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首先借助半变异函数分析、空间间隔自相关图、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和构建方法、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和构建方法等分析当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结构性和结构形态,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全局和局部的空间极化结构,然后用同样的指标方法分析时间拐点年份空间极化的结构性、结构形态、全局及局部空间极化结构以揭示它们的演化过程,主要结论如下:
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空间极化更多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其空间极化状态规律符合Hole Effect模型。根据江苏省区域经济的空间间隔自相关指数Moran I(d),发现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呈现多核心分布状态(孤立分布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统计为1个核心,毗连分布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也统计为1个核心),且在空间间隔数为1时集聚分布最明显。
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可以归纳为“集极-孤极-外围”模式。该模式由集极区、孤极区和外围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集极区1个,孤极区10个。集极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行政单元的集聚区,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孤极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呈零散分布的地区,它既是集极区的发展腹地又是外围区的增长极,起着承接集聚区和外围区经济联系的作用;外围区是集极区和孤极区的发展腹地,源源不断地为它们输送劳动力、资本和资源、提供市场并且接受它们的辐射。
分别从沿江地区、沿海地区、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和沿东陇海铁路线地区等地区尺度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当前局部空间极化结构,发现沿江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铁路线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发育程度低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中随机性因素减少而结构性因素增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一直呈现多核心分布状态,一直在空间间隔数为1时集聚分布最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集极-孤极-外围”结构中极化效应逐渐增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一直都是由集极区、孤极区和外围区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集极区的范围逐渐扩大、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孤极区的个数逐渐减少、平均经济实力呈增大趋势,外围区的经济实力呈减小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沿江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强化趋势,其中集极区的范围逐渐扩大、孤极区的个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次集极区从无到有、次孤极区的个数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极化区与外围区的经济实力呈扩大趋势。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先弱化后强化,其中孤极区的个数总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次孤极区的个数总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整个极化区与外围区的经济实力差距呈先小后大的态势。沿东陇海铁路线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弱化,孤极区逐渐转变为次孤极区,极化区与外围区的经济实力都呈下降趋势,二者之间的差距基本维持不变。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呈现弱化趋势,其中孤极区范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次孤极区范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极化区与外围区的经济实力总体上都呈减小趋势,二者之间的差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