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能硬件应有合理利润空间

智能硬件应有合理利润空间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研发的智能硬件卖得非常好,获得了上百万的App用户,那么是否可以推行“免费模式”呢?因此,我在360正式涉足智能硬件领域后,改变了一贯以来对于产品免费的看法:互联网软件产品确实应该免费,并一以贯之;而智能硬件产品需要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当时的360还没有研发智能硬件,我对智能硬件的理解也不深入,因此觉得这位首席执行官的观念太守旧,完全没有意识到时代的变化。

智能硬件应有合理利润空间

我一直强调互联网软件可以免费,360也正是通过“免费模式”打破了国内杀毒软件的旧有格局,一举奠定了行业内的地位,原因何在?这是因为我们研发一款软件产品的成本,相对而言较为固定。越多人使用,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增量)就越低。如果使用人数达到上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边际成本甚至有可能趋近于零。当你拥有“免费模式”带来的海量用户之后,便可以为他们提供广告或其他增值服务,从而实现商业变现。

后来,有人将“免费模式”应用于O2O(线上到线下)领域,现在看来无疑是失败的。对于O2O来说,一个免费甚至带有补贴性质的产品,它的边际成本不固定,比如产品本身的物理成本、快递送货的物流成本、制作过程的时间成本等,这些成本无法摊薄。当然有一些应用,比如滴滴出行或者摩拜单车,因为本身瞄准的是刚性需求,它们能够通过补贴的方式,慢慢在市场中形成垄断,最后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分账。然而,很多O2O项目并没有能力做到这一步——巨人眼中的“蚂蚁”,往往是蚂蚁眼中的“巨人”。这一点在智能硬件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智能硬件的各个环节都有自身的成本。与软件产品一样,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成本也存在“边际效应”。用户数量越多,单位研发成本越低。但除了研发成本之外,智能硬件产品还存在着物料成本、物流成本、生产成本以及营销和销售成本等,这些成本并不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

汽车厂家投入巨大的研发、配件、人力及时间等各种成本,历经千辛万苦研发出了一款互联网汽车。研发成功之后自然要面对量产和销售的问题,如果厂家坚持“免费模式”,打算用低于成本价甚至完全免费的方式进行销售,那么肯定卖一辆赔一辆。

既然销售的环节不挣钱,厂家必然会将目光投向广告或者其他赢利方式,然而这又违背了基本的人性。即使汽车免费,我觉得用户也难以容忍从打开车门到下车的整个过程中,到处都是广告的影子。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研发的智能硬件卖得非常好,获得了上百万的App用户,那么是否可以推行“免费模式”呢?一些比较成功的互联网软件产品确实可以在短时期内爆发,获得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用户,而产品的背后可能只需要一个不到10人的创业团队。但在智能硬件领域,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某款智能硬件产品真的卖到了100万件,那便意味着企业拥有极强的供应链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以及物流能力。然而这些要求对于初创团队而言,实现的难度相当大。假设你的团队确实拥有这些能力,已将某款智能硬件产品卖出了100万件,并获得了100万App用户,按理说成绩斐然,但事实并非如此。你会突然发现,与其他互联网软件应用产品相比,100万的用户基数与规模远远不足以支撑该产品链条的稳定与后劲。(www.daowen.com)

因此,我在360正式涉足智能硬件领域后,改变了一贯以来对于产品免费的看法:互联网软件产品确实应该免费,并一以贯之;而智能硬件产品需要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只有利润,才能让企业拥有持续的造血能力,才有能力支撑后续的研发,否则整个产业链都有可能出现严重问题。

我曾与美国一家著名芯片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交流,并大力推广“免费模式”,建议他们的芯片也应该免费。这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在非常耐心地听我讲完之后,只问了我一句话:“芯片免费没问题,但是我应该向谁要钱呢?”

当时的360还没有研发智能硬件,我对智能硬件的理解也不深入,因此觉得这位首席执行官的观念太守旧,完全没有意识到时代的变化。直到我们正式进军智能硬件领域后,我才发觉事情似乎并非如此,并对那时的理所当然深表愧疚。很多东西从伟大到谬误,只有一步。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仔细反思了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想明白了以下三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