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空间自相关效应共同促成空间极化的形成和演化。
①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影响因子主要是资本、外资、劳动、人力资本、交通便利程度、区域发展战略等因子。
②空间关系也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因子,因为考察空间自相关关系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模拟效果比不考察空间自相关关系的古典经济模型的模拟效果好。
③不同时期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且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时期的贡献作用也不同。总体来看,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等因子的影响作用一直比较大,外资因子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影响作用比较大,交通因子和空间自相关因子的作用呈增大的趋势,区域发展战略因子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④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的行政单元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且随着时间演化其影响作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改革开放初期中部地区的资本因子贡献作用比较大,东南部地区资本因子和人力资本因子的贡献作用比较大,西南部地区的劳动因子贡献作用比较大,西北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因子的贡献作用比较大。现在,东南部地区的外资、人力资本和交通等因子贡献作用较大,西南部地区的劳动因子和交通因子的贡献作用比较大,东北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和劳动因子的贡献作用比较大,西北部地区的资本因子贡献作用比较大,中东部地区的外资因子贡献作用较大。
⑤资本、外资、劳动和人力资本等因子主要从经济生产投入的视角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和极化格局,交通因子主要从经济活动流通的视角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和极化格局,区域发展战略因子主要从经济活动制度保障的视角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和极化格局。这些因子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因子在其他因子的影响下发生着演化,继而在新的起点上影响行政单元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和极化格局。
⑥资源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引致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初步形成,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加剧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空间自相关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形态与结构,三者共同促成该省行政单元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和演化。
(6)江苏省尚未形成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状结构体系且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的发育程度差距悬殊,基于适度极化、空间正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兼顾等空间优化原则,制定构建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和缩小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发育程度差距的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目标,在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基础上,提出深化南北干部长效交流机制、加强南北共建园区工程建设、推进振兴苏北的“四项转移”政策、优化南北交通资源配置等优化空间的建议。
①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存在问题主要是尚未形成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状结构体系和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的发育程度差距悬殊。
②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的原则主要是适度极化、空间正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兼顾等原则。
③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的目标主要是构建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状结构体系和缩小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发育程度差距。
④在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基础上,主要从深化南北干部长效交流机制、加强南北共建园区工程建设、推进振兴苏北的“四项转移”政策、优化南北交通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