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纺织技术及发展历史

纺织技术及发展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纺织是一种技术水平较高的工艺,它需要借助织机进行。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不仅具有了织平素织物的一般织机,而且具有了织文织锦的简单提花机。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当时山东织机的记载,如曾参“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孟母“以刀断其织”,以及“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等。

1920年以前,周村丝织业皆用老式的木制手拉织机(木制扬绉机)。这种织机,用线绳(丝线或棉线)做机芯(拴线坠条)和曲线(现在的综),下用竹签做坠条,拴于机芯上,前有两综、六综或八综不等,用来开绞和提花。全机长约3.5米,宽约1.5米。织机没有“花板”,故设一个四柱六撑、约1.5米见方、高约3米的机楼,供一人在上面用手拉花。织机的前后各安一轴,用以缠经线和缠绸。两边各有一晃杆,有一框镶竹筘(现用钢筘)。安装时需在平地上挖一个一立方米的深坑,以备坠条下落。坑前再挖一个半米深的小坑,以做机工的操作场地。整个丝织操作包括络丝、牵机和相机、打穗、织绸几个过程。

1.络丝。1934年以前依靠原始的手工操作,络车型制基本与元代北络车相同。先用七根小竹竿将丝撑起来,顶上再用一根竿子将单丝勾起,再骑或偏坐在一条小木凳改制的络丝床子上,用手拉一皮条,带动籰子旋转,将丝络于籰子上。最快每小时络丝三市两。此工序大多由农村妇女或业户家属、学徒进行。

2.牵机和相机。把络好的籰子根据产品经丝数量,排于地上,每条丝头用竹竿挂起。再在墙上竖上两块木头,俗名“牙头”,插上若干橛子。然后用手缕着丝来回拉,挂到橛子上。一次几匹或十几匹,挂完后再用大籰子缠下来,是为牵机。从描述状况看,该生产工艺基本上与明清时期的经耙式牵经相同。把大籰子用到相床上,关上竹扣,再缠到大轴上,是为相机。

3.打穗。即冶纬。用穗车子(即一般土纺车)把小籰子上的丝倒到穗管上,以便安于梭上,作纬丝用。(www.daowen.com)

4.织绸。机工用手打梭和推框,拉一把花打两梭纬线,机楼上的人用手拉花,二人必须配合默契,否则就出残品。二人尽力操作,每工作日(按8小时计)也仅织8公尺,每人折合4公尺。仅能织平纹和斜纹暗花,产品有大洋绉、小洋绉、腰巾子、小方巾等。所织出的织物质量次,仅能作寿衣、戏衣或作悬灯结彩及儿童游戏之用,仅销售于山东附近各省市。[41]

1920年,合记丝织场经理李本元率先从天津买来四台铁木提花机,瑞华、宝丰和裕丰等机坊起而仿效,分别聘请在天津织布的高良恭和董省三做技师负责改装。从此,铁木提花机引进周村,周村丝织业进入了半机械化的生产历程。铁木提花机仍以木料做机架,但在传动部分使用一部分铁件,安装简单,平地安装,只需在地下挖一条踏板小沟即可。铁木提花机与“木制扬绉机”相比,有极大的进步。第一,安装了“花板”,去掉了花楼,这样只需一人操作。第二,传动装置由手推改为脚踏,纺织时,用脚踏踩踏脚板以作传动,用来开纹、拉花、卷绸等,再用一手拉梭,这样,拉一下蹬一下。虽然织工将传动、提花等合于一身,劳动强度增加,但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效,一人每小时可生产一公尺,产量比使用木制织机提高了一倍。第三,产品质量提高,能生产平纹亮花及其他花纹,出现了华丝葛、线春、湖绉等新产品。但是,开始时铁木提花机的铁制机件国内不能生产,完全由日商经营的佐佐木洋行和津田洋行购进,使用铁木提花机成本很高,所以改用铁木提花机的场坊还很少。直到20年代中期,所用机件由上海大成机械厂和天津的久记铁工厂制造供应。1922年以后华丝葛等绸缎盛行,木制织机不能织造精致的花样,所以周村各场坊才全部淘汰老的木制扬绉机,改用铁木提花机。1930年,周村丝织业开始使用电力丝织机,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这里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村丝织业中的制花业。铁木提花机中的一个重要“硬件”是控制织出各种花型的花板,花板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而且高难的技术,它是根据产品的品种设计创制的。在产品品种设计好后,根据产品品种指导装造提花机,再按照尺寸组织花样,画花稿(即意匠),最后根据花稿、利用砸花台砸制花板,这一工作流程就是现在的“纹织工艺”。据《高氏昆仲对周村丝织业的贡献》一文记载,铁木提花机出现时,周村没有人会这种技术,因此,当时丝织厂或者请纹工技师制作,或者请求较大丝织厂援助,或者直接到天津购买花板。在这种情况下,1924年,在天津从事纺织工作的高温恭和高良恭兄弟辞去大工厂的独家聘用,回周村开办了周村第一家提花纹织工厂——泰和制花厂,专门为各丝织厂设计品种花样,砸制花板,并提供技术服务,从此,纹工制花工作从丝织业中分离出来。1925年,高良恭又另立门户,开办了周村最大的制花厂——利源制花厂。到1930年前后,周村有60多家制花作坊和工厂。但随着1931年后周村丝织业的衰落,制花厂也因逐渐失去作用而倒闭,到解放前夕,只剩下三家,即高良恭的利源制花厂、王子敬的制花厂和纪五子的制花厂,1956年后,利源制花厂并入周村丝织一厂,后两个并入周村丝织一社。制花厂不仅为丝织厂砸制花板,而且设计了许多新的丝织品种。1925年,高良恭还设计了大花裙料织机,在丝织萧条期,高温恭还研制出了一些铁木丝织机械,如手摇络丝机、打线机、打穗机(单锭穗车子)等,尽管这些设备还是使用人工操作,但是,比原来的手拉络丝木框子,又先进了许多。[42]高氏兄弟为周村丝绸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烟台一带的柞绸加工,起初使用传统的脚踏手扔梭木织机,1936年铁木织机渐兴,1937年又从天津引进铁木电力织机,1940年前后才出现铁木提花织机。可见,相对于桑蚕丝织来说,其改良步伐慢了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