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人民币跨境循环机制助力一带一路

构建人民币跨境循环机制助力一带一路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2“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绘制。中国可考虑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已经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的用途,通过货币互换为“境外循环”的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和补充。为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可

构建人民币跨境循环机制助力一带一路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在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制造业在内的诸多相关领域获得金融支持,未来人民币将在贸易结算、投资计价、跨境融资等领域催生出更广泛的使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必将有助于扩大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目前,依托“一带一路”平台,人民币资本输出的主要途径为:一是对外贷款援助;二是对外直接投资;三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能源产品进口交易;四是人民币境外股权、债权投资;五是通过多边、双边金融合作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六是利用货币互换协议增加境外人民币流动性,等等(图1-2)。

图1-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绘制。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为扩大人民币对外贷款、对外投资创造新的机遇。鉴于目前人民币参与境外实体经济循环的能力明显不足,中国企业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以境外直接投资项目为载体将人民币对外输出与实体投资相挂钩,从而促使人民币在境外的沉淀,成为人民币资金进入境外实体经济循环通道的重要手段。

自2014年起我国已由传统的资本净流入国转变为新兴的资本净输出国,而且近两年的资本输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尽管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中人民币投资占比较小,但“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动资本输出规模的增加将有助于扩大人民币对外投资的需求,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途径。中国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投资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人民币的使用,例如对那些后续需要从中国进口货物、服务的国家和项目,可在投资方案设计上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有机结合,逐步改变当前对外投资中以外币为主的局面。

鉴于目前诸多的东盟、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虽具有强烈的基础设施发展意愿和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既有的投融资模式及资金规模却难以适应其发展需求的现状,中国可通过提供政府援助、政策性贷款和银团贷款等多种形式为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在帮助其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同时,积极扩大人民币的境外使用规模,打造境外“人民币走廊”。中国政府还可考虑在受援国发起设立以人民币投资为主的发展基金或由中国投资企业与当地政府共同构建新型的国家投资发展公司,[2]这也将有助于解决双方合作间的战略协调以及法律纠纷、会计标准不一等问题。

相比美元,人民币缺乏定价权,无法用于大宗商品和能源采购,这是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主要瓶颈。因此,着力提升人民币的大宗商品计价结算职能成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攻方向之一。中国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国,可以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能源、资源供给大国商讨直接以人民币或双边货币进行大宗商品的计价交易与结算。尤其在当前美元汇率波动加大,俄罗斯、沙特、伊朗等国愿意在对外原油结算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背景下,如果中国能够尽早与这些国家达成在能源贸易和能源管线建设中使用人民币或双边货币的协议,则将有助于打破美元对原油和大宗商品定价权和交易的控制局面。(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中国可通过国内金融机构向“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资源类出口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以支持其开发建设,受援国企业利用该笔资金从我国采购生产建设所需物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受援国企业将能源资源类商品以人民币结算方式出口至我国,然后用所获得的人民币资金偿还贷款。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计价与结算,实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动,还可以扩大我国对受援国企业的能源资源类产品的进口,通过资金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丰富我国能源供应渠道。此外,中资企业还可通过对境外能源资源类企业的投资或参股以及参与资源开发项目等,使人民币成为计量能源和大宗商品生产成本的价值尺度,在供应链的源头为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打下基础。

中国可考虑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已经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的用途,通过货币互换为“境外循环”的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和补充。[3]虽然,中国与其他国家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初衷是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通过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货币流动性以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但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情况下,货币互换资金变成了协议签订的双方央行的账面资金,并没有被实际利用。为此,应该考虑盘活这些人民币资金,让货币互换协议的功能从最初的应对危机转向支持“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使之成为扩大人民币境外融资和资本输出的新通道,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在境外金融体系和实体的流动性。

要想让这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中用起来,关键在于能否让互换的人民币进入两国间商业银行的授信体系,让国外企业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得人民币和使用人民币,进而增强境外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和规模。这一举措可率先在中亚国家、东盟国家以及金砖国家的央行进行试点。这些央行尝试将由货币互换获得的人民币资金以贷款或再贴现的方式借给本国商业银行,相关的商业银行再将这些资金放贷给进口中国商品的本国企业,用以支付货款。同样,利用这种方式,该国出口企业也可以从中国进口企业方收到以该国本币结算的付款款项。

此外,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一方面,大力拓展中国金融机构在资产托管、境外银团贷款、出口卖方信贷、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及境外人民币理财等产品的服务范围与领域,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资本输出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银行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建立跨区域的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如亚投行、金砖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扩大对外贷款与对外投资。鉴于中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普遍存在股权支持不足的问题,因而需要创新投融资支持方式,加大股权投资。上述的多边金融合作机制采用包括股权投资在内的多种融资模式,为企业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稳定的中长期资金。

在人民币回流渠道方面,目前主要通过RQFII、人民币FDI、合格的境外机构对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机制以及已开通的沪港通、深港通等新型资本市场开放制度安排引导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人民币回流渠道的畅通与否取决于国内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条件。金融自由化滞后且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金融市场体系将会影响人民币回流渠道。为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可通过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突破对外开放的制度瓶颈,其中需重点加快建设各类面向国际投资者的金融市场和资产交易平台,并选择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交易、结算,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允许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交易投资,并支持跨国银行、跨国企业等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一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能够有效带动人民币“走出去”,并形成依托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人民币而借助经常项目顺差回流人民币的跨境双向流动机制,则人民币国际化将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要实现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相对接,关键还需要加快金融机构“走出去”,为企业对外实体投资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目前,大多数中资银行均面临境外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非洲、拉美等地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网络存在明显短板,而且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人民币贷款风险评估和贷后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从而也制约了境外项目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为此,应加快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分支机构网络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全球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