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心外围理论: 解析与应用

中心外围理论: 解析与应用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3.1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是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中心-外围理论的第一人,他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都纳入到思考范畴。3.4.3.2维宁的中心-外围理论维宁从经济学的角度为中心-外围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中心外围理论: 解析与应用

中心-外围理论,又称核心-边缘理论,起源于拉美学派的依附理论,后经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维宁(D.R.Vining)等学者进一步扩展而形成。从空间上的解释来看,中心-外围理论针对的是两个区域类型之间的关系,“中心”是指决定区域经济体系发展路径的局部空间,“外围”是指区域经济体系中除“中心”之外的其他区域,二者之间以权威性和依附性关系为标志。

3.4.3.1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是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中心-外围理论的第一人,他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都纳入到思考范畴。弗里德曼以创新作为研究出发点,认为逐步累积的创新促进了区域发展,而创新最先出现在区域内少数的“中心”,然后由这些“中心”向“外围”扩散,“外围”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

弗里德曼还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联系起来(表3-2)。他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相对均衡发展阶段、中心-外围阶段Ⅰ、中心-外围阶段Ⅱ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工业化程度不同,资源要素流动状态也不相同,空间分布亦呈现出不同格局。从表3-2中可以看出,中心-外围理论中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中心”的创新集聚或扩散资源要素,从而引导和支配外围区的发展,最终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表3-2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特征

资料来源:陈秀山等(2003)(www.daowen.com)

后来,弗里德曼又进一步把社会、政治因素引入中心-外围理论,对其作出更加全面的解释。他认为,“中心”除了具备比较活跃的创新活动外,还具有使“外围”服从和依附的权威和权力,因此,它才能够对“外围”施加影响。弗里德曼将“中心”对于“外围”的这种权力归结为六种自身强化的反馈效应:优势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和生产效应。

弗里德曼还认为,“中心”对“外围”的优势是可以被改变的。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中心发源和扩散的创新使得权力在“中心”和“外围”分配不均等,导致“中心”和“外围”之间在文化、心理和制度上矛盾突出,“外围”中的精英争取发展自主权的要求越来越大。这种冲突可能产生维持已形成的中心-外围结构、“外围”中的精英中立化发展、“中心”解体和“中心”中的精英向外围转移等四种结果。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不仅考察经济过程,更是将社会过程也纳入其中,不仅依靠拉美学派的依附发展理论,还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他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是区域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社会和政治发展过程。

3.4.3.2 维宁的中心-外围理论

维宁从经济学的角度为中心-外围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在实证研究中,维宁发现: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口、产业和资本都集中于中心区;在经济发展中期,人口、产业和资本向中心区集聚的现象趋于缓慢;到了经济发展的后期,中心区出现诸如地价高涨、交通阻塞、噪音空气污染等外部不经济现象,人口、产业和资本便渐渐地从中心地区向外围区域转出,整个区域共同发展。

3.4.3.3 中心-外围理论的贡献与应用

中心-外围理论是一个具有严密理论体系且通过实证支持的理论,它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联系起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演进过程,更是将社会、政治因素引入到分析的框架之中,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心-外围理论也是许多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实施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区域规划的构想框架,同样由于各国各地在经济社会体制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在将其运用于实践当中时要因地制宜并因时制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