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分析影响因子性质:视角探究

分析影响因子性质:视角探究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5.1.1资本增值与生产空间选择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9.5.1.2外资增值与流入空间选择外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图9-8江苏省直接外资投资的空间分布外资流入空间不均衡是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重要推手。劳动分工是指通过让每个劳动力专门从事某一项生产或生产过程的某一部分工作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国民财富。

分析影响因子性质:视角探究

9.5.1.1 资本增值与生产空间选择

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资本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因素,而且它只有和劳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经济价值。一般来讲,资本越多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越多,资本越少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少。资本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途径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第二种是形成规模经济,第三种是改进技术,第四种是资本流动。简单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原有的生产方式下追加资本的投入量以获得更多的产出。形成规模经济是指当资本达到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分摊固定投资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改进技术是指为了增强竞争力通过改进技术提高资本边际收益率而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资本流动是指资本通过转入高利润率的产业部门(区域)以追求更多的增值。前者是量上的扩张,后面三者是质上的提高。

图9-7 江苏省资本的空间分布

资本流动是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动力之源。资本的本能是追求增值。不同区域因自身条件差异产生不同的资本收益率,资本在收益最大化原则下在区域间不断流动,继而影响区域经济的空间极化过程和结果。一般来讲,资本总是流向那些人口比较密集、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市场制度比较健全、技术比较先进的区域,这些区域因生产环境优越而率先成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增长极一旦形成,因其投资环境优于周围区域,其资本的收益率更高、发展机会更多,吸引周围区域的资本源源不断地向其聚集。然而当资本聚集到一定程度,这些区域因竞争过度、市场空间狭小而出现资本过剩现象,资本则会从这些区域流出,流向那些资本收益率较高并具有新的发展机会的区域。资本流出主要通过就近流出、跳跃式流出两种方式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资本就近流出是指资本由区域增长极向其相邻地区流出。一般而言,增长极相邻地区拥有较适宜的区位,与增长极间的联系较方便,便于获取信息,是资本从增长极流出后的较佳流入区域。该种资本流出方式使得增长极相邻区域得到快速发展,与原有的增长极一同形成面积更大、实力更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资本跳跃式流出是指资本由区域增长极越过其相邻地区向其他地区流出。这些地区虽然在空间上与增长极不相邻,但是其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具备资本投资的良好条件或者在某些方面具备发展机遇和潜力,成为资本从增长极流出后的优选区域。该种资本流出方式使得这些区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次增长极,与原有的增长极一同形成多核心的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

从图9-7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沿岸地区尤其是长江南岸地区的行政单元资本较丰富,这些行政单元具备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产业联系、市场条件、信息渠道和技术力量等优势,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通常都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成为江苏省经济核心区。广大的苏北地区只有徐州市区、连云港市区、淮安市区、盐城市区的资本较丰富,创造出较多的产出,成为局部地区的经济核心区。

9.5.1.2 外资增值与流入空间选择

外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效应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一是增量效应,一是渗透效应,一是示范效应。增量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入使得当地的资本量相应增加,从而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渗透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较为先进的技术转移、扩散的方式改善和促进当地企业的进步,以此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示范效应是指当地企业学习借鉴外商直接投资的先进技术、设备及其经营管理理念以建立起类似的企业或提高原有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并增强当地的经济竞争力。

图9-8 江苏省直接外资投资的空间分布

外资流入空间不均衡是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重要推手。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是均衡地进入江苏省各个行政区域,而是优先进入那些软件环境和硬件设施都比较好的行政中心和距离上海比较近的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从图9-8中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地区尤其是长江南岸地区的行政单元。这些行政单元凭借其区位优势、市场规模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增量效应、渗透效应和示范效应弥补了当地资金的缺口、促进了当地的就业优化了当地的资源配置效率,继而推动当地经济增长明显快于省内的其他行政单元,而经济快速增长,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这样,在外商直接投资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效应,使得这些增长极的实力更加强化。相反,苏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市场规模和优惠政策原本相对就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力道不足,以至于这些行政单元的外商直接投资较少,经济增长远远落下,成为省内经济边缘区。

9.5.1.3 劳动增值与生活空间选择

劳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基础因素。劳动是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需的人的因素,并且它也只有和资本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经济价值。一般来讲,劳动越多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越多,劳动越少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少。劳动创造经济价值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种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一种是劳动分工,一种是边干边学,一种是劳动流动。简单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原有的生产方式下追加劳动的投入量以获得更多的产出。劳动分工是指通过让每个劳动力专门从事某一项生产或生产过程的某一部分工作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国民财富。边干边学是指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可以通过积累产品生产、产品的技术设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劳动流动是指通过劳动转入高利润率的产业部门或区域以追求更多的增值。

劳动流动是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又一动力之源。不同区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生不同的劳动收益率,劳动在收益最大化原则下在其间不断流动直至达到均衡状态,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空间极化过程和结果。一般来讲,劳动总是流向那些工资收益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的区域,这些区域因此成为人口的集聚区。众多的人口不仅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的衣食住行带动了一大批产业的发展,使得这些区域经济增长更快,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一旦成为经济增长中心,这些区域的工资收益率更高、就业机会更多,吸引周围区域的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其聚集。然而当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这些区域因竞争过度、就业空间狭小而出现劳动过剩现象,劳动就会从这些区域流出,流向那些工资收益较高并具有更多就业机会的区域,使得这些区域得到更快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次中心。劳动的流入和流出影响着资源、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集聚,继而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

图9-9 江苏省劳动的空间分布

从图9-9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东南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西南部只有南京市区的劳动力资源较丰富,苏北地区只有徐州市区和淮安市区的劳动力资源较丰富,这些行政区域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对原有企业追加劳动投入扩大再生产或将劳动力投入到新企业生产新产品等方式,在其他一些优势资源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苏北地区部分行政区域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吸引众多的劳动力资源汇聚于此,这些劳动力资源反过来又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后,沿江地区和东陇海沿线地区凭借其便利的交通区位和倾斜的发展政策,吸引着劳动力向这些地方集聚,然而这两个地区劳动力创造经济价值的途径有所差异,前者主要通过追加简单的劳动投入发展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经济产出,后者主要通过劳动分工、边干边学和劳动流动等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或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增加经济产出。

9.5.1.4 人力资本增值与价值空间选择(www.daowen.com)

人力资本是影响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重要地位是在经济进步和增长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经过教育、培训、实践等经历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它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及灵敏性的市场应变能力,在经济发展中比其他资源有更大的增值空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开发新产品或改进原有产品,一种是有效配置资源,一种是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开发新产品或改进原有产品是指人力资本通过开发一种全新产品或提高原有产品性能重新开辟一个全新市场或提高原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获得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有效配置资源是指人力资本运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使成本节约从而获得更多利润。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人力资本凭借其灵敏性的市场应变能力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具有发展潜力的生产部门,以确保拥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人力资本空间极化是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又一重要推手。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和人力资本流动是人力资本空间极化的两个重要原因。不同区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不同,从而引起区域间人力资本差异,继而形成区域经济差异。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因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信息发达、体制健全、制度灵活等优势资源为人力资本提供的发展空间较大、收益也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因缺乏这些优势资源为人力资本提供的发展空间较小、收益也较低。人力资本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下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流出而流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形成中心-外围的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当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集聚到一定程度产生聚集不经济时,人力资本会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引起增长中心的扩展,或形成新的增长中心。

图9-10 江苏省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

从图9-10中可以看出,江苏省长江沿岸行政单元的人力资本相对丰富,苏北地区只有徐州市区、连云港市区、盐城市区和淮安市区的人力资本较丰富,这些行政单元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本资源,通过开发新产品或改进原有产品、有效配置资源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方式,使得其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推进,人力资本逐渐向长江沿岸尤其是向距离上海比较近的苏南行政单元集聚,这些人力资本使得这些行政单元的经济发展获得更强劲的发展。苏北地区行政单元吸引人力资本的条件较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苏南行政单元拉开差距。

9.5.1.5 交通发展与空间布局

交通运输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区位优劣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活动空间选择和空间内经济活动组合的重要外部约束因素,是区域经济活动集聚和扩散的重要通道,是经济活动空间极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绝大多数经济活动过程都具有交通运输这一环节,这一环节使得交通便利程度在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通便利程度主要取决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及其组合。一般来讲,具备多种交通方式的地方,其交通便利程度也越高。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高铁、高速公路航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的作用更加凸显。交通便利程度一般从两个途径产生影响作用:一是降低运输成本,一是联系的便捷性。前者能够通过减少中转次数节约站场费用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节约线路费用,使得生产要素及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而节约经济活动成本,后者能够通过快捷方便的联系通道扩大人员交流和经济活动的范围而获取更多收益。经济活动大都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选择其区位,一般都选择在多种交通方式交汇的交通枢纽或具有较低线路运输费用的沿海、沿江、沿河、沿路地带。因此,位于多种交通方式交汇的地区或具有较低线路运输费用的沿海、沿江、沿河、沿路地区大都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交通运输建设引导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方向。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运等三种运输方式。处于京沪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处的徐州市区、既有铁路运输又有航海运输的连云港市区、既有长江航运又有航海运输的南通市区、既有铁路运输又有长江运输的沿江行政单元(市区)凭借它们交通枢纽的地位,洪泽湖高邮湖沿岸的行政单元、京杭大运河沿岸的行政单元、沿海的行政单元凭借它们较低的线路运输费用,分别成为经济活动优先选择的区位。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节奏的加快,高速公路、航空运输和大提速后的铁路成为影响江苏省经济区位选择的重要条件。随着沪宁高速公路和宁通高速公路在1996年建成通车后,这两条高速公路沿途的路口成为经济活动集聚的区位。21世纪的10年中,又有徐连高速公路、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新扬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通启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济徐高速公路、金港大道、南京环城高速公路等十几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这些高速公路沿途的行政单元也成为经济活动选择的区位。拥有禄口国际机场的南京、奔牛机场的常州、白塔机场的连云港、观音机场的徐州、兴东机场的南通、南洋机场的盐城、硕放机场的无锡和苏州、涟水机场的淮安,成为高新企业首选的区位。随着铁路的大提速,铁路沿线成为新一轮经济活动选择的区位。随着2005年宁启铁路和新长铁路的建成通车,经济活动逐渐向沿线地区集聚。

9.5.1.6 区域发展战略与空间引导

区域发展战略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条件。区域发展战略一般是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贷款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和简化的行政审批程序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进行宏观的空间调控。一般来讲,优先发展的区域会成为经济活动首选的区位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

在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间,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分配思想的影响,江苏省实施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在该战略的指引下,政策的制定及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倾向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行政单元,使得这些行政单元也成为一定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以改变当时区域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局面。但是这种战略的实施限制了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制约了整个省域的综合实力提高。为了响应国家对外开放和沿海优先发展的战略,江苏省于1984年提出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即率先发展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然后通过它们来带动相对不发达的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以促进全省经济的振兴。作为长江三角洲组成部分的苏南地区于1985年又被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此时,对外开放政策、空间优先发展政策同时在该地区实施,使得苏南地区政府和企业拥有更多的发展自主权,吸引多种渠道的资金用于经济生产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一时期,苏南地区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经济活动集聚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江苏省其他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省相继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和苏北大发展战略以试图改变经济过度向苏南地区极化的格局,这些战略虽然加快了苏北和苏中地区的经济增长,然而由于惯性效应,并没有改变已有的以苏南地区为核心区、以其他地区为外围区的极化格局。为了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体系,江苏省于2002年提出新一轮的沿江开发战略,该战略的实施,使得经济活动向长江沿岸地区集聚,既全面提升了苏南地区的竞争力,又加快了苏中地区的崛起。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于2007年全面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该战略的实施,使得江苏省沿海地区成为经济活动选择的区位,并使这些行政单元的经济快速增长,继而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的空间极化格局。

9.5.1.7 综合驱动与空间极化

通过对以上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子并不是独立地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的空间极化过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引致其空间极化过程及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其中,资本、外资、劳动和人力资本等因子主要从经济生产投入的视角影响行政单元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和极化格局,交通因子主要从经济活动流通的视角影响行政单元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和极化格局,区域发展战略因子主要从经济活动制度保障的视角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和极化格局。然而,这六个因子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因子在其他因子的影响下发生着演化,继而在新的起点上影响行政单元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和极化格局(图9-11)。

图9-11 各项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

资本、外资、劳动和人力资本等因子是从经济活动投入的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起基础性作用。一般来讲,资本、外资、劳动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丰富的地区凭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而使得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中心区,反之则发展较慢,成为经济边缘区。然而,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且其流向和流量受到交通因子和区域发展战略因子的影响。生产要素一般流向具有交通便利程度高和战略优先发展的长江沿岸地区和沿海地区相关行政区域,因为在这些行政区域的生产要素可以凭借节约成本或提高边际生产率而获得超额利润。这些行政区域自身的生产要素就比较丰富,再加上集聚的生产要素,其生产要素更加丰富,这些生产要素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强化着这些行政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集聚。

交通因子从经济活动流通的视角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起重要影响作用。交通便利程度较高的区域运输费用较低、对外联系便捷性较强,反之则运输费用较高、对外联系便捷性较低。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经济活动选择布局在交通便利程度高的长江沿岸地区及苏北地区的地级市区,这些区位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由于经济活动集聚地存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其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较高,吸引资本、外资、劳动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周边行政区域向这些行政区域汇聚并获得优先发展的战略支持,使得这些行政区域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强大的经济又可以为这些行政区域提升交通便利程度提供物质基础,从而使得这些行政区域的交通优势更加突出。在新的交通优势下,经济活动继续选择布局在相关的行政区域,进行着新一轮的经济空间极化过程。

区域发展战略因子主要从经济活动制度保障的视角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和极化格局进行影响。战略优先发展区域因其优惠的税收政策、贷款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和简化的行政审批程序成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吸引资本、外资、劳动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这些区域集聚,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这些增长中心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物质获得极大丰富,为区域交通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局发展需要制定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引导并保障区域经济适度的空间极化,并以较高的效率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