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官吏勤政促进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

官吏勤政促进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无论是出于本意,还是政府的政令所使,出现了大批努力劝课农桑的官吏,仅记载的,每朝不下百人,其中有些表现非常出色。慰问夜间纺织者和鞭笞不积极从事纺织的妇女之丈夫,这是独特而有效的奖惩措施,有利于良好风化习俗的养成。清朝也有众多重视农桑的官员。[70]新城县知名的桑公堤,康熙时由知县孙元衡修建、雍正时知县杜和泰重修、乾隆时知县杨熥再修,从而保持了当地勤务农桑的良好传统。

官吏勤政促进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

明清时期,无论是出于本意,还是政府的政令所使,出现了大批努力劝课农桑的官吏,仅记载的,每朝不下百人,其中有些表现非常出色。

据《民国山东通志》卷七十二《宦迹七》记载,明正统初,峄县知县王黼,课民岁植桑枣百株,备蔬百斤,民有逋逃者必多方招徕,贷牛种耕具,使之居业;嘉靖七年(1528)寿张知县胡介,于四境官道广植树木,以方便行旅。卷七十三《宦迹八》记载,弘治年间,黄县知县刘渊,闲暇时便出城问民疾苦,曾于夜出时听到纺织读书之声,清晨便召而慰劳之,因此百姓知道应该勤于耕读,从此风俗纯朴,远近称道;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沈俊知莱阳县时,县治毁于兵火,需要修复,但沈俊“念民创痍末复,不忍修葺,坐席棚莅政。暇则单车适野,劝课农桑。民有一清似水之谣,擢御史”。据《济南府志》卷三十六《宦迹四》记载,崇祯年间,淄川知县史能仁,兴教化,劝农桑,督行乡村,遇寒者与之衣,妇不织者笞其夫,遇耕耘之良者赏之。慰问夜间纺织者和鞭笞不积极从事纺织的妇女之丈夫,这是独特而有效的奖惩措施,有利于良好风化习俗的养成。(www.daowen.com)

清朝也有众多重视农桑的官员。赵俞,康熙时知定陶,兴修水利,将渠旁道路筑实,并沿途树以桑枣,杂以榆柳。杨芊,雍正时任职临清,春秋巡行郊野,劝民耕种,开垦荒田至数十顷,并于隙地树桑插柳,蔚然成林。[70]新城县知名的桑公堤,康熙时由知县孙元衡修建、雍正时知县杜和泰重修、乾隆时知县杨熥再修,从而保持了当地勤务农桑的良好传统。朱若炳,乾隆时任职历城,尝躬至乡村,谕民务本,力农种树木,野无旷土。吴大梁,康熙时知新泰,“勤于劝课,桑麻遍野”;胡叙宁,乾隆时知新泰,“崇孝让,劝耕桑,息讼狱”[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