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影响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研究主要从极化测度、极化格局等两个视角进行,前者重视空间极化的程度,后者重视空间极化的形态。李丽等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格局进行分析,发现该省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逐渐向江苏南部集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逐渐向江苏中北部集聚。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研究主要从极化测度、极化格局等两个视角进行,前者重视空间极化的程度,后者重视空间极化的形态。欧向军等(2004)使用沃尔夫森指数、崔-王指数、坎贝尔-张指数等指标定量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总体水平与极化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极化的动力,结果显示:区域经济极化明显增强,表现为南北区域的分化与城乡分化两个方面,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发展策略、乡村工业化和外商直接投资等三个动力因子,其中区域发展策略是自上而下的动力因子,乡村工业化是自下而上的动力因子,外商直接投资是外生的动力因子。欧向军等(2012)运用差异系数与极化指数定量比较1994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结果发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与极化程度都呈“缩小—扩大—再缩小”的过程,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间的差异与极化,且三大区域间的极化呈增强趋势。

戴先杰(1994,2000)在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格局时指出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的经济核心区已见雏形,并运用生产力布局的原理指出苏南地区网络型生产力空间结构、东陇海铁路沿线的轴线结构和淮阴盐城二市市区的据点结构等三种未来生产力空间结构模式。陆玉麒(2000,2004)从点轴发展和双核发展的角度对江苏省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江苏省存在徐州连云港、淮安—连云港、苏州—张家港、苏州—太仓、无锡—江阴等双核结构模式。刘兆德等(200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区域综合发展实力进行分析,发现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苏南、苏中、苏北的梯度分异,即核心-边缘结构,其中苏南地区以及沿江地区是核心区,而苏北、苏中北部地区是外围地区。管卫华等(2004)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江苏区域经济极化结构的特点,发现苏南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而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在以上学者研究基础上,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提出“两区五轴模式”和“四沿”模式(邵川,2005)。21世纪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提出“三圈五轴”空间结构模式和新“四沿”模式(邵川,2005;江苏省“十二五规划,2010)。(www.daowen.com)

进入21世纪后,学者们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借助ArcGIS平台,从空间异质性和依赖性的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该省出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分别向苏南和苏北地区集聚的现象。蒲英霞等(2005)、葛莹等(2005)、曹芳东等(2010,2011)、熊薇等(2011)、蔡芳芳等(2012)等学者采用ESDA中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格局进行了研究,认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且苏南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集聚区而苏北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集聚区。靳诚等(2009)引入Moran's I、Getis-Ord General G和Getis-Ord Gi等指标测度江苏省全局和局域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并用空间变差函数对其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经济集聚的驱动力,结果显示: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地向东南方向集聚;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是江苏省经济极化格局演化的驱动力。李丽等(2010)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格局进行分析,发现该省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逐渐向江苏南部集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逐渐向江苏中北部集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