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非均质空间的分析方法

非均质空间的分析方法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2.3非均质空间分析的不足非均质空间分析强调的是初始条件的非均质,能够描述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及区域间贸易的现象并揭示其中的原因,但是难以揭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和区域间贸易过程中组织运行的内在机理,特别是难以揭示空间聚集的实现路径。

非均质空间的分析方法

3.1.2.1 非均质空间的含义

非均质空间的含义也可以从表3-1中的三个不同层面得到体现:首先,非均质空间认为经济发展空间中的地理特征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距离和运输成本的技术处理时要根据事实情况而定;其次,非均质空间强调要素禀赋的非均等分布,用以解释区域发展差异及区域间贸易;再次,非均质空间强调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强调规模收益递增,以解释经济极化和相似区域间发生贸易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非均质空间随处可见。如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制造业生产受到生产要素禀赋分布不均的影响,第三产业受到市场需求不同的影响等。

3.1.2.2 非均质空间分析(www.daowen.com)

非均质空间分析是指在假设研究的经济空间中地理特征分布不均、要素禀赋空间分布不均、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等前提下,根据事实情况,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引入到分析框架里,通过经验归纳的方法解释经济发展的现象,以便能够让人们认识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的新贸易理论都是通过非均质空间分析得出的结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因而每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时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绝对的生产成本差异,即各自的绝对优势不同,因此,如果每一个国家均能依照绝对优势的指向,进行劳动分工,然后从事自由贸易,那么,结果就是每一个国家的利益均获得改善;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指出,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而另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只要处于绝对劣势或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劣势较轻的产品而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然后进行相互贸易,这样做的结果仍然能使两个国家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其分别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和产品差异性需求,用以揭示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3.1.2.3 非均质空间分析的不足

非均质空间分析强调的是初始条件的非均质,能够描述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及区域间贸易的现象并揭示其中的原因,但是难以揭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和区域间贸易过程中组织运行的内在机理,特别是难以揭示空间聚集的实现路径。非均质空间分析主要是通过以地方为主的“极级”推理作为分析的手段,而忽视地方主体——厂商、居民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因此,其对于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则过度依赖于经验归纳,而对空间组织机理的演绎分析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