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东在全国的山蚕喂养和茧绸制作技术的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当山东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山蚕放养方法和茧绸制作方法后,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播到国内其他地区,比如河南、河北、辽东、陕西、山西、贵州、云南等地。
河南与山东相邻,传入时间可能比传入陕西要早些,传入之后河南便出现了有名的鲁山绸。
陕西的柞蚕饲养是由多位山东去的任职官员传入的,据《青州府志》卷四七《人物传十》记载,康熙年间,诸城人刘棨升任陕西宁羌州知州,发现当地山岭多槲树,但百姓不知用以养蚕,于是从老家招募蚕师,带着蚕种,教当地百姓放养山蚕,纺织茧绸,所织之绸号称刘公绸。据《山东通志》记载,顺治年间,沾化人吴汝为做陕西麟游县知县,乾隆时期,郯城人侯长熺任职陕西略阳县时,相继将柞蚕纺织业传入当地。
《济南府志》卷五五《人物十一》记载,顺治年间,长山人吴琯为山西省平顺县知县时,发现太行山谷中无桑麻丝枲之利,但山中多槲树,于是从家乡移置蚕种,教民以收养缫织之法,逾年人食其利。
《济南府志》卷五三《人物九》记载,历城人陈玉壂为贵州遵义的山蚕纺织做出了贡献。乾隆三年,陈玉壂升任贵州遵义府知府,发现郡中多槲树,人们只用来做薪炭,于是派遣人回历城取山蚕种,并聘蚕师来当地教人养蚕收茧烘种之法,又派两个织师教当地百姓缫煮络织之事,并拿出自己的钱准备织具,自己公务后前往督视,百姓中有不明白的,亲自教之,几年后,民间上报获茧八百万,遵绸名气大增,所织之绸人们称之为陈公绸,从此遵义富饶,甲于他省,他省多从此取给。(www.daowen.com)
《青州府志》卷四九《人物传十二》中记载,乾隆二十二年,诸城人王萦绪任四川酆都(今作丰都)知县时,发现山中有很多槲树,于是教当地人饲蚕,并著有《蚕说》。《野蚕录》卷一中又记载,乾隆时,四川按察使姜顺龙奏章中称:“大邑县知县王雋,曾取东省茧数万散给民间,教以喂养,两年以来,已有成效。”之后请皇帝下令东省将山蚕喂养之法详细移咨各省,就当时山东在山蚕业中的地位看,这里的东省,当指山东。
《青州府志》卷四七《人物传十》记载,康熙年间,诸城人王汝严,做宁海州训导时,发现当地“山多槲,州人以为薪,汝严教以养山蚕法,人皆利之”。
辽宁的柞蚕则是由“闯关东”的山东百姓带去的。山东百姓闯关东,都是横渡渤海,在辽东半岛的盖平、岫岩、金、复等县登陆,所以东北最先放养柞蚕的是辽东半岛,后来再由辽东半岛向北扩展,遍及东北各地。明末清初,辽东半岛可能已经放养柞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