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齐国工商立国方针与鲁国统治者重视对兴盛的重要贡献

齐国工商立国方针与鲁国统治者重视对兴盛的重要贡献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动和促进齐国蚕桑丝绸业发展的英明领导者,一是姜太公,正是他确立了工商立国的方针;二是管仲和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将蚕桑丝绸业与农业并举,放在本业的同等位置。正是在姜太公的立国方针指引下,在管仲与齐桓公具体的扶持与刺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地成为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远销国内外,从而获得了“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齐国工商立国方针与鲁国统治者重视对兴盛的重要贡献

鲁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主要在于统治者的重农政策,但相比之下,齐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更具特色,也更为突出,值得专门研究。齐国蚕桑丝绸业之所以有突出的表现,一在于有英明的领导者,二在于制定了有利于蚕桑丝绸业发展的得力措施。

推动和促进齐国蚕桑丝绸业发展的英明领导者,一是姜太公,正是他确立了工商立国的方针;二是管仲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将蚕桑丝绸业与农业并举,放在本业的同等位置。(www.daowen.com)

姜太公是一位善于变通的领导者,当他分封到齐地后,面对恶劣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一方面与周围方国做斗争,巩固地盘和政权;另一方面就是针对齐地近海、受海水侵蚀、土壤盐碱化严重的状况,因地制宜,适时地采取了“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史记·货殖列传》)的措施,确立了工商立国的方针,种桑养蚕,发展纺织业,这为后来齐地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桓公充分意识到耕织对于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仅《管子》一书中就有多处谈及此问题,如《牧民》中提出:“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立政》中认为:“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形势解》说:“明主……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揆度》说:“农有常业,女有常事。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轻重甲》中同样强调:“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从此,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实行了蚕桑丝绸业与农业并举、共同发展的政策,并且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与保护蚕桑丝绸业的措施。第一,重视桑树的种植,要求房屋周围都种上桑树,以便为蚕桑丝绸业提供原料,如果种其他树就会妨碍丝绸业的发展,即“宫中四荣,树其余,曰害女功”(《管子·山国轨》)。宫即宫室、房屋,古时百姓住宅也可称作宫。“四荣”指四方屋翼,此处借指住宅四周空闲地方。就是说,百姓住宅旁侧,按规定只准种植桑树,供妇女采桑养蚕,如果种植其他树木,育材备用,就会妨碍纺织业生产,这是要加以禁止的。其余三点,在第三节中已有叙述,即以物质和免除兵役条件奖励熟悉蚕桑技术、能防治蚕病的人,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此国策之大者也”(《管子·山权数》);以政府发放贷款的方式,保证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缯帛的征收,即“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管子·国蓄》),“阳春,蚕桑且至,请以给其口食曲之强。若此,则丝之籍去分而敛矣”(《管子·轻重甲》);以“工,群萃而州处”、“工之子常为工”(《管子·小匡》)的方法,加强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以及对手工业生产者的教育,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正是在姜太公的立国方针指引下,在管仲与齐桓公具体的扶持与刺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地成为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远销国内外,从而获得了“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