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绢、绫、纱、绉、绸、绮等丝织品的大量生产,极大地改变了宋、金、元时代社会的消费习惯,使得“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縠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21]。金章宗曾问参知政事张万公说:“山东风俗如何?”万公以“奢”对。这些记载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繁荣景象,反过来说,它们也是成为当时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此外,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使一些官僚、地主、纺织机户和商人获得厚利,成为时人致富的一个重要源泉,正所谓“山东农家因之致富者,皆自丝蚕旬月之劳”[22],因此,从这一角度看,蚕桑丝绸业生产的有利可图,也是山东蚕桑丝绸业发达的推动力量。
【注释】
[1]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298页。
[2]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1页。
[3]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40页。
[4]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4页。
[5][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八,学生书局1970年版,第330~331页。
[6]山东邹县文物保管所:《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文物》1978年第4期。
[7]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第256~257页。
[8]王轩:《谈李裕庵墓中的几件刺绣衣物》,《文物》1978年第4期。
[9]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106页。
[10]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111页。
[11]杨丹:《丝绸文化》,纺织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107页。(www.daowen.com)
[12](咸丰)《青州府志》卷三五《名宦传》,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13][元]王恽:《秋涧集》卷八十《中堂事记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175页。
[14](咸丰)《武定府志》卷一九《宦迹》,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15](道光)《济南府志》卷三四《宦迹二》,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16](民国)《山东通志》卷六九《宦迹四》,民国四~七年(1915~1918)铅印本。
[17](民国)《山东通志》卷一六一《历代循吏》,民国四~七年(1915~1918)铅印本。
[18](道光)《济南府志》卷四八《人物四》,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19]张照东:《宋元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44~145页。
[20]张照东:《宋元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59~160页。
[21][宋]李觏:《盱江集》卷十六《富国策第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22][元]王恽:《秋涧集》卷六二《劝农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