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缫丝的工艺过程:茧绪煮索绕

缫丝的工艺过程:茧绪煮索绕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岁单即指农历三月底四月初,蚕成熟之后,举行一定的献茧仪式,接着便开始缫织工作。缫丝包括煮茧、索绪、集绪、绕丝等流程。缫丝的主要办法是煮茧,利用水和温度索取茧绪。周代的具体缫法,《礼记·祭义》记载:“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这说明当时人们使用热水缫丝方法,称之为“浮煮法”。

缫丝的工艺过程:茧绪煮索绕

礼记·祭义》记载,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浴种于川,并开始繁忙的养蚕工作之后,便开始了缫织过程,即“岁既单矣,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遂副、袆而受之,因少牢以礼之”。岁单即指农历三月底四月初,蚕成熟之后,举行一定的献茧仪式,接着便开始缫织工作。

缫丝包括煮茧、索绪、集绪、绕丝等流程。缫丝之前,一般有剥茧与选茧过程,即剥除茧子表面一层松乱而脆弱的茧衣,剔除不合缫丝的下脚茧。茧衣是茧外层的乱丝,强力低,不适宜织作,只有剥除后才能使丝绪暴露出来。缫丝的主要办法是煮茧,利用水和温度索取茧绪。因为茧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近于透明的纤维,即茧丝的本体,丝胶是带黏性的物质,对丝素起黏合与保护作用。要想纺织必须去除丝胶。夏代以前的先民就发现,当野蚕茧壳浸入水中后,受日晒、雨蚀以及微生物的作用,丝胶会自动分解,丝素便分散开来。于是,“人们逐渐意识到水温对蚕茧舒解的重要性,便形成了原始的利用热水缫丝的技术”[11]。周代的具体缫法,《礼记·祭义》记载:“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郑玄注曰:“三盆手者,三淹也。凡缫,每淹大总而手振之,以出绪也。”这说明当时人们使用热水缫丝方法,称之为“浮煮法”。缫丝工艺主要用手操作,手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淹茧,当茧投入水中后,由于轻而浮于水面,水一时难以将之浸透,这样就会出现着水的部分煮得过度而不着水的部分煮得不足的情况,这势必会影响茧丝的质量,因为煮茧程度不足,丝胶软化不够,缫丝时丝的张力大,茧子吊上,容易断绪,相反,煮茧过度,丝胶溶解过多,茧丝之间缺乏丝胶黏合,抱合力差,丝条不匀,也会出现丝过于松弛、缺乏弹性的情况。因此,缫丝者就必须多次将茧强按入水中,使其得到充分地浸煮。二是索绪,“每淹大总而手振之,以出绪也”,即每次用手按茧时,手的动作是多方面的,除了向下用力外,还需有振动茧的力量,通过对茧的摇动,使茧的丝绪漂浮于水面,以便索取。关于索绪,是否除了用手外还有别的工具,并无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尔雅·释草》提及“绵马,羊齿”,郭璞注曰:“叶罗生而毛,有似羊齿。今江东人称雁齿,缫者以取茧绪。”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出土有两把用草茎制成的小帚,据此推断,先秦时可能已经出现了索绪工具——索绪帚。(www.daowen.com)

煮茧索绪后,还需将丝绪缠绕到一起,为此,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绕丝工具,其中有“工”字形的,有H形的,还有X形的,这些工具被称之为壬,为纴或軖的本字。当丝从绕丝框上脱下后就成为丝绞,即甲骨文中的“”字。[12]要进行纺织,还需经过络丝、并丝和捻丝流程。络丝就是将丝绞经过整理倒在较小的籰子上。《说文解字》云:“篗,收丝者也。”籰同篗。然后,根据丝织物品种要求的经纬线粗细进行并丝或者捻丝,即将两根、三根甚至多根生丝并合在一起,或者为丝加捻。由于在藁城商代铜器上发现了每米高达上千捻的丝织物,所以估计先秦或许已经出现了除纺坠以外的其他加捻工具,如纺车。[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