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发展的极化现象探析

区域发展的极化现象探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2.1区域发展的极化就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过程的观点,即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一旦发生偏离,这种偏离将会得到强化,即经济发展过程出现非均衡状态且不断得到强化,再也不会回到原始的均衡状态。3.4.2.2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就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问题,缪尔达尔和赫尔希曼分别用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和渗透效应等两个相对立的效应进行描述。

区域发展极化论主要是由瑞典的缪尔达尔(G.Myrdal)和美国的赫尔希曼(A.O.Hirschman)等两位学者创立和发展,该理论在考察部门关系的基础上,主要讨论区域之间的差别,并且探讨引起区域发展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下面主要从区域发展的极化、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两个方面对区域极化论作解释。

3.4.2.1 区域发展的极化

就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过程的观点,即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一旦发生偏离,这种偏离将会得到强化,即经济发展过程出现非均衡状态且不断得到强化,再也不会回到原始的均衡状态。在一个区域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某一个产业部门在某一区域发生,然后在规模收益、外部效应、垄断及寡头市场结构的作用下发展壮大,且通过外部效应扩展到区域内的其他部门,使得偶然的经济增长刺激改善了一个区域未来的经济增长机会,反之,偶然的增长障碍也会使一个区域未来的增长机会前景黯淡。创新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展刺激,它可以使发生创新的区域获得其他区域不具备的创新利润而优先发展起来,反之,没有发生创新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将逐渐被落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最初刺激来讲,其存在着正向反馈(与最初刺激呈相同方向作用)和负向反馈(与最初刺激呈相反方向作用)等两种反馈效应,其中,正向反馈效应大于负向反馈效应。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这一过程,这里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区域内有一个大纺织厂关闭了,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被解雇了。对于这个案例,缪尔达尔给出的分析是:纺织厂倒闭引起纺织厂对供货商的需求和相关的服务企业、相近的供应企业的需求下降,大量工人失业使得工人的收入下降,从而使得这一区域的提供生活用品的企业需求减少,这些企业因需求减少也将减少生产并解雇工人,导致这一区域的需求进一步减少;企业因生产减少导致的收入减少,使得地方政府结构的税收也将随之减少,从而地方政府对有必要扩建的地方基础设施投资减少,则进一步使得工人失业增加和相关企业因生产不便移出该区域而导致需求减少;由于就业机会少,高技能的年轻劳动力从该区域流出,导致这一区域只能吸引那些对劳动力技能要求比较低的企业进入,而对那些对劳动力技能要求比较高的企业没有吸引力,区域的创新过程被阻断,使得区域进一步衰落;该区域因工人和企业流出而使得工人供给减少和土地需求减少,则具有工资水平上升和土地价格下降的有利条件,前者可以使得工人收入有所增加进而增加需求,后者使得生产成本下降而增加生产,然而这二者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反馈作用非常有限,远远小于最初刺激所导致的正向反馈作用。所以,企业倒闭的消极刺激因正向反馈作用大于负向反馈作用而形成这种消极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使得区域日益衰落。当然,若是某一区域最初是新企业成立或企业创新的积极刺激,也会在正负反馈作用下形成积极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使得区域日益繁荣。如此一来,只要是各个区域最初的经济刺激不同,则会使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相差越来越大,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繁荣区域和以农业为主导的停滞区域,在理论上常常用“中心”和“外围”这一相对概念来进行表述。(www.daowen.com)

3.4.2.2 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

就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问题,缪尔达尔和赫尔希曼分别用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和渗透效应等两个相对立的效应进行描述。回流效应或极化效应是指繁荣区域因自身积极的发展而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的流入,从而使周边地区因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的缺乏而发展遭到抑制,即繁荣区域对周边地区施加的消极影响。扩散效应或渗透效应是指繁荣区域因自身积极的发展而使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刺激经济发展的因素向周围地区扩展,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即繁荣区域对周边地区施加的积极影响。

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区域发展是趋向于均衡发展还是非均衡发展主要取决于扩散效应或渗透效应占优势还是回流效应或极化效应占优势,若是扩散效应或渗透效应占优势则区域发展趋向于均衡发展,若是回流效应或极化效应占优势则区域发展趋向于非均衡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赫尔希曼持乐观态度,而缪尔达尔持悲观态度,前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从长期看是趋向均衡状态,后者认为因回流效应起主导作用而使得“中心”与“外围”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穷国和落后地区。缪尔达尔认为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相对比重取决于区域的交通通信文化和创新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紧紧和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自由市场力量的作用使经济向区域不均衡方向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趋势”,且“这种趋势越强化,农村也就越穷”。极化理论认为,区域发展本身就是非均衡分布的,少数区域经济发展较先进并通过回流效应或极化效应阻碍其他区域的发展。按照极化理论的观点,要想减小区域发展差距,区域经济政策一方面要削弱回流效应或极化效应以阻止极化力量,另一方面要阻断消极的循环累积过程。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诸如促进资源要素向外围区域转移、国家向外围区域进行投资等措施以强化扩散效应或渗透效应且促进积极的循环累积过程的形成。极化理论虽然没有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甚至缺乏精确明晰的表述,但是他们的一些基本思想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实践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经验上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差距并从直观上考察其形成机制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