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山东丝织品的贡赋缴纳情况

唐代山东丝织品的贡赋缴纳情况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唐六典》卷三、《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中的开元贡等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前后期山东上贡丝织品的情况。表5-4是据《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河北道》、《文献通考·土贡一》整理的唐代山东各州郡的贡赋丝织品情况。

唐代山东丝织品的贡赋缴纳情况

(一)从缴纳赋税和进献土贡的情况看,山东是全国重要的蚕桑丝绸生产区域

隋唐时期丝织品的税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缴纳租庸调中的调,二是土贡,即各地进献给朝廷的珍贵土特产品。据《唐六典·户部郎中员外郎》记载,起初,各地贡赋项目完全按官府意愿确定,多非土产,“或本处不产,而外处市供;或当土所宜,缘无额遂止”。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规定“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才实现了各地贡赋与土产的有机结合。因此,根据古代文献所记载的赋税缴纳和土贡进献情况,也可以看出当时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状况。河南道共28州,赋绢、、绵、布。除陈、许、汝、颍四州调、绵,唐州调麻布,其余各州,包括河南府、陕、郑、汴、蔡、豫、亳、宋、曹、滑、濮、郓、济、齐、淄、徐、兖、泗、沂、青、莱、登、密、海等,赋税一律为绢及绵。这说明,时至唐代,河南道所涉及的山东所有的州皆以丝织品缴纳赋税,这是唐代山东蚕桑丝绸业生产范围扩大到全境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唐六典》卷三、《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中的开元贡等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前后期山东上贡丝织品的情况。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生产蚕桑丝绸的29个州中,上贡丝织品的仅5州,占产区的17.2%;黄河下游生产蚕桑丝绸的51州中,唐代前期上贡丝织品的38州,占产区的74.5%,后期44州,占产区的86.2%。因此说,当时黄河流域上贡丝织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新唐书·食货志》中说:“(开元)二十五年,以江、淮输运有河、洛之艰,而关中蚕桑少,菽粟常贱,乃命庸、调、资课皆以米,凶年乐输布绢者亦从之。河南、北不通运州,租皆为绢,代关中庸、课,诏度支减转运。”应当说,当时除了考虑到运输的因素外,还与关中蚕桑丝绸生产的衰退有关。长江流域生产蚕桑丝绸和上贡丝织品的州数也不少,如长江中上游地区生产蚕桑丝绸的70州中,上贡丝织品的有54州,占产区的77.1%;长江下游生产蚕桑丝绸的27州中,上贡丝织品的18州,占产区的66.6%。长江流域成长很快,但它们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安史之乱以后。所以说,安史之乱前,进贡丝织品的区域主要在河北、河南两道。

关于河北、河南两道进贡丝织品的情况,可以参考下表[3]

表5-3 唐代河北、河南两道进贡丝织品情况表

说明:1.前期据《唐六典》卷三、《元和郡县图志》开元贡、《通典》;后期据《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元和贡。
2.棣州前期属河北道,后期入河南道;虢州前期属河东道,濠州前期属淮南道,后期均入河南道。
3.仙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并入汝州。

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北道前期贡丝织品的有18州,其中涉及山东的有4州,即魏(其中辖今山东莘县、冠县、朝城等)、博、德、棣,占总州数的22.22%;后期20州,其中涉及山东的有5州,即魏、博、德、贝(其中辖今山东武城、夏津临清等)、沧(其中辖今山东无棣、乐陵等),棣转入河南道,但增加了贝、沧二州,占总州数的25%。河南道前期贡丝织品的有20州,其中涉及山东的有8州,即青、兖、郓、曹、宋(其中辖今山东曹县、单县)、徐(其中辖今山东滕州、微山)、泗(其中辖今山东临沂之郯城)、濮(其中辖今山东鄄城),占总州数的40%;后期24州,其中涉及山东的有10州,即宋、徐、泗、郓、曹、濮、青、棣、兖、齐,增加了棣、齐,占总州数的41.66%。总体来说,河北、河南两道,前期上贡丝织品的共38州,山东占12州,占总州数中的31.57%;后期上贡丝织品的共44州,山东占15州,占总州数的34.09%。从数字看,河北与河南两道,无论前后期,在上贡丝织品的州中,山东都占三分之一左右。

表5-4是据《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河北道》、《文献通考·土贡一》整理的唐代山东各州郡的贡赋丝织品情况。

表5-4 唐代山东各州郡贡赋丝织品的种类及数目(www.daowen.com)

(续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唐代涉及山东的19个州府,除登州外,都有不同类别和数额的丝织品贡赋到官府,具体来说,第一,在赋税方面,除密州赋布,登州赋麻、布外,其他各州赋税中基本都有绵和绢。对于登、密二州,说法不一,据《唐六典》卷三记载,登、密两州也是缴纳绢及绵的,可见登、密二州也生产蚕桑丝织品,无贡赋,只能说明生产程度较低,与其他物品相比不占优势,所以,在贡赋中,没有将丝织品作为项目。第二,在土贡方面,密、登、淄、莱、沂几个州,或者贡赀布,或者贡其他。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这些州是生产丝织品的,只是在这些州的土特产品中,有比丝织品名气更大的产品,这正如王永兴先生在《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中所说:“在长时期内盛产丝织品的地区,不贡一般丝织品的州不一定不产一般丝织品,如该州有其他特产,更适合于上贡,则虽有一般丝织品可以不贡。”[4]总之,相对于唐代以前这些州主要以麻、葛生产为主来说,蚕桑丝绸业生产的发展是当地经济的一大进步,但是,相对于其他上贡丝织品的州来说,这些州蚕桑丝绸业的生产是有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密、登二州。所以说,尽管当时山东蚕桑丝绸业实现了生产区域的全覆盖,但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二)从丝织品生产品牌看,山东位居前列

从表5-3中列举的特殊丝织品中可以看出,山东具有众多的丝织品牌,如河北道前期,德州贡绫,后期又增加了博、贝贡绫,沧州贡丝布;河南道前期兖州贡镜花绫,青州贡仙纹(文)绫,后期又增加了徐州的双丝绫、兖州的双距绫。据表5-4,魏州的花、绵、平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表明,唐代山东是全国丝织业生产的大户之一,在全国丝织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绫是一种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斜纹底上起花的丝织品,纹理象冰绫,从六朝开始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当时全国贡绫的州共有30个,而山东就占有6个,即河北道的博、贝、德,河南道的徐、青、兖,特别是兖州,该地所生产的绫是非常有名气的,仅次于河北道定州和河南道蔡州,位列第三。

青州的北海绢和曹州的成武缣也都是当时著名的产品。宋代的《太平广记》有“天下唯北海绢最佳”之说。《太平广记》引《广异记》中《三卫》篇云,开元初,有人赠三卫两匹北海绢,并告诉他可卖二万贯,三卫乃入京卖绢。买者闻求二万,莫不嗤骇,以为狂人。后数日,有白马丈夫来买,直还二万,不复踌躇……丈夫曰:“……天下唯北海绢最佳,方欲令人往市,闻君卖北海绢,故来尔。”《三卫》篇虽属志怪小说,有神异色彩,但其中关于北海绢品质佳之说当不为虚。关于唐代的绢价,按《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初,海内富实,青、齐间绢一匹钱二百,但到唐末,最高时一匹为钱三千二百,最低时一匹为钱一千六百。相比来说,三卫所卖北海绢每匹为天宝年间绢价的50倍,晚唐时绢价的大约3~6倍,简直是天价。由此可见,青州绢在京城长安有着极高的声誉,与清河绢是齐名的。成武即成武县,在唐朝属曹州,以盛产双丝绢(双丝细绢即缣)而扬名于世。宋代庄绰在《鸡肋编》中描写了成武缣的特点:“单州成武县织薄缣,修广合于官度,而重才百铢,望之如雾。著故浣之,亦不纰疏。”这说明成武绢(缣)具有薄而不疏的特色。庄绰所记虽为宋代情况,但唐代成武已有双丝绢,所以也可作为唐代成武绢发达之例证。在《唐六典·太府寺》所记载的唐代八等绢中,曹州绢位列第二等,这也说明唐代成武绢之发达实不为虚。正是由于河北、河南两道丝织品质量高,所以自隋代起从两地运送到朝廷的丝织品络绎不绝,“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隋书·食货志》)。潼关是河南道最西部,蒲坂则是河北道运送进京贡物的重要渡口。正是由于各地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京师以及各地府仓,唐玄宗天宝初年出现了“海内富实……天下岁入之物……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新唐书·食货志》)的大好局面。唐制规定,锦、罗、纱、縠、绫、、、绢、布,皆宽一尺八寸,丝织品四丈为匹,布五丈为端,绵六两为屯,丝五两为絇,麻三斤为(《新唐书·百官志》),按照唐代一尺等于今天的0.295米的例制换算,唐代一匹绢合今天的6.2658平方米,麻布每端合今天的7.83225平方米。依此,天宝年间庸调的绢约为4637万平方米,绵为1080余万两,麻布约为10299余万平方米。这一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三)从唐代绢的等级看,山东绢质量在全国明显位列前茅

从唐代起,我国绢的生产有了等级划分,《唐六典·太府寺》第一次将全国的绢分成八个等级。据记载,当时河南道产绢的州共22个,其中12个州辖今山东各一部分,占河南道产绢州的54.45%;河北道产绢的州共20个,其中6个州辖今山东各一部分,占河北产绢州的30%。如河南道产绢州涉及山东的有:第一等:宋;第二等:曹;第三等:泗、濮、徐、兖;第四等:齐,郓;第五等淄、青、沂、密。河北道产绢州涉及山东的有:第三等:魏、德、贝、博;第四等:沧、棣。从上面的记载不难看出,山东绢的生产质量都是比较高的,都在五等以上,特别是曹州绢,名列第二等,这应当与著名的成武绢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