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改变制造业大国、金融弱国不对称地位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了改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不利地位的战略措施,更是中国分散巨额外汇储备风险、促进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抓手。而“一带一路”建设对与人民币国际化目标是相重合的。目标的相同性决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意义。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所推动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沿线国家投资的活动将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动力。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一定直接导致人民币走出去,因为在沿线国家投资可能使用美元或者欧元计值。但是,如果投资的项目是由中国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的设备和商品是通过中国金融机构提供的出口信贷购买,那么就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进入沿线国家,这样就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
第二,即便“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未必都由中国企业承建,但是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资金相对缺乏,他们需要巨额的外部融资,这就为人民币资金进入沿线国家提供了机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区域,无论是中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东北亚相比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些地区缺乏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缺少现代化的港口等设施,也缺乏相应的发达电子通讯网络和金融网络等软设施。而要构建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这方面的缺口巨大,成为建设“一带一路”最大的瓶颈。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2010—2020年,亚洲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需要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8万亿美元,其中东南亚就需要6万亿美元,资金的缺口将相当大。[7]中国政府和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融资上将成为重要资金提供者。
第三,“一带一路”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也相对欠发达,沿线国家金融机构对于动员本区域内的资金缺乏能力,为中国金融机构进入该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留出了空间。亚洲和太平洋区域总体并不缺乏资金,该地区储蓄率高,金融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金融体系相对不发达,很多国家的储蓄资源未能通过有效率的金融体系被导入至实体经济建设中,很多资源被转移至国外,被西方的跨国银行所利用,成为他们在全球投资的资源。仅在2011年,亚洲的储蓄有5.6万亿美元是用于区外的投资。另外一方面,多数亚洲国家银行间接融资至今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债券市场就更微不足道,银行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融资通常期限长、资金规模大,提供这类融资常常会使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下降,使银行的风险水平上升。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应对风险,银行所要求的风险资本比率提高,《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增加风险资本比例的要求正在逐渐被很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接受。基础设施融资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不利的影响,据路透社一份关于东南亚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2012年私营部门为东南亚基础设施提供的融资下降了6.3%,只有135亿美元。而据估计,仅印度尼西亚一个国家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就将达到1 500亿美元。[8]因此,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需要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本身以及沿线国家提供金融服务。[9]随着中国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加,人民币也不断走进这些地区。(www.daowen.com)
第四,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央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民币由于价值稳定,而且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前景,逐渐成为一些企业甚至国家政府愿意持有的资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积极与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人民币与其本币交换的货币互换协议。至今中国已经与3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额达到3.33万亿元,[10]如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哈萨克斯坦、泰国、巴基斯坦、阿联酋、土耳其、澳大利亚、乌克兰、巴西、英国、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瑞士、斯里兰卡、俄罗斯、卡塔尔、加拿大等。这些国家除了大洋洲和拉美少数几个外,基本上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见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也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相连。
人民币互换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官方的货币互换安排会极大地推进这些国家企业和个人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并且在观念上将人民币作为可接受的交易货币。通常情况下,签署了双边互换协定的国家之间将会有必要进一步签署在各自金融市场上交易和兑换对方货币的附属协定,这对于人民币而言就意味着定向地逐步开放了自由兑换,意味着定向地开放了中国的金融市场,利于这些国家获得人民币融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