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面试提问的四大方向解析

面试提问的四大方向解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需要提问的主题主要有四个:知识技能、工作能力、个人素质、工作兴趣和动力。岗位所要求必备的能力需要在面试环节重点提问。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十分兴奋地和他谈了很长时间,最终这位佼佼者却落选了。问及原因,沈向洋说A对几个问题的回答令他不满意。素质面试不需要过多的提问,如果非要通过提问来了解一个人的素质,面试官可以提问以下这些问题,以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素养和价值观等等。

面试提问的四大方向解析

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需要提问的主题主要有四个:知识技能、工作能力、个人素质、工作兴趣和动力。

知识技能,就是要核实求职者是否具有应聘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特质。若应聘销售岗位,则看其对销售的产品是否了解;若应聘采购岗位,则看其对采购流程是否熟悉;若应聘企划岗位,则看其对主要的合作对象是否清楚。

工作能力,就是求职者是否具有应聘岗位所要求的主观条件。如采购人员的判断能力、销售人员的客户服务意识、技术员的质量检验能力等等。岗位所要求必备的能力需要在面试环节重点提问。

个人素质,即求职者的价值观、自身素养、人格品行。一个价值观偏激、教养素质低、品性差的人,即使能力、知识和技能都非常合乎岗位要求,也是要不得的。这种人对整个公司的长远发展、企业文化建设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A是一位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在学校成绩优秀,一篇研究项目的论文曾获得过大奖。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十分兴奋地和他谈了很长时间,最终这位佼佼者却落选了。问及原因,沈向洋说A对几个问题的回答令他不满意。

——问A当初怎样选择了那项研究项目?A回答说:是导师帮助选择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换个项目也行吧!

沈说:“搞研究既要有创造力,更要有兴趣和热情,才能苦中作乐,我从他的回答中感觉不出他对事业的兴奋点。”

——问A怎样比较微软公司和过去实习过的某公司?A大加推崇微软,把过去那家公司贬得一无是处。

沈说:“他可以这样贬低某公司,将来也可以这样贬低微软,从对公司的态度上,我看不出他的客观和忠诚。”

——问A怎样评价与导师的关系?A说了导师许多不好的话,列举了导师怎样将名字署在他前面等“卑劣”之事。

沈说:“微软文化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宽容与合作精神,我并没有看出他比别人更胜一筹。”

很多时候你发现最后求职者的竞争不在知识技能上。其实技能水平都差不多,最后看的是求职者能否好好工作,有没有干好这项工作的意愿,是否可以与其他同事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合作精神,员工之间是否互帮互助,学习能力、工作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具有工作主动性……这些才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是部门经理往往忽视这些内容。

中国有这样一个传统,人才选拔时重技术轻能力。有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一点,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数理化是知识技能,学好数理化就真地可以走遍天下,畅通无阻了吗?恐怕难吧。如果情商不够高,人际关系处不好,即使数理化学的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一个人,不仅知识技能要高,能力也要硬。

所以当今企业的部门经理,应该学习怎样判定一个求职者的能力。此外,个人素质也很重要。很多人最后在公司待不下去、辞职不干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的技能不能胜任岗位需求,而且自己的人际关系差,与同事关系处不好,不能与团队融合在一起,这说明自身人格存在问题。

我在做人力资源经理时,曾经招聘过一个质量工程师。他是国内领域一流的专家,专业技术非常高。我在面试的时候特别欣赏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招入公司。但是招进来后,我才发现这个人的精神有点不正常,个性非常死板,固执己见,个人要求异常严格,过分要求完美主义。当总经理建议冷库的温度控制在零下20度时,他非常恼怒,固执地说一定要控制在零下40度。他一定要根据国际标准零下40度进行温度控制,总经理解释说因为公司产品不是食品,而且相对卫生,细菌也不多,不用设置那么低的温度。但他不听劝告,执意要求降低温度,而且扬言“耗电费用我自己出”。领导没有办法,只能亲自过去调控温度。而他却拿着扫帚和木棍把自己武装起来,挡在了冷库门前,不允许任何人靠近调控温度。就这样他跟领导层对峙两个多礼拜,最终领导层妥协,他才缴械投降。但公司不出几天便他把解雇了,因为这个人的素质和性格太异常,不能融入到企业大环境中去。所以部门经理在面试时,应该注意观察求职者的个人素质情况。

个人素质怎样判定呢?经验告诉我,素质不是靠提问问出来的,而是靠观察得出的,通过观察求职者的表情、身体语言、说话语气、语调等等来判断。

身体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感,是否容易相处。说话的语气语调也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尤其是语调。素质好的人和素质差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明显不同。个人素质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肢体行为得到一定的间接反映。素质差的人,心态也好不到哪儿去,说话语调让人感觉不舒心,表情也透露着不负责任。在面试中,面试官的目光要接触对方,注意聆听求职者说话的语调,细心观察他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素质是看出来的,不是问出来的。谁都会伪装,也会刻意迎合对方,说对方爱听的话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但一个人的表情、语调、身体语言都是潜意识的表现,不是一个人想控制就可以完全隐藏的。虽然这一点比起知识技能来更难把握,但只要多尝试,多积累经验,慢慢地就能学会从外在表现揣测他人的内在素质。

建议部门经理学点心理学,读点表情识别方面的书,这对于判别一个人的素质和品格会有一些帮助。素质面试不需要过多的提问,如果非要通过提问来了解一个人的素质,面试官可以提问以下这些问题,以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素养和价值观等等。

比如,你觉得什么方面最与众不同?这是对于求职者性格的一个提问。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求职者的素质特点和自我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问一些引导式的问题。比如你觉得自己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只要情商不太低的求职者,都会回答是双向的。根据所应聘岗位的要求,他们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获得这份工作的回答。因而,这样的问题,是不可取的。

面试官可以提问:请用三个词来描述一下你自己。这么一问,每个求职者都会把自己最能概括自己素质特点的词语表述出来。如果求职者一时不知怎样回答,或找不到自己觉得比较合适的形容词,那么你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和诱导。

比如:你最好的朋友是怎样评价你的?你的上级曾经怎样评价过你?很多时候他人评价比自我评价更容易被记起。或者是采取情境假设的方法,让求职者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情境想象:假如有一天我在大街上碰到了你的上级,你觉得上级最可能使用哪两个形容词向我描述你?通过这种假设,求职者会想到的是领导对自己的一种主观描述,而非一个形容词。这时,面试官就可以帮助求职者提取概括。

举例如下:

面试官:假如有一天我在大街上碰到了你的领导,你觉得领导最可能使用哪两个形容词向我描述你呢?

求职者:领导可能会夸我做事非常认真,不马虎。

面试官:嗯,第一个形容词,认真。那么第二个呢?

求职者:可能还会觉得我做事很让他放心,一般都会将他交代的事情顺利完成。

面试官:那就是有责任心。所以,认真和责任心。这是你觉得领导会给予你的最能概括你特点的形容词,对吗?

至于求职者概括的对不对,面试官可以通过上面我们提到的身体语言和语气语调的观察加以判断。结合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行为表现,对一个人的素质状况也就能获得一定的了解了。有时候,我们在提取个人素质的形容词时,也可以采用删除不如意的方法。比如,

如果让你去掉一个不好的性格,你觉得你会选择去掉哪部分呢?

这个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倾向。如果求职者回答说,最想去掉急躁情绪,那么就反映出他在日常处理问题时,往往太过急躁、缺乏耐心。如果求职者回答说最想去掉的是“不够活泼”,那么就反映出他觉得自己社交能力不够强。如果企业招聘的是销售人员,那这个人可能就不太合适了。所以,这也是一种方法。

有时候,一个人的婚姻规划也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比如,在面试一个30岁还未结婚的求职者时,就可以询问他其中的原因。他可能会说:“我有自己的婚姻规划,我觉得50岁之前能够把婚结了就好。”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和规划人生的权利,那一个打算50岁之前才考虑自己婚姻的人,可能爱自由、爱独处,不愿受到束缚,对别人的容忍力较弱,这说明这个人可能不太容易相处,或者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当然,从婚姻规划来推测性格和素质有点牵强,也不是很科学,因此这种推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的面试官要有这种意识,婚姻规划有可能反映一个人的个人素质高低,但是没有必要把是否结婚当成一个硬性的标准。毕竟,婚姻是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即使一个人选择终身不结婚,我们也没有权利对其心存偏见。

总之,性格素质方面的面试主要通过观察来定夺,话语面试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手段。

一个人能否在企业中长久地做下去,一个人在什么样的企业中才能做久做长,他想要找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他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这就涉及个人兴趣和动力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看求职者是否是企业想要招聘的对象,即求职者与公司文化的匹配问题。这里的匹配有两层含义:

一是求职者与公司的匹配。面试官一定要判定应聘人员是否适合在公司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他在这个公司能不能长久地待下去,公司的文化与他的个人价值观是否匹配。有时候,你觉得求职者的知识技能很好,能力也过硬,素质也很优秀,但是他却想去外企发展,而你们作为国企就不能满足他的价值需求。这是一种不匹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面试成功了,留在了公司,但只要一有机会,他可能就会选择走人。这就是因为你没有做员工的匹配度分析和动力分析,造成了人员流动上的浪费和损失。

二是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即求职者自身条件与应聘岗位所需条件之间是否匹配。

在影响企业成就的内部环境因素中,员工的能力现状与需求模型的匹配度最为重要,而匹配度提升的能力取决于三个方面的能力的均衡提升(三足鼎立,其中一足能力缺失,就会带来倾倒性的风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三个能力同步提升的方式为首选,如果由于资源的限制在某一个阶段只能着力提升一个方面,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着力补足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其均衡。

图1-2 某中央平台能力素质模型层次能力解析

表1-6 能力类型评分表(www.daowen.com)

图1-3 员工职位晋升评价标准

比如一个人工作技能很强,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可是他不想做技术了,而是想做管理,做市场。但你的岗位是招聘高级工程师,你把他招聘进来了,打着如意算盘,想利用他自身的优秀技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但他没有了工作动力和兴趣,在技术岗位上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他技高一筹,但也不会为公司创造长久的价值。

怎样判断一个求职者的兴趣是否在企业,是否在招聘岗位上呢?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最典型的面试问题:请问你离开上两家公司的原因各自是什么呢?

很多部门经理可能不了解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处。其实通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从他的回答中查看是否有什么特殊原因使他离开了之前服务的公司,比如是被解雇了还是其他原因。然而更主要的用意在于:一个人在辞去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肯定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兴趣动力与工作性质不匹配,或者与公司的文化不匹配。通过这个原因分析,我们就能发现他的兴趣动力在哪儿。如果求职者说:“我离开第一份工作主要是因为我想要到一个更加规范化的大企业去工作,我想要从一个分工明确的大企业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通过对公司的规模和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性的判断,你便可以判断出自己的公司是否是这位求职者所追求的理想求职单位。如果满足不了他的这个匹配要求,那么还是在面试时放弃这个求职者吧。

如果求职者说:“我离开上一份工作,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岗位是销售代表。我做销售代表时间久了,已经有些倦怠,已经对这个工作提不起兴趣了。我不再想卖产品了。我希望将来可以在市场方面有些发展。”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位市场专员或者市场执行总监,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认真考虑一下。

总之,询问求职者此前离职的原因可以判断求职者的价值观,他对公司和工作的期望,进而考量自己的公司和工作岗位是否可以与之匹配。对于离职原因的询问是最常提及的一个问题,在判定一个人是否可以在招聘岗位做长做久,可以从这个问题下手。

另外一个常用问题,就是询问对方未来两到三年的工作计划和人生规划。其实,这也是间接从对方的回答中了解他的兴趣动力在哪儿。在他谈完后,你可以发现他的职业设想和长期计划与自己的公司环境和岗位内容是否匹配,公司的岗位所提供的舞台能否满足他这两到三年的职业规划。如果能满足,那恭喜你,起码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他都不太可能有跳槽的意向。

如果招聘的是应届毕业生,应该怎样判定他的兴趣和动力呢?应届毕业生没有很多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即使有,也大多是大学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而针对一个具体岗位的技能和能力,几乎是张白纸。你如果问他:“你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工作?”他说:“我在麦当劳端盘子拖地。”“为什么离开这个工作呀?”“因为开学了”。上面我们介绍的常用问题就没有多大意义了。那应该怎样进行兴趣动力的面试呢?就要看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知识和技能状况。学生的起点差不多一样,课业成绩也都差不多,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情景式提问了。

面试官可以为求职者设定一些假想的工作情景,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抛给他,看他的表现。比如:“假设你在我们公司上班时出现这样一个情况,你和上级有了冲突,或者你和同事之间出现了口角,这种问题你会怎样处理?”“在你的工作过程中,遇到很难缠的客户对你百般刁难,提出不合理的降价要求,不降价,他就不合作。这种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呢?”通过这种情景式的提问来分析求职者的回答,以判定他的谈判能力、沟通技巧等等。

所以,既然应届毕业生没有很多职场经验,就不要问辞职等问题了。很多应届生在上学期间会做很多的兼职,那么这些兼职经验、打工经验对于你的决策是否很重要呢?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点,但不能仅靠打工经验来做评价,毕竟兼职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与真实职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明智之举,不妨抛出情景式问题。而面试官在面试应届毕业生之前,需要事先精心准备可以设置的情境有哪些。比如你要招研发人员,那么对于产品研发中会遇到的问题、障碍、情境都需要有很好的把握。对于得到的回答,也要做到心中有个标准。比如回答是“与客户互动”“小组讨论”“找领导解决”等,不同的回答会反映不同的能力。这些结果分析的标准,也需要有一个大致的框架

对于应届大学生兴趣、动力的摸底也可以从职业规划上来入手。询问应聘的大学生在两到三年内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规划,可以判断出他们的兴趣点和工作动力在哪里,是否与本公司匹配。

还有几个问题,在判断兴趣动力时,也可以使用。

第一:你应聘我们公司的三个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问题。如果他说不出任何理由,那说明这份工作他可以干,也可以不干。这个公司,他可以来,也可以不来。如果他真的能说出三个比较合理的理由,那说明他对这个公司的工作是有强烈渴望的,也是比较理性的面试者。这样的人员可以考虑聘用。

第二:你对我们公司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如果他说不出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表明他可能是不太会有工作变动的那种员工,辞职走人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如果一个人说出了几条很实际的意见,如“公司比较小,产品比较少,创新力不够”等,这时你就需要注意了。因为他说的这些不满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你把他招进来后,很可能这些不满一直会存在于他的工作中。

此外,你还可以直接把你们公司的弱点说给他,我们公司比你以前单位还要小,那你对于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是怎么看的呢?或者,我们公司比较小,不像IBM那么雄厚,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你是怎么看的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判断他在你们公司是否可以做得长久。

第三:你以前工作过的公司里面,你最喜欢哪份工作?

这个可以通过他所喜爱的工作性质来分析他的兴趣动力,进而权衡他的兴趣动力与自己所能提供的岗位是否匹配。

比如求职者说:“我以前觉得我做的最卖力的工作就是当时做人员的招聘,我觉得那时候最好”。而如果你现在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做薪酬设计,那么他就不是很合适的人选,因为这不是他的兴趣点方向。

有数据调查过人员离职的三大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与上级老板的相处不融洽。第二是没有职业生涯的发展,晋升机会小,没有盼头。第三是工资。所以想要让一个员工可以长久地为公司服务,那么就需要研究一下新员工将来能不能与自己的直属上级融洽地相处。这个要怎么分析研究呢?

在这里,你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面试问题来获得答案:

你觉得经历过的老板中,最好的一个老板什么样?最差的那个老板有什么样的表现?简单描述一下。

或者:你理想的上级是什么样的?你理想中最反感的上级是什么样的?

通过这种对现实或者未来设想的方式,可以大致判定出新员工比较合拍的上级是什么类型的。然后,面试官需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招聘岗位所在部门领导,他未来的上级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符合他喜欢的或者理想老板形象。

比如,应聘人员回答:“我以前最反感的上级婆婆妈妈,事特别多,经常让我们加班,而且还抱怨我们效率低,而且是强制加班。”那如果你提供的岗位的直属领导也对下属要求苛刻,强制加班,事无巨细,那这个新人还是不要的好。所以说求职者与未来上级之间的匹配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它关系到求职者被招进来后工作的时间长度。

下面我们说一下如何对求职者的知识技能进行把握。面试官拿到简历后,进行面试最开始的工作背景核实时,向求职者按照如下问题依次提问:

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这份工作中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

请在这种职责方面就你做得非常成功的事件进行举例。

这份工作中第二重要的职责是什么?

请在这种职责方面就你做得非常成功的事件进行举例。

在举例过程中,你便可以判定他在这个成功例子中用到的技能、知识水平的高低,也可以通过这个成功的例子衡量出他是否胜任这个岗位。如果求职者提到第一份工作是在公司做程序员,而且提到第一份重要职责是做研发。成功的例子是做过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那么你就需要追问:项目具体是怎样开展的?通过描述,你就能够听出来他做这个项目用到的知识,用到的技能方法,你甚至可以追问一下当时操作的具体内容。接下来你还可以问:那你觉得在履行这种职责方面,哪些地方对你而言是挑战呢?借此你可以了解到他的知识技能中最为欠缺的方面。

你还可以让求职者举一个失败的事例。如果他在确实很难的问题失败了,那说明他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如果是一个不应该失败的地方他都失败了,那说明能力素质还比较差。

接下来可以问第二份工作的相关问题了,得到回答后继续让他举一个成功和失败的例子。也可以问第一份工作的第二种职责,并围绕这个职责举例子。通过这种连环式的追问,可以了解求职者在一个岗位上的所有职责,以及在每种职责中相应的知识技能水准。

如果你要招聘一个招聘经理、培训经理或薪酬总监。你可以问:你的上一份工作是什么?如果回答是:负责员工工资管理。那么追问:请给我举个例子,你在过去公司的薪资管理中,觉得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什么?如果回答:公司的最后一次改革,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追问:你能介绍一下改革所用的技术吗?用到的岗位测评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的来源是什么?通过他的描述,你就可以掌握他的水平高低了。而且你还可以追问:请再例举一个在公司管理中面临过的最大挑战,哪些方面你觉得比较难,或者是你在公司管理中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失误,做得不太成功的例子是什么?通过这种反面案例,也可以了解到他的知识技能的弱点在哪里。

总之,对于知识技能的面试不仅仅是让求职者举例子,而且是要让其结合自身工作职责。不要泛泛地要求求职者举一个工作中的例子,面试官需要为求职者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