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说,齐鲁时期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利于蚕桑丝绸业发展的。首先,统治者开疆拓土而成就的庞大疆域为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尽管齐国在姜太公初封时,人口稀少,盐碱地众多,但这也恰好激发了统治者的聪明才智和山东人民的奋斗精神,所以客观上的劣势条件并没有阻挡住山东经济发展的步伐。第三,齐鲁时期山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都是非常有利于蚕桑丝绸业发展的,一是山东多为丘陵和平原,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二是温度适宜,属温带气候,并且当时的气温比今天还高出1~2℃,且有海洋性气候和众多河流湖泊纵横其间,使气候既温暖又湿润,正好是桑树生长和蚕儿发育的最佳条件。《中国养蚕学》就曾将黄河以南、运河以东的山东半岛,也就是古代山东的大部分地区,称之为山东丘陵蚕桑亚区,认为该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光、热、水、气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1~14℃,≥10℃积温4000~4600℃,无霜期190~210日,年降雨量600~1000mm,干燥度1.0~1.43度,年日照2400~2800小时。夏无酷热,春、秋清爽,气候温和。本亚区土壤以淋溶褐土和潮褐土为主,土质较肥沃,是我国栽桑养蚕较为适宜的地区”[4]。尽管这是站在当今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析,但齐鲁统治时期山东的自然条件比起今天来说更适合于栽桑养蚕。
从人文地理环境来看,齐鲁时期的山东也存在蚕桑丝绸业发展的基础。从上一章的叙述中可知,山东历来具有纺织传统。从相关文献记载中也可以得知,到周代,山东已有很高的纺织方面的技术了,如《管子·轻重丁》记载:“昔莱人善染,练茈之于莱纯锱,绶之于莱亦纯锱也。其周中十金。莱人知之,间纂茈空。”茈即紫,纯即一段丝绵布帛,绶即紫青色的丝绦或丝带,这表明,古代莱国人就非常擅长练染,特别擅长练染紫色、紫青色的丝织品。练染的紫色绢、紫青色丝绦或丝带,一纯在当地仅售一锱金,而在周都则售十斤金,所以很多人收购这些丝织品并且很快便收购一空。莱是东夷族众多的小方国之一,曾与太公争夺齐的中心地带,公元前567年为齐灵公所灭,今山东省龙口东南的莱子城即古莱国旧址。莱人高超的染织技艺及其相应的纺织技术,为齐鲁时期山东丝织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韩非子·说林上》中说“鲁人善织履,妻子善织缟”,这说明,战国时代鲁国已有很高的织缟水平。(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