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蚕桑丝绸业的兴起条件

蚕桑丝绸业的兴起条件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从蚕体生理基准方面分析,“最高生理适温不超过28℃,最低不低于20℃”[7]。适当的湿度会增强蚕体水分代谢,使蚕的体液循环加快,脉搏次数增多,呼吸旺盛,体温略升,食量下降,消化量增加,发育经过时间相应缩短。相反,寒冷且湿度不足的条件会导致蚕体弱小、茧质差;高温多湿的条件又会导致蚕因大量排尿,体内无机盐类含量显著减少,体液渗透压和PH值下降,蚕体虚弱,诱发蚕病。

蚕桑丝绸业的兴起条件

在自然界中,因生长依赖的资源不同,蚕有许多种类,如桑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樟蚕、琥珀蚕等,但从经济价值角度讲,首推桑蚕,其次是柞蚕。

桑蚕因以食桑叶而得名,起初是野生动物,后来被人类驯化,在家中进行饲养,所以也称家蚕。从生物学角度讲,桑蚕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下蚕蛾科(Bombycidae)中的家蚕种(Bombyx mori),其“属名Bombyx由希腊文bombos(绢鸣的意思)而来,种名mori由桑树属名Morus而来”[4]

家蚕属完全变态昆虫,其生长发育的过程称之为一个世代。在一个世代中,家蚕会经历从卵到幼虫,再到蛹,再到成虫(蛾)这四个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成虫生出的卵有滞育与非滞育之分,滞育卵需越冬,到第二年才能再次孵化,这种家蚕称一化性蚕;如果成虫生的卵是非滞育性的,一年可以孵化两次,这种家蚕称二化性蚕;如果能孵化三次及三次以上次数的蚕则称为多化性蚕。也就是说,家蚕在自然条件下,在一年之中,有的只经历一个世代,而有的则可能经历多个世代。此外,在一个世代之内,卵孵化成蚁蚕后,一般要经历几次从小变大的过程,每一次都是伴随着蜕皮而进行的,每蜕一次皮,就称之为一个龄期。蜕皮期间的蚕吐丝将足固定在蚕座上,不食不动,如同睡着一般,称之为眠。目前中国普遍饲育的是四眠性、五龄期蚕品种。不同化性和不同眠次的蚕品种都具有不同的特性。“一般一化性种发育缓慢,经过日数多,食桑量多,体质较弱,尤其不耐高温,但蚕体和茧形大,丝量多;二化性种比一化性种蚕体强健、发育整齐、经过日数少,仅茧层量略逊于一化性种;多化性种发育快、经过短、体质强、较耐高温,但蚕体和茧形小,丝量少”。而“一般眠数多的蚕品种,幼虫期经过时间长,食入桑叶量多,蚕茧大,丝量多,茧丝纤度粗;眠数少的蚕品种则相反”。[5]

家蚕的生长发育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深受自然与社会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风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等的影响。在自然因素方面,“家蚕喜欢温和凉爽、昼夜温差较大、大气湿度相对较低的气候条件”[6]。对于这一特点,古人早就做过总结,《荀子·蚕赋》中提到蚕对环境的要求时说:“夏生而恶暑,喜温而恶雨。”可见,家蚕既喜欢温暖的气候条件,又怕高温;既喜欢湿润的气候条件,又怕过湿。温度和湿度成为影响蚕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在温湿度中,温度又是影响蚕生长发育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第一,蚕是一种变温动物,蚕在一个世代中的不同生长阶段,以及同一生长阶段的不同龄期,甚至同一龄期的前后不同时期,所需温度是不同的,这主要是蚕体在不同阶段和时期所需的新陈代谢程度不同所致。第二,在蚕体中,催化新陈代谢的主要元素是酶,酶本身就是一种蛋白质,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成为加强或减弱其活力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升高,蚕体内催化新陈代谢的酶活力就增强;温度降低,酶活力就减弱。但当温度超出适宜范围时,酶活力便呈下降趋势,温度越高,酶活力就越弱,甚至消失。桑蚕的生长发育有两个适温范围,一是从一般饲育上讲,“饲育适温随蚕品种、龄期、蚕期、营养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通常第1龄以27~28℃为宜,以后随龄期增进每龄下降1℃左右,到第5龄以23~24℃为适宜”。二是从蚕体生理基准方面分析,“最高生理适温不超过28℃,最低不低于20℃”[7]。总之,育蚕的最佳温度在20~28℃之间。适当的湿度会增强蚕体水分代谢,使蚕的体液循环加快,脉搏次数增多,呼吸旺盛,体温略升,食量下降,消化量增加,发育经过时间相应缩短。相反,寒冷且湿度不足的条件会导致蚕体弱小、茧质差;高温多湿的条件又会导致蚕因大量排尿,体内无机盐类含量显著减少,体液渗透压和PH值下降,蚕体虚弱,诱发蚕病。研究表明,在蚕的饲育过程中宜保持稚蚕多湿、壮蚕干燥的环境,“蚕的正常生理适湿范围是:第1龄95%,以后逐龄降低5%~6%,到第5龄时大致为70%~75%范围内”。此外,新鲜空气有助于蚕摄取氧气并进行呼吸,分解有机物和释放出能量;还有助于调节温湿度、交换气体、减轻污浊空气对蚕的危害,间接地影响蚕的体温和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以及饲料价值等。因此,室内通常宜保持0.2~0.3米/秒的微弱气流,壮蚕期若遇高温多湿时,则要求0.5米/秒的较大气流。[8](www.daowen.com)

饲育蚕的重要资源是桑叶,这就涉及桑树的栽培问题。就桑树本身来说,它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其根系发达,能伸向土壤深层吸收水分和养分,对不良气候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桑树。但从地形上讲,桑树更喜欢生长于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目前我国的桑树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及西部盆地,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大多是各江河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或河床两岸的冲积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其次是广阔的丘陵山区。从气候条件上讲,桑树是一种喜温植物,从北向南,随着积温及降水量的递增,单位土地面积产叶量也随之提高。

历史与现状结合来看,蚕桑事业的发展往往与以下社会因素有关:第一,人口的稠密度。人口稠密的地区基本上也是蚕桑事业发达的地区。这是因为,人口稠密区往往是经济发达区,能为蚕桑事业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人口稠密区还能为蚕桑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第二,蚕桑事业的发展还与经济结构有关。蚕桑事业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农业发达区,因为蚕业与农业历来是紧密结合的,二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目前我国蚕区的分布可以看出,凡是蚕桑主产区,几乎都是粮食产区,而且多属商品粮生产基地。第三,蚕业的发展涉及桑叶、蚕茧、蚕丝等的运输问题,因此,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往往是交通比较发达、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