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为沿线国家利用中国日益增长的资金实力建设国内基础设施提供渠道。虽然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自身也需要保持充足的储备资产,不可能大量地直接用外汇储备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中国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这样就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有保障的稳定资金来源,同时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数据显示,中国最近承诺的对外贷款绝大多数都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凸显出中国对于在这些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决心。中国最大的两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ina Ex-Im Bank)——承诺的67笔对外贷款,大多数流向2013年下半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所涵盖的地区。如果剔除中国对未包括在该建设中的拉美、西非和中非地区的贷款,那么在截至2015年3月底的过去5个季度里,中国对处于或接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性贷款占到了两大政策性银行对外贷款总额的76%。因此,中国可以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沿线国家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也可以在中国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融资。适时可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专门的“一带一路”倡议新兴企业板,让符合条件的沿线国家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除中国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有64个,它们在国家大小、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乃至政治体制等方面差异很大,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也有不同,因此需要把握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制定方案时可以从全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入手,但具体实施时可以先选择与中国经济贸易联系更加密切的国家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第二,使用人民币投资和结算,降低汇率和利率风险。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4月人民币国际支付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82%,居所有货币的第6位。排名在人民币之前的货币是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加元。SWIFT数据还显示,印度采用人民币支付、中国内地及香港款项的数量上升,但该国的人民币使用率在亚洲国家中仍属偏低,在全球范围内排第38名。4月份,印度和中国内地/香港之间所有支付交易中有3.8%采用了人民币,2年前仅为0.2%。人民币是印度和中国内地/香港之间的第4大支付货币。按照行业划分,原料和工业领域的企业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支付的比例最高。同时,22%的调查参与企业已实施人民币跨境现金管理。与中国企业一样,英国、瑞士和智利的企业希望在贸易中提高人民币结算的份额。两年后,在贸易中根本不使用人民币的企业比例将减少近半。人民币不仅承担贸易结算职能,而且已经开始发挥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人民币加入SDR之后这个职能将迅速扩展。SDR更像一个虚拟的资金池,池内五种货币按各自的特别提款权占比作相应的虚拟配置。眼下,该资金池储备的虚拟容量相当于2 000多亿美元。特别提款权主要有两个实质性作用。一是成员国享有一种特权。以日元为例,假如日本出现了金融危机,万不得已时,可按日元在SDR的占比,向IMF申请特别贷款应付危机。二是其他所有IMF成员国,可按股权大小按比例配置五种货币作为本国储备货币。如果做到了这一条,当本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就可按股权所确立的额度向IMF申请贷款应付危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相互间的贸易、投资等活动中完全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锁定汇率风险。使用人民币结算取决于进出口双方的共同意愿,不是中国可以单方面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应企业愿意接受人民币为主要结算货币。一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使用人民币创造便利的环境。中国人民银行要选择沿线重要国家和节点城市建立人民币境外清算中心,推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网点和机构,为沿线国家企业和个人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二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提供人民币投资渠道,适时向沿线国家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三是在初期阶段为企业和个人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适当形式的补贴或奖励。(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