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东丝织业中心:由青州迁移至周村

山东丝织业中心:由青州迁移至周村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清初起,周村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山东商业重镇。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清初鲁中山地北麓联系山东东西交通的大道南移,而周村恰好处在由鲁南经博山、淄川去鲁北,以及由济南经青州向东往山东半岛的交通十字路口上。随着清光绪三十年周村被辟为商埠,丝绸需求量大增,周村更是成为山东最大的丝绸集散地和丝织手工业中心。[32]此外,从丝织品品牌、考古发掘上,也能看出明清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达。

山东丝织业中心:由青州迁移至周村

周村原来只是个“居民三百家”的小村店,叫“周村店”,位于长山县城南,隶属于济南府长山县。自清初起,周村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山东商业重镇。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清初鲁中山地北麓联系山东东西交通的大道南移,而周村恰好处在由鲁南经博山、淄川去鲁北,以及由济南经青州向东往山东半岛的交通十字路口上。康熙初年,周村便名列长山县之首,成为“周村镇”,并且有三八日小集和四九日大集;康熙四十九年(1710),长山知县金鉽在《周村义集记》中说,长山县城南十八里为周村大镇,虽不通水路,但“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27]。可见,时过半个世纪,周村已由原来的小市镇发展成商贾云集、熙熙攘攘、贸易兴隆的“周村大镇”。到嘉庆三年(1798),周村更是成为全国闻名的“旱码头”,据王衍霖《周村重修兴隆桥碑记》记载,周村“烟火鳞次,泉贝充牣,居人名为‘旱马头’。马头者,商贾往来停泊之所,若汉口佛山、景德、朱仙镇之属。以其不通水路,无巨舰飞帆、破浪翻风之概,故别之曰‘旱马头’”。镇西之兴隆街也是“琳宫宝刹,阛阓肆厂,咸依绕崖岸;而服贾牵牛负贩而过者,日不啻千百计,实镇之要津也”。[28]

明朝万历年间,丝织业就成为周村五大行业(丝织、毛毡、小布、银炉、铜作坊)之首。清乾隆年间,王村附近栗家庄一带便出现了一些小机户和机坊。

周村的发展带动了鲁中一带养蚕业、丝织业和商业的发展,如青州府的益都、博山、寿光临朐、安丘、诸城等县,济南府的长山县,以及南边沂州府、泰安府的部分县,都有桑蚕或柞蚕生产,并将蚕茧或丝织品大多运往周村销售,如长山县城南近周村镇处之人多为商贾。[29]光绪年间,临朐所产山绸“聚于九山村市间,有贩至周村者”[30],临淄人农闲时节,“辄出将车以谋食,或纬萧为业。商贾治丝布,业香屑而止;工则梓匠圬墁,并以巧闻”[31]。由于原料茧的增加和集中,许多丝绸商及地主富商等纷纷在周村投资。19世纪70年代以前,周村的丝织业只是家庭副业,还未与农业分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织绸。1875年开始,周村出现了第一家专营丝织业的机坊——三合永机坊。随着清光绪三十年(1904)周村被辟为商埠,丝绸需求量大增,周村更是成为山东最大的丝绸集散地和丝织手工业中心。1908年,专营丝织业的机坊发展到五六十户,约有织机二三百台。[32](www.daowen.com)

此外,从丝织品品牌、考古发掘上,也能看出明清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达。明清时代山东出现了一些质量优良并且声誉极高的丝织品,当时的绢以齐河、寿光的出名,特别是济南府齐河所产的“齐河绢”,也称“光绢”,“丝生而微黄,练之则白,出齐河者佳,名齐河绢”[33];兖州府出产的绫子,质地“甚坚密,不能为他织文矣”,滋阳县所产的文绫,“有镜光双距之号,惟称轻靡,盖鲁缟之遗焉。刺绣女工,虽贵室皆竞为之,他邑不及也”[34];东昌府临清州“工组织帕幔,备极绮丽,转鬻他方”[35];诸城“椿可牧野蚕,成茧织,与冰纨绮罗同值”[36];还有前述之椒树茧绸,明朝时与大绒同值,每匹价值百金。1970~1971年在山东邹城九龙山发掘的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的朱檀墓,出土了不少丝织品,如冕、乌纱折上巾、织金龙袍、盘领窄袖金织龙袍、中单纱袍、交领暗花云纹袍、交领波绉纹袍、交领短袖素面袍、短袖纱袍、短身纱褂和纱裤、各色丝带等,尽管墓主人为王子,一部分高档生活用品来自皇宫,但同时他也是兖州府王,不少服饰体现了当地发达的丝绸生产工艺。[37]现存故宫博物院中的《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等,向世人展示了明代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民间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