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是改良运动,这是一项规模极大的工程,是数千年来蚕桑丝绸业领域中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从传统走向近现代化的历程。这次改良运动是多方面的,包括蚕业教育、蚕业研究、蚕业管理、新的蚕种引进和实验、蚕桑生产技术以及缫丝、纺织、印染工具及技术等方面。在此首先探讨教育、管理和科研等几个方面的改良,其他方面将在下一节中阐述。
(一)兴办蚕桑丝绸业教育
山东的蚕桑丝绸业教育早在清末即已开始,光绪二十九年(1903),青州、济宁、郯城、兖州、蒙阴、黄县、济南等地先后成立了蚕业教育机构,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青州中等蚕桑实业学堂、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和省立蚕业讲习所。民国期间,山东的蚕桑丝绸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类教育机构纷纷成立。这些教育机构,有省立的甲种蚕业学校,也有县办的乙种蚕业学校;有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也有进行职业教育的初级学校,还有进行培训的讲习所和职业补习学校;有桑蚕生产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有进行柞蚕生产的教育机构。具体情况如下:
1.省立第四职业学校。1903年,青州旌贤书院改为官立青州中等蚕桑实验学堂,不久改称青州中等蚕桑实业学堂。这是省内第一所蚕桑专门学校。1913年改办为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内设蚕科。1929年改称省立第四职业学校,1930年停办。
2.山东省农业专门学校。1907年在济南成立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设农、林、蚕三科。1912年改称山东省农业专门学校,设蚕科。1922年并入山东大学农学院,撤销蚕科。先后共培养蚕业人才400余人,为各县指导蚕业生产培养了骨干。
3.省立第一职业学校。1908年设立的省立蚕业讲习所,1925年改名为省立第一职业学校,1926年并入山东大学。
4.省立第二职业学校。1913年,在济南成立省立女子蚕业讲习所,1922年改为省立女子蚕业学校,1924年并入省立女子职业学校,设有蚕丝科、染织科、商科,以及一处供学生实习用的制丝厂。1930年改称省立第二职业学校,1934年更名为省立济南女子初级职业学校。
5.省立第五职业学校。1925年在滋阳县(今兖州)设立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有专供蚕业教育的桑园、养蚕室、缫丝室、烘茧室、理化仪器室。1929年改称省立第五职业学校,1930年停办。
6.山东省立模范讲习所。1918年在济南成立。
7.烟台蚕丝专科学校。1922年,华洋丝业联合会创办烟台蚕丝学校,开设桑柞栽培、桑柞蚕饲养、缫丝、织染等学科,并附设供教学实验用的蚕场、缫织厂、漂染厂等,还在牟平、栖霞、文登等地创办蚕业传习所,进行初级蚕业教育,成绩优良者进入烟台蚕丝学校深造。1932年改称烟台蚕丝专科学校,设蚕丝系、织染系、蚕业实验场、育(制)种室、丝织厂、染色厂。1936年停办。先后培养毕业生400余人,许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山东省蚕桑事业的中坚力量。
8.县办乙种职业补习学校。民国时期,山东的蚕业教育可谓遍地开花。据记载,1912~1918年间,邹平、长山、博山、泰安、黄县、惠民、滋阳、菏泽、费县、曹县、单县、莘县、馆陶、恩县、德县、蓬莱、栖霞、莱阳、文登、掖县、平度、即墨、胶县、益都等24个县兴办了乙种农业学校,以蚕业教育为主。1924年前后县办乙种农业学校全省已达47处,1930年一律改称职业补习学校,仍以蚕业教育为主。
随着丝绸业的衰敝,30年代,山东的蚕桑丝绸教育也逐渐衰退,1934年,尚存山东省立农林专科学校(设蚕科)、省立济南女子初级职业学校、山东省立模范讲习所、烟台蚕丝专科学校,以及文登职业补习学校和威海公立初级蚕丝园艺科学校(1934年9月开办,1937年冬停办)两个县办乙种职业补习学校。这些学校在日军侵华后先后停办。[14]
民国时期,山东在青州、济南、滋阳、烟台等地创办的蚕业教育机构,分别成为鲁中、鲁西南、鲁东等地区新式蚕桑教育与技术推广中心,烟台蚕丝专科学校则是我国柞蚕业教育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成为胶东地区柞蚕业改良的推广中心。这些教育机构,一方面在学校里传授新式栽桑养蚕技术,并对学生进行各种植桑养蚕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引进新蚕种、试用新法养蚕、引进新法植桑,进行各种新方法的试验和研究,以指导各地的蚕桑事业。据1923年的《山东省立模范蚕业讲习所要览》记载,省立模范蚕业讲习所,1918年由山东省实业厅拨款10985元筹备设立,购置济南东关辛甸庄农地24亩为校址,并购进湖桑2500株,实生桑苗6000株,分别栽植,还从上海、日本购进养蚕、栽桑、制丝等实习器具。所内设有养蚕室、调理室、贮桑室、制丝室、干茧室、陈列室及显微镜教室,并附设有通俗蚕业教育演讲部,常年经费约5550元。1919年又添购桑园地近19亩。[15]讲习所主要是讲习养蚕制种、栽培育苗及缫丝新法,并对附近农人在选取蚕种与桑苗方面进行指导。(www.daowen.com)
有关蚕桑丝绸业教育改良运动的成效,1920年担任山东省实业厅科长的掖县(今山东莱州)人林修竹先生曾赴山东各地做过调查,并编印有《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一书,从书中可以看出,蚕桑学校,特别是乙种蚕桑农校,在参与地方蚕业改良、提倡新的风气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或者是将不知蚕桑之利、蚕桑业久废之地,重新引上发展蚕桑业的道路,重开植桑养蚕风气;或者是采用新的种植、饲育之法,改造旧法,成效显著,吸引了当地百姓,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如滋阳“乡民养蚕向用旧式,近由甲种农业学校蚕科竭力提倡,改用新法,故该邑蚕桑事业,日渐进步,每年约出丝三万余两云”。阳信“自乙种蚕校成立以来,竭力提倡,乡民始渐知蚕桑之利,现在颇有起色”。寿张“妇女养蚕沿用土法,近因乙种农校整理桑园,改良饲育,乡民渐知效法”。泗水“近自乙种蚕校校长率同该校学生实习养蚕,颇著民效,故乡民渐知新法,跃跃欲试者日见其多”。文登“近由农校改种桑苗,选择蚕种,以教生徒而资提倡”。
(二)创办蚕业研究机构
民国初期山东在兴办蚕业教育机构的同时,还创办了一批新的蚕业研究机构,其中有几个重要机构:
1.山东省蚕业试验场。1918年成立于益都,初期称为山东省蚕丝劝业场,后改称蚕种制造所,1929年改为山东省蚕业试验场。它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蚕业生产与研究、指导机构。设有制丝、养蚕两部,并有贩卖、讲演、调查三个附设机构。主要活动有:培育新桑苗和新蚕种,改良养蚕与缫丝方法,进行蚕丝业调查,派员下乡对农民进行巡回指导。到1922年,该场的主要成绩有:养种部每年培养桑苗六万余株,制蚕种五千余张,分配给各县;制丝部每年缫丝四十箱左右发上海出售,价格较优。[16]1934年尚能制种7000余张,1936年制种8000张[17],以供推广之用。
2.烟台丝业改良委员会。1920年由烟台海关税务司苏古敦在国民政府的批准下成立,初期称烟台华洋丝业联合会,1928年改称烟台丝业促进委员会,1937年改称烟台丝业改良委员会。这是民国时期我国北方唯一的一所柞蚕丝业改良与研究机构,总部下分养蚕、制种、缫丝、织绸四部,下设五个分场,每年向农民发放大量的柞蚕种。它所创办的烟台蚕业专科学校,1921年秋还购得烟台东南山地产一处,举办缫丝试验所和蚕桑试验场。
3.省立模范蚕业讲习所。兼具教育与研究的职能。
此外,山东农事试验场(1903年成立)和当时的地方蚕种制造所等也都在进行相关的蚕业研究。
(三)蚕桑业管理机构臻于完备
山东最早的蚕桑管理机构包括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在济南成立的农桑总会,以及各府、州、县所设立的分会,1909年全省已有农桑会69处。1912年,山东省农桑总会改为山东省农会,负责蚕桑生产事宜。中华民国成立后,山东省政府设置了实业厅和建设厅,各县则相应建立了劝业所(1925年改为实业局)和建设局,以负责全省以及各地蚕丝业改良与推广的具体事宜。如济阳的劝业所,成立于1920年,开办了各类蚕桑业讲习会和蚕种制造所,不时派员下乡讲演桑蚕之利,颇有成效。
蚕丝业民间同业联合团体也先后出现,如1920年成立的烟台华洋丝业联合会,为了复兴和维持山东的柞蚕事业,该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一是呈请中央税务处,免征东海关的丝绸品出口税,改收出口捐,税收余额全部用以推广及改良本地柞蚕事业,同时免征奉天安东海关柞蚕茧的出口税,及安东柞蚕茧到东海关的进口税,以维持山东各处灰丝茧的营业;二是聘请蚕丝业专门人员,切实计划鲁东柞蚕丝业推广与改良实施之方法;三是计划兴办桑树之栽培及桑蚕种的制造事业;四是创办烟台蚕丝学校,培养蚕桑业专业人才;五是从浙江省海宁县一带采购柞树种子,无偿赠送给胶东各县的农民栽植;六是于牟平县之屯车乔、凤凰崖与广泉寺,栖霞县之桃村,文登县之口子等五处,各设蚕桑试验场一处,进行蚕桑改良试验。[18]该会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对保护和推动胶东地区蚕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临朐、益都、长山、博山、蒙阴、沂水、莱芜、安丘等产丝各县均设有丝业工会[19],周村的茧业公会、丝麻织业同业会,烟台的绸业代理店同业会,上海的山东丝业公会亦先后成立。这些同业联合会组织的出现,既是山东蚕丝业日趋兴旺的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东蚕丝业改良的组织和协调发展。
1931~1932年,因市场风潮和生丝质量欠佳,内地生丝积压,蚕农破产者甚多。在这种情况下,1935年,山东省建设厅在丝茧主要产区临朐、莱芜等地建立了蚕业指导所,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在蚕区改良推广。“临朐蚕业指导所设分所10处,分布各区,指导蚕农组织合作社,并与县立蚕种制造所合作,在乡村分布优良杂交蚕种”[20]。当时临朐蚕种制造所有“鲁桑100亩,蚕室10间,制种框1万个,平均每年制蚕种12000张”[21]。1936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所属的蚕丝改良委员会还从镇江蚕种场购买杂交种4万余张,运往山东,该年在临朐、益都两县共推广了43158张[22]。在指导所的示范劝导下,不少蚕农开始采用优良蚕种,育蚕方法也有所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