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东蚕桑丝绸生产与以往相比,地位有所变化。隋唐时代,山东蚕桑丝绸业又有了很大发展,生产区域逐渐扩大,实现了山东地区的全覆盖;贡赋丝织品的州数、品种较前代都有明显的增长;山东所生产的丝织品级别也较高,如各州绢的生产皆位列中上等。
但是,与居于中心地位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相比,隋唐时代山东的蚕桑丝绸业地位明显降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周边地区蚕桑丝绸业实力增长,与山东平分秋色。这主要是黄河下游的河南、河北两省。据学者们研究,唐朝前期,我国的蚕桑丝绸生产区域主要还是在河南、河北两道,如朱新予先生指出:“唐朝前期我国丝绸生产区域主要仍集中在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北方均胜于南方……唐朝前期的丝绸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河北道和四川盆地的山南、剑南道,而淮南和江南道则处于第三位。”[6]李剑农先生也指出:就北方来说,“关中虽为当时国都所在地,农产物惟有菽粟,农户之副产机织品已衰落,惟河南河北之机织业,尚能维持两汉时代之盛况。此外机织业之发达区,则惟长江流域之东南境也”[7]。但在河南、河北两道中,山东已失去了以往独领风骚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河南、河北两省实力的增长。首先,整个黄河下游实现了蚕桑丝绸生产的全覆盖,这说明,河南、河北两省皆成为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要区域。其次,自洛阳、邺等成为都城起,以它们为中心的蚕桑丝绸业生产得到历任政权的重视,当地的蚕桑丝绸业随之发展起来,河南的蔡,河北的魏州、定州、镇州等都出现了众多的名牌丝织产品。再次,从进贡丝绸品州数比例看,山东也只占河北、河南道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当时山东与河北、河南三省已形成平分秋色的局面。
(www.daowen.com)
图5-1 唐开元年间丝绸产区图
第二,南方的蚕桑丝绸生产后来居上,与北方形成争雄局面。隋唐时代是南北方蚕桑丝绸业地位发生微妙变化的时期,尽管安史之乱前,河北、河南两道人口数量和进贡丝织品州数比例仍占主要地位,但与南方数字已相差无几,南方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安史之乱后,南方人口明显超过北方,这说明南方蚕桑丝绸生产已开始逐渐占据优势地位。
因此,可以这样说,安史之乱后,全国出现了蚕桑丝织业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山东已经失去了蚕桑丝绸业中心的地位,在北方与河南、河北两省平分秋色,同时又面临南方长江下游和蜀、汉的竞争。因此说,此时山东的蚕桑丝织业名列前茅,山东是全国蚕桑丝织业的中心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