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东蚕桑丝绸业兴盛的原因分析

山东蚕桑丝绸业兴盛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孙先生的“实业计划”指导下,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丝业改良运动,山东的蚕桑丝绸业也因此焕发出新的气息。[71]第二,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山东的民族蚕桑丝绸业借机发展起来。

山东蚕桑丝绸业兴盛的原因分析

中华民国的成立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为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而且新政权所进行的蚕桑丝绸业改良运动、蚕桑丝绸业本身所出现的大幅度的技术革新,使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分别为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与良好的机遇

1.中华民国的成立为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第一,民国政府倡导实业建设新风,一二十年代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实业建设的浪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认为,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不能不切实经营。因此,为了国计民生,亟当振兴实业,改良商货;并且由实业部电饬各省都督速行设立实业司,切实经营实业。[62]袁世凯上任之始也曾发布命令:现在国体确定,组织新邦,百务所先,莫急于培元气兴实业。[63]一时间,国内掀起实业建设热潮,开展演讲、撰文和办刊宣传等活动,组织各种实业团体,创办各种企业,提倡实业教育。第二,孙中山先生直接提出了蚕业改良与振兴计划。首先他提出了改良方案,他说:“现今日本、意大利、法兰西诸国,已起而与中国争此商业,因此诸国已应用科学方法于养蚕制丝之事,而中国固守数千年以来之同样旧法。世界对于蚕丝之需要,既逐日增加,则养蚕制丝之改良,将为甚有利益之事。吾意国际发展计划,应于每一养蚕之县,设立科学局所,指导意见,以无病蚕子供给之。此等局所,当受中央机关监督,同时司买蚕茧之事,使农民可得善价,次乃于适当地方设缫丝所,采用新式机器,以备国内国外之消费,最后乃设绸工场,以应国内国外之需求。”接着他又针对中国的实际状况而提出了奋斗目标,即“按照四亿五千万人的需要,每人平均用绸2.5米,则需蚕茧85万吨,生丝71000吨,绸缎112500万米,缫丝机236666台,织绸机94000台”[64]。在“民生主义”中,孙先生还提出改良需从蚕种、桑叶、丝的种类品质和色泽等方面进行。在孙先生的“实业计划”指导下,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丝业改良运动,山东的蚕桑丝绸业也因此焕发出新的气息。第三,新政权制定了保护和促进蚕桑丝绸业发展的系列法令法规,如在1912年11月1日召开的首届全国工商会议开幕式及演说中,将包括丝、棉等在内的纺织业同煤铁业、煤油业等一起确定为国家的基本产业,主张切实提倡、全力注之;通过了《提倡组织丝业公司运丝出口案》,批准了由江、浙、皖、鄂、粤、川、鲁等结成团体,一起成立丝业公司,自行运丝出口,摆脱国外对我国丝业的操纵,收回利权的议案[65];还通过了推广纺织工厂、实行免厘加增输入税、维持国货等提案。1914年1月的《公司保息条例》规定,制丝业新开的民族企业,连续三年“得按实收资本金额之五厘,呈请保息”[66]。1914年7月的《商业注册规则》及施行细则解除了呈请开办企业设厂注册时的若干限制,按资本额相应地减少了注册费用。对民族工业产品及所用原料的进出口,实行裁厘免税政策,如九一八事变前,中央税务处曾免征烟台海关的丝绸品出口税,改收出口捐,税收余额全部用以推广及改良本地柞蚕事业[67];1920~1929年,对昌邑出口之茧绸也一直实行免税政策[68]。第四,临时政府内务部曾“劝导冠服须用国货”,在1912年7月参议院公布的国民服装式样中,传统的长袍马褂男礼服和上衣齐膝、有领、对襟,下着裙子的女礼服大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并且用料颇多(仅一身男用长袍面、里,再配以内衣、中衣形成的“三领”,共耗丝约1公斤多)。据估计,1912~1916年间以及相当长时间内,国民传统服饰加上少数民族服装和婚丧嫁娶所用,国内年耗丝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40%上下。[69]这些为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指导方针、政策保障以及广阔的市场。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战之前,英、法、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商品或资本输入,侵略或控制中国经济战争爆发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帝国主义国家丝织品生产的减少和军队对纤维原料需求的增加,导致国际市场丝织品短缺和价格上升,中国部分丝织品(厂丝、茧绸)的生产和出口增加。如1912~1919年,美国进口生丝的平均价格上涨1.4倍,法国市场丝价上升2.8倍,中国厂丝的出口量从1912年的5.9万担增至1919年的9万担。[70]山东茧绸的出口量和出口值,从1912年的1.2万担和463万海关两,上升到1915年的2.4万担和870万海关两。[71]第二,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山东的民族蚕桑丝绸业借机发展起来。如民国成立时,山东只有周村的鸿裕和裕厚堂两家小纩丝生产厂家,民国初年山东丝业兴盛之时,共出现了300余家此类丝厂,甚至出现了六七家民族机械缫丝厂。[72]1908年周村只有五六十户专营丝织业的机坊和二三百台织机,1917~1919年发展到1400余家和3000余台,工人1.5万余人。[73]

(二)蚕桑丝绸业的改良运动和技术革新推动了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秉持实业建设理念,遵循孙中山先生的蚕业改良与振兴计划,在实业厅和建设厅的领导下,山东先后创办蚕桑职业学校、讲习所、专科学校7所,县级职业补习学校47处,培养了蚕桑业生产的专业人员和技术骨干;创办了以山东省蚕业试验场为代表的数处蚕业研究机构,在宜蚕各县设立了蚕种制种所,临朐、莱芜等地设立了蚕业指导所,引进、研究、培植、推广了大量新的桑树品种和蚕苗,解决了桑树和桑蚕土种近亲繁殖、老化、质量低下等问题,建立了大量的桑园,年产茧量比使用土种时明显增加。以烟台华洋丝业联合会为代表的蚕丝业民间同业联合团体先后出现,在保护和推动蚕桑业改良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上述举措对于培养山东蚕桑事业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新的蚕桑品种、推广改良技术、倡导植桑养蚕风气和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等方面都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1917年《农商公报》37期说:“鲁省近两年(1916、1917)来,自设立蚕桑学校,大有进步,出产骤增。”[74]

在蚕桑业改良运动方面,国民政府相当重视,经常以政令方式督促地方改良的进行,如1933年4月,山东省实业厅训令各县,“尚未设有蚕桑试验场研究机关者,亟应妥为筹画,切实进行,其已实置者更应实事求是,加以整顿”,宜蚕各县临朐、长山、昌乐等均奉令“先后设立蚕种制造所,负各县改良普及并指导之责”。[75]这使蚕业研究最终取得了成果,不仅引进和研制出许多新蚕种,而且还提高了茧的产量和质量。

改良运动也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如在缫丝与纺织行业方面,从缫制大纩土丝改为半机械化的小纩缫丝,又发展到机械化的缫丝厂,从手工纺织的木制扬绉机发展到机械的铁木提花机,实现了纺织行业的半机械化操作,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些为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三)贯穿山东主要地区的商路网络的形成也是山东蚕桑丝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www.daowen.com)

民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贯穿山东各主要地区的商路网络形成,它以济南、青岛、烟台为主体,几乎与全省所有的县道、镇道相连。据统计,当时的交通网络主要有6条。

1.烟潍贸易线。大致为烟台——福山——黄县(今龙口)——掖县(今莱州市)——沙河镇——昌邑——潍县。

2.胶济铁路线。主要是连接济南、周村、潍县,至青岛各地;

3.津浦路山东段。由北而南将山东境内的德州、平原、禹城、济南、泰安曲阜兖州济宁、邹县、峄县等市场连接在一起;

4.济铜商路。济南——长清——肥城——泰安——宁阳——兖州——曲阜——邹县——滕县(今滕州市)——韩庄——利国——铜山;

5.青沂商路。青岛——高密——诸城——莒州(今莒县)——沂州(今临沂);

6.青烟商路。青岛——即墨——海阳——烟台或青岛——即墨——平度——掖县——烟台。[76]

这6条线路以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山东段)线最为活跃,它们连接了周村、烟台、济南、青岛等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城市,为山东蚕茧、蚕丝和丝织品的贸易交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