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千疮百孔,资源几乎等于零但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美国企业界人士、管理学界的学者纷纷涌向日本,学习、考察和探索日本经济腾飞的奥秘。尽管美国人对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看法不尽一致,但他们都认为日本的成功得益于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日本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重视人的管理,重视人的价值观念及其作用,能够把“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文化的本质是人的问题,是人的价值观念问题。“企业文化”的概念就这样被美国人提出来了。可见,企业文化是探索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属于管理领域的新问题。
日本经济的腾飞与成功,有赖于它的企业文化性质。东西方文化原本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西方文化推崇理性、讲求科学、重视效率、关注管理中物的因素的作用;东方文化则推崇信念和情感的力量,着眼于人的管理。这种文化在企业中形成以人为主的价值观和行为,把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对待,尊重每个人,着眼于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感情上的相互沟通,使每个成员对企业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对集体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观念在日本企业制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二)中国成功企业的文化
今天,文化建设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阶段,是管理理念的升华,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历史上对人本质的认识,经历了“政治人”“经济人”“社会人”到“文化人”的认识过程。2 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人是政治的动物”,揭示了人类管理史上的“政治人”时代;200 多年前,英国学者亚当·斯密认识到人是经济的动物,开启了人类管理史上的“经济人”时代;70多年前,人群关系论者埃尔顿·梅奥等人创立了“社会人”的假说,为人类管理思想注入新的内涵;5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出版《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一书,提出“人是文化的动物”,从而我们进入了人类管理史上的“文化人”时代。组织作为“人”的团体,也应是文化的团体,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实施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
实践证明,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98年3月25日,海尔文化作为企业文化运作成功的案例,走进了当今世界经济管理最具权威的最高学府——哈佛大学的课堂。该校的L.P教授谈到海尔案例时,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看一个企业的业绩仅仅看账面,而现在,更多地看公司的文化及产生的凝聚力,这是公司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我们要研究那些成功的企业,我们要知道是哪些好的企业文化影响了公司,这对企业发展非常有意义。”北大方正总裁在总结方正文化时说:“方正10年长成这么一棵大树,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北大各种学派兼容并蓄的文化。这一文化传统使得方正吸纳了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学校的人才为方正发展做贡献。”
(三)狭义定义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www.daowen.com)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被引用最多的国际公认的组织文化定义是沙因(Edgar H Schein)先生在《组织文化与领导》中的定义:群体在解决其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得的一组基本假定,因为它们运作得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沙因先生的定义之所以被公认,郑伯勋教授曾说,“尽管组织文化的探讨至少有五大传统十二个观点,再次说明了此领域的复杂多元。但我觉得有用仍是评估这些传统和观点的重要指标……只有在功能论基础上,我们才能讨论组织文化对企业经营的助益和功用。而显然,Schein的论著正是此中佼佼者”。
孙兵先生定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这个定义与沙因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
(四)广义定义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