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梳理一带一路基建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

梳理一带一路基建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也是沿线国家期望中国投资的主要领域。中国政府目前对于境外包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项目风险和实际价值加强了审核和监管是值得庆幸的,从长远看这反而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

梳理一带一路基建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也是沿线国家期望中国投资的主要领域。当前一些项目主要是由中国政府在规划,并与相关国家协商,最后确定的。就当前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究竟有多大,需要多少融资,目前还无法估算。但从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所需要的巨额成本看,融资需求应该非常大。如果要修建以西安为起点到德国柏林的高速铁路线路,以每公里1 000万美元的最保守价格估算,光这样的铁路线修建就需要650亿美元,还不包括与此相配套的其他项目所需要的融资。所有这些融资不可能完全由中国政府单方面提供,因此,也不能直接都由中国金融机构控制和以人民币作为融资手段,人民币国际化与这些投资融资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简单画等号。如何发挥中资金融机构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并且以人民币作为主要的融资币种,还需要有一个不断推进和学习的过程。

另外,除了基础设施中的公路铁路和桥梁等项目外,不同的国家对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考虑顺序是不一样的,比如电站、供水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都属于基础设施的范畴。这些也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建设项目。因此,仅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规模看就十分浩大。尽管中国政府发起了1 000亿美元资本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供了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这些资金只能作为启动资金,发挥种子作用。国际性金融机构和官方提供的资金是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全部融资规模的,而且全部由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也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在经济上有可持续性,通过融资建设后能够自我运行并产生经济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令所在国和所在区域的经济与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后由点到面形成经济增长带。否则,投入的资金将变成死钱,项目不可持续,经济的带动作用就无从谈起。正是从这一层意义上看,“一带一路”建设并非只是我国政府投资的项目,也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事,它需要变成开放的平台,让所在区域国家的金融机构和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都能够参与规划和融资。而这样一来,项目的推进不仅需要以PPP的方式来动员官方和私人资金共同参与,而且也意味着资金的来源也不可能都是人民币,也需要美元、欧元等其他国际资金,人民币国际化就不可能像一些国内学者建议的那样成为一个排他性的发展过程[16]。(www.daowen.com)

在初始阶段,由于很多建设项目达不到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条件,未来回报率不高,国际金融市场恐无人愿意参与,中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带头参与。国内的银行以及有着丰富金融资源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各类基金,尤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中,比如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起的银团贷款,购买亚投行发行的债券,购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主体发行的建设债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一些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为一些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参与国家开放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牵头的银团贷款,为“一带一路”项目下的设备采购提供出口信贷,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以及相关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比较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交易和使用。但是,这种积极带头和参与不能忽视微观层面的风险,必须要在微观层面上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市场化的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否则,投资将变成无偿的投入,没有投资回报也就意味着项目的自身可持续性存在问题,也就无法实现滚动开发,以点带面的目标,最终“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就难以持续推进。中国政府目前对于境外包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项目风险和实际价值加强了审核和监管是值得庆幸的,从长远看这反而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