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及方法

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及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1.3.1构建体系为了进一步区分局部地区空间极化结构的细微差异,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更加细致。图8-2江苏省局部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体系8.1.3.2构建方法运用人均GDP、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毗连分布行政单元个数等三个指标对局部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进行构建,只是各种区域类型的划分更为详尽。

8.1.3.1 构建体系

为了进一步区分局部地区空间极化结构的细微差异,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更加细致。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如图8-2所示。从图8-2中可以看出,与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相比,局部经济空间也分为极化区和非极化区两类区域,但其中极化区又细分为集极区、孤极区、次集极区和次孤极区等四类区域,非极化区也是称为外围区。因此,局部经济空间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一层次为局部经济空间,第二层次由极化区和非极化区两类区域构成,第三层次由集极区、孤极区、次集极区、次孤极区和外围区五类区域构成。

图8-2 江苏省局部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体系(www.daowen.com)

8.1.3.2 构建方法

运用人均GDP、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毗连分布行政单元个数等三个指标对局部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进行构建,只是各种区域类型的划分更为详尽。首先,以人均GDP的四分之一分位值和中位值为分界线将某一年份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划分为高值、较高值、低值三类区域;其次,以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中的零值为分界线将同一年份的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划分为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两类区域;然后,将二者叠加得到正相关高值、正相关较高值、正相关低值、负相关高值、负相关较高值、负相关低值等六类区域;最后,按照建立的局部空间极化结构体系构建各个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其中第二层次的极化区应具备的条件是人均GDP位于全省所有行政单元的人均GDP中位值及其以上,非极化区应具备的条件是人均GDP位于全省所有行政单元的人均GDP中位值以下。第三层次的集极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行政单元集聚区,其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都高且相邻行政单元间呈正相关关系,应具备的条件是人均GDP位于全省所有行政单元的四分之一分位值及其以上、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大于零且三个以上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行政单元连片分布;孤极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呈孤立分布状态的地区,其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虽然高但并没有形成集聚分布状态,应具备的条件是人均GDP位于全省所有行政单元的四分之一分位值及其以上、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大于零且一个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行政单元孤立分布或两到三个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行政单元毗连分布,或者人均GDP位于全省所有行政单元的四分之一分位值及其以上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小于等于零;次集极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行政单元集聚区,其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且相邻行政单元间呈正相关关系,应具备的条件是人均GDP位于全省所有行政单元的四分之一分位值和中位值之间、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大于零且三个以上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行政单元连片分布;次孤极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呈孤立分布状态的行政单元,其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较高但并没有形成集聚分布状态,应具备的条件是人均GDP位于全省所有行政单元的四分之一分位值和中位值之间、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大于零且一个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行政单元孤立分布或两到三个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行政单元毗连分布,或者人均GDP位于全省所有行政单元的人均GDP的四分之一分位值和中位值之间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小于等于零;外围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行政单元,应具备的条件是人均GDP位于全省所有行政单元的人均GDP中位值以下。

集极区、孤极区、次集极区、次孤极区、外围区等区域划分是相对的,与研究的空间尺度密切相关。一个地区在某一空间尺度上是次集极区或次孤极区,但在低一级的空间尺度上可能是集极区或孤极区,在高一级的空间尺度上可能是外围区。本书使用全省空间尺度上的划分标准构建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模型,是为了突出显示各个地区空间极化结构的差别及其在全省空间极化结构中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